主静相关论文
聂双江乃阳明正传弟子,是江右王门中归寂派的代表人物。阳明后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当时的儒者以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圣......
明代理学的创造性发展始于江西崇仁的吴与弼(康斋),他虽然上无所传,但身体力验,敬静兼综,培养了胡居仁(敬斋)、陈献章(白沙)、娄谅......
曾国藩以一介布衣寒士,28岁时实现了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书生变蛟龙”的理想,跻身于翰林院从而拿到了传统社会的敲门砖,打破了曾氏......
摘 要:朱熹关于中和新旧说理论之辨析,古今学者均畏于浸漫其中。究其原因,大抵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割裂了朱熹各阶段之研究成果,混淆了如......
本论文从朱熹“主敬”学说的问题背景出发,通过对朱熹独特的为学经历及其思想转变的历史考察,针对近年以来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动态,力......
本文站在时代精神高度,从人生境界、成功之道和养生智慧三方面,系统地阐释了南宋哲学家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价值,对于克服当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老子以“道法自然”、“天道尚慈”为法理依据,提出了军事人道主义政治观,对战争的本质、性质和起源以及军事战略战术原则作了独具......
朱熹维承了二程的"主教"思想,并有所发明,认为"敬"乃"圣门第一义",是"真圣订之纲领""存养之要法"."主敬"是认识主体修养自身的前提......
北宋思想家周敦颐的圣学观,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诚"为圣人之本,以"无欲"为学圣之要,坚持"中正仁义而主静"的价值观,开创......
朱熹的心性哲学是在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佛老思想对朱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佛老对形上本体的运思方式;其二,佛......
在真德秀的工夫论中,主教作为“百圣相传”的“圣门心法”,是修养心性的根本工夫。而主静一方面指敬贯动静之义下的“静时之敬”与夜......
'主静说'是陈白沙为学的宗旨.在白沙看来,人的内省与自我观照的功夫都是从守静开始的.白沙围绕着主静说,提出了不求书册、......
陈白沙的主静说是其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理论,而这一理论具有浓厚的道家学说的色彩,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不论主静说的产生、主静......
人以气血为本。我们形容一个人身体好,通常认为其“气色好”;反之,气血不足则是不够健康的表现。那么,气血到底是什么,气血不足时又该如......
本文以西方思辨史为参照系着重探索中国思辨史的内在缺陷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认为:中国思辨史没有走完符合历史与逻辑的思想史大圆......
周敦颐主张“主静”的修养工夫,他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观点,并在其《通书》等著作中多有阐发。从正......
儒家静坐传统形成于宋明时期,本属于克制利欲、砥砺智慧、磨练意志、提升境界的传统德育范畴。这种方法采取特定的身心控制技巧,内......
摘要:儒家之心学,始于孟子,成于南宋,而尤盛于明代。明初儒学经历了由朱子学向心学的转移,其风肇始于陈白沙,至湛若水、王阳明出,分主教事......
静与敬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范畴,它们构成不同的人生修养方式,中国古代典籍很早就有对它们的论述,佛家对静的修养方式推崇备至,......
二程早年从学周敦颐,遂尽弃功利俗学而有求道之志。二程学成之后,对周敦颐的思想既有继承,亦有损益,并独立发展成为理学中的"洛学"......
高攀龙是晚明东林学派重要创建者。他生活在激烈动荡变化、危机深重、“天崩地陷”的晚明时期。在当时学术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周敦颐以其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三位一体”的哲学立场,提出了“圣人定之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的“人极”标准的思想。这一......
从学术谱系上看,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发生,迥异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并非采补自西方近现代美学,而是出自其对清末以来儒家静坐养心法的不......
【正】 两千多年来,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体育方面,历代反动统治集团的顽固派为了维......
"静坐"是宋明儒者主静工夫的主要形式,也是修身工夫的入处之一。高攀龙十分重视静坐工夫,他于静坐方法提揭之重,论说之详,在理学家......
阳明后学胡直从学王阳明弟子欧阳德,立志致良知;受学于王阳明私淑弟子罗洪先,以无欲主静为功夫;其后入禅出禅,重新回归阳明学。胡......
明初学者胡敬斋的哲学思想,从总体上看是属于程朱一系。敬斋先生全面论述了程朱理学的主要问题,其思想与程朱学说相比,有继承亦有......
本文力求对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涉及其生平与背景,思想体系和历史地位三大块。绪论中论述了选题的缘由与意义,以......
周敦颐作为"道学宗主",其思想对理学各派皆有深远的影响。就明代心学关心的主题而言,显然有偏重于工夫论的一面,即如何通过合理的修......
陈白沙是明代岭南著名的学者,他的心学理论是明代以后我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没有刻意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的思想理论主......
周敦颐《太极图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朱子对此句"中正仁义"从阴阳动静、礼智仁义、亨贞元利的角度予以诠释,......
吴与弼持敬,陈献章主静,从师承来看,刘宗周更认同吴与弼的着实功夫。刘宗周的主静功夫直接受到阳明学影响。从江右王门的传承来看,......
《周易》"艮其背"之诠释史呈现出政治治事与心性超越两个面向。宋代理学家从艮卦中吸取资源,为政治治理之解注入了超越的理据,强调主......
陈白沙的“自然之乐”深受周敦颐“孔颜乐处”思想的影响,它们都立足于社会人伦关系之中,并包含了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体现了儒家乐文......
陈献章是宋明理学史上一位转变风气的人物,他的“主静”特色修养论,为儒家修养论开辟了新的路径。文章从陈献章思想的本体论出发,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