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增值评价的教育公平追求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w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评价追求教育公平是世界性的教育难题,也是我国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难题之一。我国现行教育评价制度主要围绕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以及考入重点学校的比例等指标评价教师和学校。虽然这样的评价在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缺乏对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评价,导致学校走上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以抢夺优质生源为工作重点、以换取资源倾斜投入为动力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平。教育评价如何面对客观存在的生源、资源等差距,以提高教育效益为目的,促进教育公平呢?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追求教育公平的教育增值评价正是这种探索的结果之一。这种评价关注学校、教师对学生学业进步的影响,关注学生学业进步的增值,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有效对策,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青睐。
  一、《科尔曼报告》催生了教育增值评价
  教育增值评价源于1966年的《科尔曼报告(Coleman Report)》。1964年,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S·Coleman)带领一个研究小组收集了美国各地4000所学校60万学生的数据,对这些调研材料大量地进行了分析。1966年,科尔曼向美国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史和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
  《科尔曼报告》主要探讨了家庭经济背景对于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该报告一个突出贡献在于重新界定教育机会平等的内涵——教育机会平等不能仅仅局限于衡量平等的投入(如平等的教育支出、教师和设备等),而应将关注的重心转到独立于家庭背景的学生学业成就。其创新之处主要在于把学生学业成就引入到教育机会平等领域,并在教育投入与产出间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对学校投入、师资水平、设备设施的调查,提出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科尔曼报告》认为,评价学校的成功与否,只能检查它是否能减少学生对社会出身的机会依赖,教育机会平等的学校不仅仅意味着教育资源平等,还包括教育效益平等。学校不仅仅是被动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而是提供一个解放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免于因为出身和社会环境而带来的不平等的教育环境。该报告明确提出,在政策操作层面上,与要求政府提供平等教育资源相比较,确保学生经济地位的融合更具有挑战性。虽然,该报告没有提出教育增值评价问题,但其研究结论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学校作用的争论,直接催生了追求教育公平的教育增值评价。
  二、教育增值评价在欧美国家兴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科尔曼报告》为起点,教育增值评价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增值评价的应用一直受到统计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80年代末,多水平分析模型的发展与完善,为增值评价提供了精确的统计分析方法。由于英美两国统计技术的发展以及现实的强大需求,多水平分析模型和增值评价方法率先在这两个国家得到了应用。
  1983年,美国出台了《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美国全国上下对教育现状的关注水平空前提高,各地纷纷以“卓越、效率、平等”为目标进行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美国部分州推广学校增值评价。1992年,田纳西州最高法院要求对学校的资助系统更加平等,州政府在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要求加强教育效益考核。最终,他们采用增值评价系统作为州教育改进法案中的一部分。随后,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等21个州的数百个学区也将增值评价用于学校业绩考核。
  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政府每年都公布所有学校以原始分数表示的学生成绩排名表。由于原始分数没有考虑影响学生学业成绩而学校自身又难以控制的因素,如生源质量等,因而不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学校业绩。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学者提出了“增值评价”概念。英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接受了增值评价,2002年在全英格兰和威尔士推行学校增值评价模式,2004年和2005年试点,2006年全面开展学校“多元”增值评价,并将增值评价指标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性指标加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英国通过推行增值评价,有效地遏制了学校对生源的争夺,激励了落后学校从增值走向发展,推进了学校均衡发展。(辛涛等,2009)
  2001年,美国联邦教育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出台,更加明确规定在考评地区或学校的业绩中要使用年度进步值(Yearly Value-added),要求各州每年对3-8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阅读和数学测试,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追踪监测,并将学生学业成就与政府对学校的拨款相联系,明确提出“通过高标准和效益核定来实现平等”。
  三、教育增值评价关注学生学业成就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评价标准和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教育资源与质量之间的相关比较弱,对于教育资源的要求不足以保证教育质量,教育评价应该更加重视与教育质量更为直接相关的学生学业成就。英国学者麦尔肯·弗雷泽(Malcolm Fraze)认为:“教育质量首先是指学生发展质量,即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学’的东西,包括所知、所能做的及其态度。”
  随着对学生学业成就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发达国家开始将教育评价的重心由学校向学生转移,由资源占有向资源使用和学生学业成就转移,更加关注教育质量生成过程以及学生学业成就。美国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对学生学业成就加以约定。联邦有关法律明确指出:学校应该对学生学习成就负主要责任。要求学校确立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期望,评价实施者要从两个方面把握学校的绩效责任:学校所确立的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期望水准,该期望水准已经实现的证据。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的院校审核流程要求学校提交的书面材料包括学生是否获得预期的学业成就,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体验(例如各种辅助学习的措施是否得力),学生参与学校教育标准制定和质量管理的情况等。
  《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准则与标准》在对学生评价的要求中指出,“要突出对学生学习产出的测量”。在评价的方法上,可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或总结性的”。学生评价的实施者,应当由“充分理解评价在学生进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人士来担任。他们认为,学生是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因而学生评价是教育质量保障的中心环节,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2001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公布了适用于全国的学位标准,在阐述各级学位的质量和水准时,差不多用了一半的篇幅列举各级学位持有人应有的学习产出。(魏红/钟秉林,2009)
