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尼阁相关论文
大运河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走廊。交流时间之长,地域跨度之大,影响力度之深,是中国文化历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篇章。 历史上,中国大运......
《西儒耳目资》非山西方言辨析[韩国]金薰镐一明代西洋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和金尼阁(NicolasTrigault,1577─1628)用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创立注音规则,形成了一个罗马字......
明末西方人为了传教的需要而学习汉语。他们组织了特定的语言培训人员,在全国各地几个成熟的传教点开辟了汉语教学工作。他们确定......
一六二○年,比利时耶稣会士金尼阁从欧洲携七千部西书来华,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此中原委,方豪先生历时三十余年,数易其......
明代中后期,“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两件大事。大批耶稣会士、商人和使者来到中国,把西方早期近代化的科技文化......
在明清之际,西学东输主要依靠的是传教士,尤其是天文学、地理学等西方占领先地位的学科,其知识主线都是由传教士为主体绘制的,文学......
比利时人金尼阁是早期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1613年,在回欧洲的漫长旅程中,他把利玛窦用意大利文写作的回忆录手稿《基督教远征......
金尼阁两次来华,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为耶稣会在华传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西学中传方面,金尼阁主要编写了一本万年历式的历法......
【正】赫尔尼俄斯(Justus Heurnius,1587-1651/2)的荷—拉—汉词典可能是第一部荷—汉词典,他的《基督教概要》(CompendiumDoctrin......
<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是笔者根据意大利罗马国家书店(La Libreria dello Stato)于1942年和1949年出......
明清之际,当西方国家正向近代文明迈进时,其新兴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也正冲决民族的、文化的藩篱走向世界,而这时中国却仍然沉睡在......
【正】 王徵先生,字良甫,又字葵心,自号了一道人、了一子或支离叟.查继佐在《罪惟录》中为他立传,第一次提出“徵奉天主教,最辟佛......
<正>利玛窦(1552-1610)是意大利籍传教士,西方汉学发展史第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人物,明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杰出的代表,也是西方最......
在明清官话的研究中,基础方言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作者在1984年写成《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1985年......
<正> 1.引言 1.1 "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2月11日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的中国的法定拼音方案,1977年联合国......
<正>一、争议的缘由和意义现存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驰名中外,研究此碑的中外学者很多,但是至今仍有......
<正> 1618年,教皇国和欧洲各界的赠书万余部运往中国,揭开了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空前未有的一页。但因年代久远,中西史料湮灭,关于这......
明末传教士的汉语罗马字注音方案是研究明末官话的重要材料。要利用这些材料研究明末官话,首要的工作是考察各个方案所依据的源语......
明泾阳王徵先生行实述评张中政王徵先生,字良甫,又字葵心,自号了一道人,了一子或支离叟。查继佐在《罪惟录》中为他立传,第一次提出"徵奉......
1610年后,在华耶稣会会长龙华民在耶稣会内部掀起了著名的"礼仪之争",它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是Deus的中文翻译。拉丁文Deus有两种译......
期刊
从语言学史角度探讨《西儒耳目资》中概念术语的来源,着重分析这些术语与中国传统音韵学的关系,兼论该书的语音学说。《西儒耳目资》......
在中国历史上,明末清初西学文献是指当时伴随宗教东来而入华的一大批西语文献和由此在中国产生的在华西语文献和汉语西学文献的总......
<正>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劫难而能延续至今且不断发展,究其根本,在于中华文化乃是一种极具包容......
有关李之藻制作地球仪的记载,见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于1608年底至1610年初在中国用意大利文撰写的他在中国传教的经历.......
西方传教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于1626年面世,对汉语拼音的形成历史及汉语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西儒耳目资》中运用罗马字......
晚明士人王徵是《西儒耳目资》的中方作者,是继金尼阁后完成西方语言学中国本土化的重要桥梁。文章从三个方面澄清了王徵在《西儒......
【正】 明清两代,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这是中西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中外史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热烈的讨论,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