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空还给孩子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bj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在课堂上如何保证学生探究时间,关注学生较长时间探究活动,很有价值。由于学生的心里和生理特征不可能像一个有科学素养的成年人那样思考问题,只保证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40分钟,学生探究一般在20分钟左右,那么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在干什么呢?所以我认为在如何保证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的高效性非常重要,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不外乎预测、制订实验计划、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这几个环节,如果能在每个环节中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那么学生就有充裕时间去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总结了一些指导学生进行长时探究环节的一些方法。
  一、针对性预测让探究在学生心中“生根”
  推测应该具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每次的推测肯定有其本身的价值存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推测的内容需要精心筛选,有一位老师执教《动物的卵》一课时,在教学鸡的卵各部分名称及功能时,让学生猜一猜蛋黄中的小白点叫什么,学生讲了很多种不同的名称,最后都没能“猜”到胚,无奈之下还是老师自己讲出了名称。像这样的“猜”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中同,看似热闹,但却没有真正体现推测本身的价值。我认为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它叫什么名称,因为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科学名词,用不着猜来猜去。所以,我们在教学预设中有必要对一节课中所出现的一些推测或是所谓的猜测,进行精心筛选与整合,减少一些过渡式的、诱惑式的推测。
  二、合理的实验设计让学生思维“发芽”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又存在着差异。三、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凭一时的兴趣来学习,很不稳定,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三上第一单元中“植物的叶”一课的实验设计,我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叶(枫叶——掌形叶;银杏叶——扇形叶;竹叶——披针形叶;雪松——针形叶),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大自然中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不同种树的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各不相同。五、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三、目的明确的观察记录让学生思维火花“绽放”
  1、明确观察目的是学生进行探究的途径。观察是进行活动记录的源泉,是获得记录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想做好记录,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带着研究的目的去观察研究对象,在起始年级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如在教学《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观察时并不是单纯地获得这棵树有关根、茎、叶、花、果方面的知识,不仅要观察这棵树本身,还要从这棵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观察,体现科学观察的全面性。
  记录是观察的进一步深化,要明白记录的形式。因活动形式、内容不同,记录的形式也不一样,一般有观察记录,统计记录,调查记录,考察记录,检测记录,测试记录,测量记录,观察研究记录,研究成果记录等。
  2、适时地加强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保证。不同的探究主题要选择正确的观察方法。有时,学生观察某一事物,开始情绪很高,后来苦于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半途而废。所以在学生进行观察前,教给观察方法是很重要的,观察方法有:顺序观察法,特征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分解观察法,追踪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循序观察法等。具体观察时,这些方法不是独立的,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不同阶段和现象,不断选择合适的方法。
  选择正确的记录方式也同样重要,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方式记录。学生根据不同的活动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可单纯用文字、图画、表格或文字、图画相结合,拍照、制作标本、写观察日记等形式进行记录。
  四、具有争辩性的汇报、交流让长时探究结出“硕果”
  在研讨中不仅要注重自己的结论,更要说明自己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不管对错教师绝不轻易地去肯定或否定。然后让学生之间来评价,哪一个充分说明事实及事实产生的结论,哪一种事实不够充分。学生之间学会倾听,学会争辩,使结论不游离于外延。同样,我们教师也可以于学生进行争辩,教师可以当作是班级中的普通一员,既是参与者也是引导者,把问题引导得更有效。
  如果能在每个环节中都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准确到位,那么长时研究就更具有高效性,愿我们的科学课能少一点虚华,多一点平实,少一点表演味、形式味,多一点探究味、科学味,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提升课堂效率,满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需要,愿我们的科学课明天会更好!
  【作者单位:湖州弁南小学 浙江】
其他文献
作文就是把学生看到,听到的,融自己的情感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过程”然而却有不少的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恐惧,厌恶的情绪,视作文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那么怎么样才能使他们在作文中快乐,在快乐中作文,从而乐于学习呢?本人就此谈些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兴趣为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而言,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式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
相对于初高中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小学班主任更像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父母”,学生对班主任带有强烈的依赖感。这样,就要求小学班主任不能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方面,而是应做到全面关注。无论是学生学习成绩还是课间活动的一些细节。随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化,以便于引导学生学会团结、互助,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等。  一、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为学生树立榜样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
新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科学课堂的灵魂。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笔者有幸执教三年级《水和水蒸气》参加石狮市科学优质课比赛,在备课与研讨以及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更是深深体会到只有抓住这个“核心”和“灵魂”,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才能提高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就以本节课为例谈谈落
马克思指出:“人的创造性、能动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潜能素质,是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力量,它若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若得到开发,就表现为人类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意志和体力。”每个孩子生来都有创新能力,新课改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小学数学老师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通过每天不断地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
“文本细读”用于语文教学,其意义在于强调老师在整体认知与把握教材的背景下,对文本细致地进行感悟、质疑、品读和赏析,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对一篇课文而言,教师究竟该“细读”何处?怎样处理“细”和“粗”的关系呢?  一、“细读”课文需先“粗读”全文,把握整体,捕捉应该“细读”之处  “粗读”全文即粗略地通读全文。其任务和要求主要有二:一是越过词语障碍,一气读完全文,把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再现上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朱熹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读书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中年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一定的语言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文本题材,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一般诗歌。《黄鹤楼送别》是第三学段的一篇“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唐代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上为远赴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别,描绘了一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江边春景图,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惆怅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引出“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文本赏析和教学解读时,如何处理诗与文的关系,笔者认为,文为诗营造了一个多重互动的“效应
【主题与背景】  《网络文明小公民》是选自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21课的教学内容。为了达到学计算机安全的意识、从小养成安全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规范和预防计算机病毒这个目的,我在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注重搜集一些直观的教学素材,如一些视频、图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同时通过对事实新闻以及相关案例分析来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文明小公民。  【情景描述】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情趣导
明朝的李贽在《童心说》里说,童心,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水源不能遗失。千江有水千江月,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保留孩子的一份天真,教育便有施教的水源,教育就要如月映水,潜移默化。千江有水千江月,每条江里映出的月亮都是不一样的,教学就要水随物形,因材施教,是鸿鹄的教他飞翔,是猴子的教他跳跃,是能跳的鲤鱼就去跳龙门,教育要走“立交桥”,“独木桥状态”太累,太险,连最近的人大代表都呼吁教育
我有过一个有趣的测试,当我拿出毕加索作品给孩子们看时,孩子们会发出“咦,这画的是什么?”“嘿嘿,他的鼻子眼睛好奇怪哦”之类的疑问,从孩子们的眼神和话语中可以看到,毕加索作品从视觉上强烈的刺激着孩子们的感官,他们完全被这些“不像”的作品吸引着,而且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当我问“你能感受到毕加索的画里那些人物的情绪吗?”,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从毕加索作品中感受到诸如痛苦、哭泣、安详、愤怒等种种情绪。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