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细读成就有效课堂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ijiushi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细读”用于语文教学,其意义在于强调老师在整体认知与把握教材的背景下,对文本细致地进行感悟、质疑、品读和赏析,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对一篇课文而言,教师究竟该“细读”何处?怎样处理“细”和“粗”的关系呢?
  一、“细读”课文需先“粗读”全文,把握整体,捕捉应该“细读”之处
  “粗读”全文即粗略地通读全文。其任务和要求主要有二:一是越过词语障碍,一气读完全文,把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再现上,力求在心中对课文形成整体印象,能概括课文大意或情节。二是捕捉那些与文章关系致密的信息,如重点段、关键词、文章要素、细节,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与写作技巧等等,并据此比较、确定课文中应予“细读”的地方。就《林冲棒打洪教头》而言,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组成小说的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通过“粗读”全文,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情节发展的脉络,对林冲、洪教头等小说中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读”课文,就要着力抓住小说的三大要素,把握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林冲与洪教头的形象特征,理清“棒打”这一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变化,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凡与这些关系致密的地方都是教师“细读”的关注点。
  二、“细读”课文应扣词析句,由表及里,“悉心”感受形象、体悟意义
  课文是主体的、多层次的。对于小说等文艺作品或叙事文章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层次的系统——第一层次语言文字系统、第二层次形象系统、第三层次主题意义系统。“细读”一篇课文也应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细读”文本就是要从关键词语入手,推敲、咀嚼,感受人物形象,走进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心灵寻幽探微。例如从林冲初见洪教头时“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起身让座”,当洪教头跳起来囔着要同他比武较量时,他先是连声谦恭地说“不敢,不敢”,后来被迫“只好从地上拿起棒来”,说“请教了”等多处动作语言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他的谦卑忍让。读至此,我们不禁要问:林冲武艺高强,为何如此谦卑忍让呢?人物的性格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课文第一句中的“遭受”“陷害”“被发配沧州”“押解”等词语,可以感受到从人生的大环境来说,此时的林冲处境险恶,身份特殊;从第二自然段“柴进见了林冲”“心中大喜”“杀鸡宰羊”“厚礼相待”等词语,可以感受到从即时的小环境而言,此时的林冲受到热情礼遇,当他“寻思”洪教头想必是柴进的师父时,所以更加的谦恭谨慎,面对羞辱一让再让,这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体悟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他仍然怀揣要过平静生活的梦想,忍辱克己,决不惹是生非。领略他谦逊识礼,心胸广阔的英雄风貌。
  三、“细读”课文需放飞想象,瞻前顾后,努力丰富形象,升华认识
  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得到完善并在一个个细微之处得以体现的。这个细微之处往往是作者用笔精妙之处,凸现人物之精神,“细读”文本,则需抓住这些细微之处,联系前后文,展开想象。
  在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当柴进丢下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作为彩头时,情节发展有了变化:洪教头“使出了浑身的功夫”,在字里行间,他蛮横狂妄,急躁贪婪的个性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林冲为什么会由“再三推辞”的谦卑,“只好”拿棒,道声“请教了”的忍让,变为“把棒一横”沉着应战,进而又变守为攻,抓准时机“抡棒一扫”大获全胜呢?林冲内心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细读第六自然段,联系柴进“连忙”请差人开了木枷,要求两人“使出本事”,再联系第三自然段中,柴进向洪教头介绍:“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可别小瞧了他”,“林武师就不要推辞了”等等真挚感人的话语,就可以揣摩出林冲消除“打翻洪教头,须不好看”的思想顾虑,轻松应战,一棒取胜。如此且读且思,展开想象,林冲机智而又沉着的特点跃然纸上,人物丰满而形象了。
  “细读”课文,教师还要深入字里行间,发现文本的空白处,陶醉于“悠然心会”的境界。臂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故事的结局“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将“满面羞惭”、“灰溜溜”读透、读活起来。
  四、“细读”课文还需关注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着力丰富语言素养
  “细读”课文不仅要关注其内容,也要注意其表达的形式、写作技巧。同样一句话,因为语气不同,所表达的信息就不同;同样的一句话,因上下文不同,即处于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细读”中感受语境、辨析语气是一件很细致的步骤。我们能不能体会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是陈述的,还是疑问的;是平静的,还是兴奋的;是诙谐的,还是严肃的……会影响到教师是否真正明白文本传达的意思、内涵。弄错语气,往往就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臂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对林冲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对林冲和洪教头对比的艺术手法都是值得“细读”的。教师“细读”课文还不要忘了细审语气,对文本中的极细微差别也能分辨,比如,当柴进厚礼款待林冲,并郑重地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时,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并肆意侮辱林冲的人格,叫人恼恨。“细读”课文,教师是否应该引导学生体味“冷笑”的语气?紧接着,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急躁贪婪的洪教头此时的语气又是怎样的?“他敢和我较量一下”理解和朗读的重点应该落在哪个词语?后文洪教头喝道:“来!来!”的语气无不在浓墨重彩地描绘一个跋扈嚣张的人物个性特点,同时,反衬林冲的个性。辨析语气,我们才能更深层次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
