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化学备考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知识本体”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正向“素养为主”转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化学知识的学习主线,完善知识结构体系。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是高考中的考查热点,但因知识繁杂,难于构建系统的记忆模型,因此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设计有效的复习方式,建构氮元素二维坐标图,使核心素养与氮元素相关知识相衔接,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与素养转化。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高考地位;氮元素建模关系图
  一、 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发展
  在2017版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利于关键能力的培养。要使化学学科适用于社会和生活,要依据核心素养的理念,秉承其发展脉络,构建课程体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表现在能通过证据收集,提出假设,进行思维逻辑判断与思考;构建化学解题模型,处理宏微观间差异;能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建立思维框架。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从“氮”元素的化合价展开,去构建二维坐标图。
  二、 氮元素及其化合物
  在高考命题中,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考查作为热点内容,因部分高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系统,未形成连贯细致的记忆网络,在复习中会增加难度,导致解决该类问题时不知方法。因此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构建知识点模型,为学生复习提供新思路。
  (一) 考纲解读与分析
  本课题以氮元素为主线,知识体系丰富,在未来高考中仍会加以命题,试卷中出题类型将着重考查氮气结构、稳定性及化学性质、铵根离子的检验、硝酸的化学性质和环境保护等,试题常将各类知识点综合化,考查同学对于知识的掌握。预计在2018年的高考中仍会以化学实验、化工生产工艺流程等题型为载体,考查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考向预测
  本课题知识点的考查形式丰富多样,命题仍以实验类习题和推断题为主,预计在未来的模拟考试中和高考中出现概率较大,将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為命题背景,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除了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了解性质与用途,还要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养成珍惜生态的品格素养。例如,硝酸与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影响、氮氧化物污染的防治,也是未来的命题方向趋势之一。
  三、 氮元素及其化合物模型建构
  (一) 氮元素及其化合物二维关系图
  以氮元素构成的物质名称为横坐标,以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作为纵坐标,构建二维坐标图。
  (二) 氮元素有效复习策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具有学科属性和学科特质的思想,而坐标图的建构就是基于秉承该核心理念,将涉及面广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因此该坐标将相关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关系和转化紧密联系,适合在一轮复习中学习和使用。
  1. 加强框架题与推断题的解题能力
  框架题与推断解答题着重考查元素间的相互转化,以流程图的方式命题,并考查化学方程式书写,因此要掌握合适的解题方法,通过坐标图的复习,掌握相关物质之间的关系与转化,在做题时就易于扫清知识障碍与盲点。
  2. 在实验中提升能力
  构建网络模型后要学会应用,实验是考查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效地促进知识正向迁移,更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消化,因此坐标图与实验题相辅相成,通过这种有效复习方法,领悟知识内涵,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3. 掌握计算技巧
  该类知识的考查中会涉及化学方程式,而方程式的书写就是化学计算的核心所在,坐标图上会涉及物质间的变换,因此要加强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更能加深物质间关系的转化,实现化学方程式与计算的有机结合。
  4. 联系生活实际,关注STS
  近几年的高考题紧密联系生活与科技成果等。因此不仅要掌握书中的概念知识,还要重视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体现STSE教学理念。
  四、 反思与总结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考查主要分布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难度中等以上。从近年高考试题看,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考查难度逐年上升,氮元素作为重点考查对象,因此在复习课上要选择高效的备考方法。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表现学科思想内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将繁琐的知识系统化、模型化,便于记忆与反思,仍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正,如构建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三维模型坐标,将设计的二维坐标与化学方程式进行再次组合,这样的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吴明好.基于高考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谈高中化学教学[J].中国考试,2017(3):31-37 44.
  [3] 朱圣辉.提升高三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以“氮及其重要化合物”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6(11):18-20.
  作者简介:张宁,肖琦,朱汝葵,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儿童绘本对培养其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情感发育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通过激趣、促思、归真、明理、互动五个方面来阐述儿童绘本在小学低年级德育中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绘本;小学低年级;激趣;促思;归真;明理;互动;德育实践  儿童绘本图文结合、形象鲜明、内容简洁、情节有趣、易于理解,以儿童的角度来组织故事、画面结构和语言等,寓教于乐、启发思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鲜明的观点,为语文教学目标作出了宏观规划,为语文教学的过程实施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围绕语文学习的各阶段进程,通过语言学习的各方面内容,让学生认识汉语言的文化渊源,进而在各方面的语文实践中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走向大语文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渊源;引领;校园文化  一、 在语文教学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Scratch积木式搭建程序的模式,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或亲自设计游戏程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去模仿和练习,结合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程序流程产生思考,以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和创新能力为着力点,
摘 要:随着《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的深入落实,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已经成为促进幼儿和教师双方有效发展的良好途径和策略。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游戏中,幼儿的潜能和参与欲望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促使幼儿自主、自由地进行探索和感悟,使幼儿对音乐形象、音乐元素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幼儿的表现也更加具有个性化。本文立足幼儿游戏化的学习特点,在音乐游戏化教学的策略实施中实践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
摘 要:多元文化课程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个政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以汉族人口最为庞大,但其他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都密不可分,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既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和民族文化观来看待“他文化”,又可以在多元的世界里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技能,从而促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体现在教材中,落实在教育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互融与尊重。  关键词: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插图所发挥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可以说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在实际教学当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使得教学效果能够提升到一定层面上来。因此,在本文的研究当中,选择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阐述了插图教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教育功能  在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现代教学也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用插图辅助教学的模式逐渐得到
摘 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结合起来,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问题变具体,复杂问题变简单,帮助学生获得准确的数学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分数问题  “数学是研
摘 要:众所周知,公开课与日常课之间价值取向、教学演绎事实存在着明显反差、背离,它折射出教师对数学的工具性的过分解读与强调,对数学本身具有的教化功能的淡化与忽略,从而让数学的文化属性丢失与消解。文化既然可以被消解,也就可以重拾、还原与张扬。现以去年5月23日,我在丰泽区首届“名师·新秀”课堂观摩研讨活动中执教的《会说话的百分数》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解析与探讨。  关键词:激趣;推进;启思;点睛  一、
摘 要:微课是近几年新兴教学方式,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发展学生的能力。文章结合教学经验,先论述了微课在当前中小学推广的优势条件,接着重点叙述了微课在课堂教学中不同学习时段的作用,最后论述教师制作微课的一些新要求的注意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有效应用  近几年来,微课是当前教育的热点话题。如何有效地运用微课教学视
摘要:道德是由内化向外在的一个过程,它蕴含在我们每一天做的小事当中,也包含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当中。我们每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一定要注重道德修养的塑造。  关键词:以德为先;设计;反思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道德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理解遵守道德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认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