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相关论文
明代书院在整个书院史脉络中所呈现出的繁盛局面引人瞩目,在这一发展热潮中,以心学宗师出入庙堂营建书院的湛若水地位相当关键。按......
体与用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儒学长期以来不断探索和争论的问题。伴随着宋明理学与心学的发展,新儒学对于体用关系问题有了新的论......
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如果和日本“朱子学”、“阳明学”所产生的大量论著相比,中国学术界对这一沃壤的开垦就显得......
心学是中国哲学中重要的一门学派,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就非常重视“心”的作用,他认为“心”具有天然的道德意识,又觉得“心”是......
湛若水(1466—1560),广东省增城县甘泉乡(今新塘镇)人,初名雨,又名露,字元明、民译,号默翁,又号甘泉。学者尊称为“甘泉先生”。......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被尊称为“白沙先生”。他是明中前期心学的开创者,又是极富个性的重要书法家,其首创的茅笔书因......
本研究通过对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湛若水现存典籍的文献分析,旨在发掘、整理、分析和解释其教育心理思想,以期对当下之教......
在《非老子》中,湛若水主要以“道”与“自然”这两个重要概念作为分析儒家与道家区别的依据.湛若水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
增城市新塘中学创办于1941年,地处“南粤先贤”崔与之、湛若水的故乡新塘镇,原校址设在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新塘镇尚书府内。为进一步......
在明中期“合一”的學術潮流下,湛若水以心學爲宏旨,通過全面改造朱學,提出了理、氣、心、性等範疇間諸多的“合一不二”命題。這些命......
提“勿忘勿助”是孟子心性论中的重要工夫,以往学者或者将重点放在文本的疏通,或者集中探讨与之相对的“必有事焉”的工夫,惟程明道、......
湛若水以“心之体即是易体,心之几即是爻变”的核心命题,完成了心学与易学的有机融通。简言之,他先通过言、象、意之辨对“意”和《易......
期刊
湛若水对陈白沙的思想从重建儒家道德主体哲学,确立心的主体性、对"天理"的内涵、特征和发用流行机制的阐释、追求人与天地同体的......
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了陈献章所开创的江门心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方法是他思......
“大礼议”是在明代嘉靖朝发生的、围绕着世宗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尊号问题而展开的一场政治论争,是明代政治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
作为明代心学的先驱人物,陈白沙(1428-1500)不仅是独辟蹊径的思想家,更是成就斐然的教育家。他一生志存高远,以道德和学问显名天下......
学界长期以来对心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以陆象山为代表的金溪心学和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姚江心学(合称“陆王心学”)的研究,而忽视了以陈......
湛若水在重游南岳期间的讲学活动之中,所讲主要涉及到对佛教的批评、对某些历史人物与历史问题的评论、对自己的思想观念的阐述与解......
中国古代书院的章程集中体现了书院创办者的教育理念。明代湛若水创办的大科书院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书院传统的“大学精神”,而且更......
中国书院有近千年的历史,其中,明代书院发展最为坎坷、大起大落。对历代书院的兴袁。经典解释是从学校、科举、学术三个因素来分析,但......
湛若水是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随处体认天理”是他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命题.“心无内外”、“心体万物”饱含心学意蕴,且......
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思想是对陈白沙开创的江门心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构成岭南心学思想路线,此路线是对程......
湛若水作为白沙高足,继起于岭南,在程朱学与陆学之外另辟蹊径,建立起以“体用浑一”为学术宗旨的新道学体系。他以“体用浑一”论来阐......
湛若水从"虚"、"静"概念的分析展开儒佛之辨,落实于对"随处体认天理"命题的论证,将"虚实同体"和"至静未尝无物,未尝有物"中对"虚"......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唐宋以后,伴随新儒学复兴运动的展开和理学的兴起,《大学》和《论语》、《中庸》、《孟子》一起被......
<正>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挖掘、弘扬陈白沙、湛若水、王阳明的心学思想,2015年11月15—16日,由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广东省广......
湛若水功夫法门可简要概括为“立志”、“煎销习心”、“随处体认天理”。儒家之理想人格为圣贤,“立志”成圣成贤是湛若水功夫之......
现存的明代心学大师湛若水著述单行本有《古易经传》、《诗经厘正》、《圣学格物通》等近20种,内容涉及经典注释、政治思想、哲学......
“随处体认天理”是明代哲学家湛若水的道德修养论,其内容包括知行并进、动静合一、勿忘勿助等。他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优点表现在个体......
摘要:儒家之心学,始于孟子,成于南宋,而尤盛于明代。明初儒学经历了由朱子学向心学的转移,其风肇始于陈白沙,至湛若水、王阳明出,分主教事......
湛若水为理学大家,亦是一位颇具文学成就的文人。作为哲学家,湛若水建构了“随处体认天理”的理学思想体系;作为文学家,湛若水的辞......
明代岭南思想家湛若水1537年途经滕县写下的《吊文公词》,既是一篇被作者的各种文集失收的佚文,有其自不待言的文献学价值;又是一......
作为"程朱阙里"的徽州籍学者对朱熹理学信之弥笃,传承其衣钵者代代相承,并形成了"新安理学"的地域学术流派。但自明代中叶以降,随......
明代理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由“述朱”到“诤朱”的痛苦历程。《明史.儒林传序》称:“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
明代心学风行一时,但在山东地区流行有限,留在孔孟故里的有关遗存更是少见。新发现的“肇修大通岩记”碑帖证明,《邹县志》《峄山......
明中叶道学酝酿着突破。首先是岭南大儒陈白沙感慨“天机不自由”,力图打破沉闷的学术风气,主张“学贵自得”,静坐涵养中体认出心......
王阳明晚年在将“致良知”作为最终话头之前,曾提出过“到底是空”之说,并认为这是学问之极致。由于此说具有明显的侫佛特性,湛若......
当提及陈献章的心学思想时,不可忽略的是他体认心体的方法——"静坐"。他的"静坐"方法实际上是通过洗心、静思的修养,达到自得之境......
明儒蒋信在学术师承上学兼阳明、甘泉两家,在理气、心性等诸多方面对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浪潮做出了理论上的深化与推动。蒋道林之......
湛若水嘉靖丙申年来徽州,与徽州学者联系密切,促进了徽州六邑大会的形成和讲会活动的发展。在斗山书院、天泉书院、福山书院,湛若......
甘泉学派是以湛若水为代表的一个思想流派。该学派人数众多,流传较广,在中晚明心学发展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学界对甘泉学派......
在关于格物致知问题的辩论之中,王阳明一再指责湛若水之训格物为至其理、为随处体认天理是“求之于外”;对于王阳明的指责,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