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加索作品感悟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74033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过一个有趣的测试,当我拿出毕加索作品给孩子们看时,孩子们会发出“咦,这画的是什么?”“嘿嘿,他的鼻子眼睛好奇怪哦”之类的疑问,从孩子们的眼神和话语中可以看到,毕加索作品从视觉上强烈的刺激着孩子们的感官,他们完全被这些“不像”的作品吸引着,而且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当我问“你能感受到毕加索的画里那些人物的情绪吗?”,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从毕加索作品中感受到诸如痛苦、哭泣、安详、愤怒等种种情绪。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现象,所以我想结合毕加索作品,从构图、造型、色彩三方面谈一谈这种形式语言对我们辅导儿童画创作的启发:
  一、构图强调平面分割
  毕加索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构图简洁大块,主体突出,追求平面分割的装饰效果,这是他从后印象主义画家,有西方现代绘画之父美誉的保罗塞尚那里得到的启发。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构图讲究严谨的透视,精准的物体造型和光影,尽可能还原人眼所看到的自然,而在塞尚的作品里,画家不再拘泥于严谨的透视,而将要画的静物通过精心布置,“摆”放于画面中,甚至桌子,桌布都不再单纯只是陪衬,而是构成画面的一个部分,在画中形成一个形状,分割一块面积,形成一块“有意义”的色块,从古典主义到塞尚的后印象主义,实际是绘画由表现自然的写实逐渐转向于画家自我的表现,而到毕加索则真正完成了这种转变,画面舍弃一切多余形象,将要描绘的主体放大,构图上完全放弃透视,保留简单的外形叠压来暗示前后关系,墙面和窗帘等陪衬物也不再用来表现空间,而是一个独立的色块,用来调和画面的构图与色彩关系,这样的构图特点正适合儿童的绘画创作,孩子并不懂透视,没有很强的空间概念,且他们的绘画动机通常非常简单,可能只是对某单个事物感兴趣,缺乏大场景的想象与构图能力,表现在画面上常出现空洞单调的毛病,如果像毕加索那样放大所表现的主体形象,撑起画面的大部分面积,再利用简单的陪衬来构成“二维”平面画纸的其他色块,这种放大主体,再利用次要形象分割画面的构图方法,我认为是值得儿童画创作所借鉴的。
  二、造型尊重儿童认知
  在毕加索的作品里,人物都是怪模怪样,不但比例失调,五官甚至肢体都发生了扭曲移位,看不出他是从哪个角度去描绘对象,轮廓线是纯侧面,嘴巴是半侧面,而眼睛可能又是正面,仿佛毕加索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对象,然后将不同角度所看到的形象拼凑到了一起,感觉十分荒诞,可每个看到画的孩子都可以从这张怪异的脸中感受到人物的情绪,这充分证明毕加索自己说所的:“比现实更真实。”很多人认为毕加索的这种“变形”的造型是一种刻意的创造,其实这并非他刻意的“搞怪”,而是毕加索独特的观察方法所决定的。他的这种观察方法是一种“常态”的观看事物的方式,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这种全面的观看方法,因为世界万物包括我们都在不断的运动,所以事物形象在人的脑袋里都应该是一个整体的“印象”,这种“常态”视知觉所依据的是整体的感受,不是瞬间的,原始艺术、民间美术都是在这种视觉方式下认识表现对象的,在人类早期壁画和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中得到了印证。这种“常態”的视知觉正符合儿童在这个年龄段的观看方式,他们不懂透视,他们所画的并非某一瞬间所看到的,而是他们记忆中的形象,儿童就是依赖这一“常态”的、“朴素”的观察和认知方式去表现形象,这正是儿童画一大特点,尤其在低龄段儿童画作品中更为显著:侧面的脸上画的是正面的嘴,侧面脑袋下搭配的正面身体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不要用成人的那种狭隘的、“非常态”的观察方法去评价和要求孩子,虽然他们不能画得与实物一样,但表现出来的那种稚拙和怪诞效果不正与毕加索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吗?从这一意义而言,儿童画与毕加索作品具有相通之处。毕加索穷其一生努力探索,就是学习用儿童的眼睛去感受世界、追求一种超越生活真实的朴素境界,而这种艺术上的高境界恰恰是儿童的一种自然状态,所以作为指导儿童作画的老师,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并保护孩子在绘画中的这种宝贵而真实的自然流露。
  三、色彩上重视颜色的情绪意义与黑白灰层次
  西方近现代绘画大师如马蒂斯、梵高等都在作品中汲取了东方绘画色彩的营养,毕加索也不例外,他的画面色彩构成通常单纯而强烈,运用了很多高纯度的三原色,画面中人物色彩不再依据客观对象,而是根据想要传达的气氛与情绪来选择,毕加索作品对色彩的运用又一次和儿童的感受所相通,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在他们的眼里,红就是红,蓝就是蓝,他们很少注意生活中存在的丰富的灰色调,在绘画创作中对色彩的选择主要来源于直觉感受, 大大夸张色彩的鲜艳程度,偏爱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红与绿、黄与紫色等呈互补色关系的色彩,从而取得响亮的画面色彩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这种特点,一部分是由于他们辨色能力的局限性,不能明确辨别色彩之间的差别;另一部分原因是,饱和度高的单纯色彩更能引发生心理本能反应和联想,从而使儿童情感得到宣泄和表达的满足。
  一方面儿童这种天真稚拙的、跳跃而富有节奏感的色彩感觉我们应予以保护,另一方面孩子单纯的靠直觉去选择色彩经常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颜色之间因为深浅差别小而显得沉闷,整体黑白灰效果不响亮。毕加索利用黑与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常用黑与白来区隔各个色块,以确保形象的轮廓清晰与大效果的响亮,所以我们在辅导孩子创作时,应该在充分尊重孩子色彩感受的前提上,引导他们学会运用不同深浅的色彩来互相搭配,尤其要在画面中布置一定的黑色与白色,即能起到明确画面深浅层次的作用,还可以有效调和画面因各种纯色并置所带来的色彩不协调的因素。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江苏】
其他文献
今天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地改变着人们的一切,传统的观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冲刷,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但由于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有时候对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者自身身心的发展变化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带来抵触、紧张、烦恼、焦噪等情绪,从而产生心理困惑,形成某种心理问题,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教育者还一
