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乡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策略

来源 :南北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创强”“创均”后,校园教育设施基本齐备,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技能尚未能完全与之相适应。这需要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必须從管理层面规划设计,强化师资力量,搭建活动平台,营造育人氛围。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提高学校办学品位。
  【关键词】乡村校园 精神文化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202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定义及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又叫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指学校成员特别是师生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心理氛围等。校园精神文化,其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导向、情感陶冶、健全人格、行为规范、审美教育等。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彰显着学校的价值观和个性,深层次地决定学校的特性。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它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思想教育,不断升华其道德情操,使学生思想从追求物质享受向建功立业方面转化。
  (一)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技能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学校应着力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以理想教育为核心,结合教师实际,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拓展视野。学校还应有计划的“请进来,走出去”。请请新近的教育实干家开讲座感召教师的教育良知。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名校名人的学术活动,培养其教育理想。
  2.校本研修,加强教学技能培训。
  学校应有计划的举办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如课件制作、教案撰写、试卷命题……在比赛中发掘亮点,寻找不足,制定校本研修的方向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艺。
  (二)加强团建工作,加强学生礼仪教育
  精神文明建设既要靠“高、大、上”的力量来启迪,又要靠教师来感召。因此,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教师要做出常年规划,以严、勤、细、实的工作态度,推动学生的养成教育,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强化礼仪教育,寓德育于礼仪教育之中。引导学生把塑造个人形象与切身利益的前途直接联系起来,当学生意识到个人形象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时,他们将主动地学习并接受礼仪教育。从外在形象的塑造到内心境界的追求,自觉调节自己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不断开拓进取,全面完善自我形象。
  (三)正确面对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一柄双刃剑,自其普及以来,令许多学生家长谈“网”色变。师长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积极主动参与多媒体教学的合作学习。把预习的内容、复习小结等通过PowerPoit展示。对高年级学生,还可以引导其美术绘图、修图、视频剪辑、制作动画、制作网页、组建网站……,把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引上正确的轨道。
  (四)组建学生校园广播小组
  团总支部组建学生校园广播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报道校园新近好人好事,发挥其德育功能;播放音乐、诵读美文,发挥其美育功能;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实例,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五)开放图书室,创建图书角,开展读书活动
  开放图书室,创建图书角,开展读书活动。团支部和教务处要组织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诵经典、诵名篇、展览读书笔记,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展示师生阅读成果,评选“阅读之星”“写作之星”“书香家庭”,打造书香校园。
  (六)开展手抄报活动,创办校园报刊
  开展手抄报活动。指导学生确定手抄报的主题,围绕主题自主选取精美文章,设计手抄报版面。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教师对学生每份手抄报都要认真点评,对自主创作的文章还应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对文学、美术和书法的兴趣,提高艺术素养。
  创办校园报刊,鼓励师生投稿。根据需要确定校报版面内容,可以对校园生活作正面的报道,发挥校报的德育功能;也可以是对师生优秀文学作品、美术作品、书法刊登,发挥其美育功能。也可以是“小记者”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社团意识。鼓励师生创作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七)开发乡土教材,打造人文特色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家乡辉煌灿烂的文化、名人轶事、名胜古迹都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生动教材。
  挖掘家乡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教材,重塑家乡的人文特色,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提高家乡的集体凝聚力,激发学生爱国主义,引领家乡的人文方向。
  乡贤庄锡雄老师等人收集整理“凤山庄抗日杀敌独立自卫队中队”“凤山战鼓”等历史资料,并被我校收录入校本教材(试用版)。重现凤山人驱倭肃奸的民族气节,教育激励着后来者。
  总之,青少年儿童既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有参与活动的心理需求。学校应因势利导,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师资队伍,搭建文艺活动平台,营造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巩固和发展思想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养成习惯。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工艺现状,分析"一包到底"新型工艺特点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一包到底"工艺的改造措施。通过采取严格控制铁水成分和温度、完善铁水计量系统、铁水中含渣量及罐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 在笔者30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如何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做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  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思想指导大学办学大学是一个具有自身逻辑系统的社会机构,学术是大学的边界和起点,体现着大学的本质,大学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
【摘要】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应根据已知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优化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 优化;问题设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摘 要】混龄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促进幼儿语言、思维能力和智力、社会性、幼儿的情感的发展和对我国独生子女具有补充作用。从幼儿园混龄班教育的年龄组合、幼儿园混龄班教育的课程建设以及混龄班教育的环境布置三大方面阐述了在幼儿园实行混龄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 混龄班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
【摘 要】职业高中教育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突出“技术性”和“实用性”。在“职高”里的学生多是渴求“职业技术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学习者”。因此,“职高”的教学与普通高中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本文就将论述如何提高职高计算机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高 计算机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003  在
【摘 要】新课改理念的推行,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具有一定教学难度的初中数学,相关教师应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其进行积极地应用实践,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教学形式,尝试分层教学、情景教学等新型策略,同时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情感关系链接。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
【摘 要】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较大的提升,政工师在企业中的作用也逐渐重要起来。本文从政工师的自身能力素养的重要作用、具体内容入手,分析了如何提高企业政工师的自身能力素养的有效措施,以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长效、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政工师 能力素养 建设 探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
一、题目再现  (2012新课标理数全国卷11题)已知三棱锥S-ABC的所有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ABC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SC为球O的直径,且SC=2,则此棱锥的体积为().  A.26 B.36C.23 D.22  二、解法探究  三、试题评析  笔者认为此题短小精悍,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问题熟悉而有新意  对于学生而言,对于多面体与球的切接问题是熟悉的.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新课
【摘要】新的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开展,新课程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的范围内,上课变成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讲,学生听,采用“满堂灌”的教法,这样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而且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以纲为纲,以本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