  关注文本细读,成就有效课堂,于细微处见精神!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识字为重点”主要从教学要求上讲的,并不意味着用大量时间认字、写字,更不能把生字单独拿出机械记忆,反复书写,而是应该和读有机地结合,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尽早地让学生进入阅读,发展语言。  本着上述理念,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允许学生犯错误,敢于创新  心理开放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的学习中,能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容忍学生的偏激想
学习数学总是离不开大量的练习,传统的数学练习在内容及形式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比如:形式单一,学生普遍缺乏练习的兴趣;练习机械,学生被动地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作业;应用意识淡薄,学生在封闭地数学练习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这些弊端逐步使学生将数学练习排斥到等同于枯燥无味的代名词,那么,这些弊端将成为一个牢牢的枷锁,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始终在它的束缚下,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学生更不可能
由于我们的教师对科学活动的目标、形式、指导等理解认识肤浅、笼统,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等把握不够,在活动中仍然发现,有时准备的材料不能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有时准备的材料虽然引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却没有对幼儿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支持。以致于在材料投放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包办”的材料  科学活动中所选的材料应该是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收集的内容,这样让幼儿在
在中国农村的学校仍比城市学校多的多,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并形成有效的指导模式。唤起学生高昂的阅读兴趣,开拓广泛的学习空间,设计鲜活的练习形式,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新体系,这些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为在我们农村小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学校和老师没有足够的重视。现今的农村的学校和老师们要更新教育理念,一本教科书教几十年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一旦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如何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前言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大行其道,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小学生成为配角。教师满堂灌,小学生被动的记忆,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
今天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地改变着人们的一切,传统的观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冲刷,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但由于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有时候对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者自身身心的发展变化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带来抵触、紧张、烦恼、焦噪等情绪,从而产生心理困惑,形成某种心理问题,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教育者还一
作文就是把学生看到,听到的,融自己的情感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过程”然而却有不少的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恐惧,厌恶的情绪,视作文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那么怎么样才能使他们在作文中快乐,在快乐中作文,从而乐于学习呢?本人就此谈些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兴趣为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而言,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式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
相对于初高中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小学班主任更像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父母”,学生对班主任带有强烈的依赖感。这样,就要求小学班主任不能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方面,而是应做到全面关注。无论是学生学习成绩还是课间活动的一些细节。随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化,以便于引导学生学会团结、互助,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等。  一、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为学生树立榜样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
新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科学课堂的灵魂。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笔者有幸执教三年级《水和水蒸气》参加石狮市科学优质课比赛,在备课与研讨以及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更是深深体会到只有抓住这个“核心”和“灵魂”,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才能提高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就以本节课为例谈谈落
马克思指出:“人的创造性、能动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潜能素质,是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力量,它若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若得到开发,就表现为人类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意志和体力。”每个孩子生来都有创新能力,新课改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小学数学老师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通过每天不断地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