作文就是把学生看到,听到的,融自己的情感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过程”然而却有不少的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恐惧,厌恶的情绪,视作文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那么怎么样才能使他们在作文中快乐,在快乐中作文,从而乐于学习呢?本人就此谈些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兴趣为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而言,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式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
相对于初高中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小学班主任更像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父母”,学生对班主任带有强烈的依赖感。这样,就要求小学班主任不能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方面,而是应做到全面关注。无论是学生学习成绩还是课间活动的一些细节。随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化,以便于引导学生学会团结、互助,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等。  一、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为学生树立榜样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
新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科学课堂的灵魂。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笔者有幸执教三年级《水和水蒸气》参加石狮市科学优质课比赛,在备课与研讨以及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更是深深体会到只有抓住这个“核心”和“灵魂”,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才能提高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就以本节课为例谈谈落
马克思指出:“人的创造性、能动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潜能素质,是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力量,它若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若得到开发,就表现为人类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意志和体力。”每个孩子生来都有创新能力,新课改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小学数学老师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通过每天不断地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
“文本细读”用于语文教学,其意义在于强调老师在整体认知与把握教材的背景下,对文本细致地进行感悟、质疑、品读和赏析,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对一篇课文而言,教师究竟该“细读”何处?怎样处理“细”和“粗”的关系呢?  一、“细读”课文需先“粗读”全文,把握整体,捕捉应该“细读”之处  “粗读”全文即粗略地通读全文。其任务和要求主要有二:一是越过词语障碍,一气读完全文,把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再现上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朱熹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读书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中年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一定的语言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文本题材,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一般诗歌。《黄鹤楼送别》是第三学段的一篇“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唐代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上为远赴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别,描绘了一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江边春景图,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惆怅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引出“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文本赏析和教学解读时,如何处理诗与文的关系,笔者认为,文为诗营造了一个多重互动的“效应
【主题与背景】  《网络文明小公民》是选自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21课的教学内容。为了达到学计算机安全的意识、从小养成安全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规范和预防计算机病毒这个目的,我在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注重搜集一些直观的教学素材,如一些视频、图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同时通过对事实新闻以及相关案例分析来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文明小公民。  【情景描述】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情趣导
明朝的李贽在《童心说》里说,童心,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水源不能遗失。千江有水千江月,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保留孩子的一份天真,教育便有施教的水源,教育就要如月映水,潜移默化。千江有水千江月,每条江里映出的月亮都是不一样的,教学就要水随物形,因材施教,是鸿鹄的教他飞翔,是猴子的教他跳跃,是能跳的鲤鱼就去跳龙门,教育要走“立交桥”,“独木桥状态”太累,太险,连最近的人大代表都呼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