  四、我国教育增值评价的实践与反思
  在我国,教育评价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追求教育公平的教育增值评价是不折不扣的新鲜事物。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评价研究文献中才出现教育增值评价概念,当时尚未引起国人的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要求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与推进教育公平的步伐加快,教育增值评价才受到了较多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实践有2003年重庆市綦江县教学质量发展性增量评价和2005年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输入—输出”型学校效能评价。(叶莎莎,2009)这些实践关注学校原有的基础,以及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变化的程度,特别是在变化过程中学校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努力,鼓励不同水平的学校都努力进取。其目的在于有效地引导学校从重投入转向重效益、从重生源转向重培养、从单纯注重结果转向关注教育全过程。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教育增值评价剥离了生源、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干扰,分析学校工作的实际效果,为我们重新认识学校,尤其是弱势学校的教育质量提供了一种公平的视角。教育增值评价充分考虑学生入学前的不同起点水平,以学生学习“进步”程度为标准评价教师与学校,对弱势学生和弱势学校予以更多的关注,有利于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极大差异的情况下,更快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有一定的效果。
  尽管教育增值评价对推进教育公平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增值评价不考核绝对的教育质量而考核质量的增值,生源好的重点学校在增值评价中没有优势可言,对此积极性不高,地方主要领导把各学校升入重点学校的“升学率”放在第一位,也成为一大阻力。另外,增值评价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而数据采集过程会出现数据残缺或错误的现象,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员介入,这些都为增值评价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与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战略相比,这些认识上的阻力与技术上的困难是不难克服的。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其他文献
前不久,又一次参与和享受了江苏省第22届“华夏杯·教海探航”颁奖盛会的系列活动。会上饱赏了闫学老师执教的《我的理想》作文课,这是作文“同课异构”展示活动中的一节课。闫老师的课无论是从课的教学架构的匠心方面,还是从教师机智的教学启导语言等方面都折射出她那深度和执着的“儿童作文”教学追求——儿童生命的童真与开怀的意态表达。她显然是试图在“儿童作文”的本真表达和潜自由习作的理念实践中去开垦一片生机盎然的
去年在连云港会议上,我以《良心、责任、本领》为题(参见本刊教育管理版2009年11期第13页《良心责任本领》),谈了对“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有效减负”的一些想法,提出了“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的工作要求,表达了由“清醒的痛苦者”变成“清醒的幸福者”的美好期待。时过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严格执行“五严”规定,正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许多普通高中呈现出一派“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
名师档案    许卫兵,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国标本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组成员。在《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上发表经验论文100多篇,参与《走近儿童的数学学习》等著作的编写,主编《走向共生》和《交往教育》。2006年始,开始着力于“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一定的影响。《江苏教育》、《小学教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结合这一教育理念,我们注重渗透“化异为同”的数学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片段一  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的期末调研考试中有这样
[课例说明]    教学中,常听到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习题难学难教,常听到许多教师埋怨学生不会想象。固然,这跟新教材在习题的选配上“更重视联系生活,更需要借助想象”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习题之所以难学难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贫弱。这与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有形”知识(如概念、公式)的教学,不重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  相比于“有形”的知识,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教材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到参照物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用教材教’的理念来看待教材,处理教材”。特级教师路培琦说:“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教学思路。你要利用这个教材和思路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念。”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教师要
主持人语  以“作前指导”为核心的作文教学由来已久,姑且称之为“前作文教学”时代。  以“作后讲评”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刚刚起步,姑且称之为“后作文教学”时代。  这一转变,不是哗众取宠的空穴来风,而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从而孕育出了“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作文教学理论。  不能否认,“前作文教学”有着它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清晰地认识到,“前
“一个失去优雅的国度,无论她的人民多么富足,却免不了总带着俗陋、野蛮的气息……”面对北大章启群教授的感叹,作为校长,我在感慨之余,更多的是在思考:提起乡村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疲倦,忙碌,单调,枯燥,似乎是永远更新不了的关键词。当物欲占据着人们的灵魂,迷乱着人们的内心,在乡野,如何滋孕出属于村小的浪漫?如何让村小有爱,有暖,有希望,让优雅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努力“变脸”——用优雅擦亮心灵的品位
20年前的今天,地处丝绸之乡的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提出了“务实基础、开发潜能、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16字教育目标,迈出了“苏南小城镇儿童提高素质综合实验”的步伐,通过开发丝绸文化教育资源,优化学习、活动、交往三大体系,历经10年艰辛,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丝绸之路”。20年后的今天,这所百年老校在丝绸文化精神的烛照下,孜孜以求教育的每一个细节,精心培育“秀外慧中的阳光儿童”,行走在素质教育的新“丝
小学美术课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实现美术课程的价值。就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  现试就小学美术课在广泛的课堂文化背景下进行德育的有效渗透问题,从学科内容、非智力因素、传统乡土文化和教学细节等方面来阐述笔者的主张,供同行参考。    一、深挖学科内容的德育因素,打造内容丰富的课堂文化,有效体现美术学科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