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磨刀”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例说明]
  
  教学中,常听到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习题难学难教,常听到许多教师埋怨学生不会想象。固然,这跟新教材在习题的选配上“更重视联系生活,更需要借助想象”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习题之所以难学难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贫弱。这与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有形”知识(如概念、公式)的教学,不重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
  相比于“有形”的知识,空间想象能力看似“空洞、无形”。但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既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前提,也是比“有形”知识更高级的教学目标。当然,没有教师的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会无中生有。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结合概念教学、习题教学进行外,还需要辅以专门的训练——教师要善于开发一些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为主题的活动。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才会由弱变强。有了空间想象能力。结合生活常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得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这把“刀”,就能轻松利索地“砍”得了实际问题这把“柴”。
  本课例,内容自编,适用于苏教版第11册或人教版第10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单元。
  
  [教学目标]
  
  1.学会“两层”想象的方法,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2.探究最节省材料的包装方法(表面积最小的拼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出示一个魔方)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魔方。
  师:魔方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正方体。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个跟它有关的问题。
  屏幕上呈现例1:用硬纸板为12个魔方设计一个包装箱,怎样设计需要的硬纸板最少?(接头、重复处不算)
  师:这是工业生产上的一个包装设计问题。从数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生:求12个魔方的表面积。
  师:不错,是个求表面积的问题。可是,有现成的图形吗?
  生:没有。
  师:所以,首先要解决一个“拼法”的问题。
  点评:从学生喜爱的魔方玩具入手,切入课题快,话题有吸引力。通过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得出:这是一个跟“拼法”有关的求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二、初步探究,想象拼法
  
  1.想象拼法。
  师:12个魔方拼成长方体,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
  生:(拼法1)排1排,每排12个。
  生:(拼法2)排2排,每排6个。
  生:(拼法3)排3排,每排4个。
  生:(拼法4)排4排,每排3个。
  引导学生观察“拼法3”和“拼法4”。得出:两种拼法形“异”实“同”,重复了。(隐去重复的“拼法4”)
  师: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生:(想不出了)没有了!
  师:(启发两层的拼法)这三种拼法都只有“一层”——是平房,想想看,有没有“两层”的拼法呢?
  (学生尝试思考)
  生:(拼法4)排两层,每层两排,每排3个。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到的?
  生:我是根据“拼法2”来想的,把它从中间切断,然后把两段叠起来。
  师:(肯定)不错!借助已有的图形,进行再想象是一个好办法。那么,有没有“三层”的拼法呢?
  生:把“拼法2”切成3段,然后重叠起来。
  生:三层的拼法与“拼法4”重复了。
  (隐去重复的拼法)
  师:有关两层和三层的想象,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可万事都有方法呀,想学这个方法吗?
  生:(齐)想!
  师:(教学方法)那好,请同学们观察“拼法4”,回答我的问题:上层有几个,下层有几个?上、下层的摆法相同吗?——因为两层上正方体的“个数相等”、“摆法相同”,所以想象两层的拼法时,只需将总数除以2,想“一层上”怎样摆——这个方法,能听懂吗?
  生:能!
  师:(引导运用)那么,三层的拼法,怎样想?
  生:先将12除以3。得到4,然后想:一层上4个怎样摆?
  师:说得好!
  点评:拼法想象的难点有两个:一是拼法不重复,二是“两层”的想象方法。对于前者,教师通过引导观察比较,提高了学生对“形异实同”拼法的辨别能力;对于后者,从依赖模型的想象到摆脱模型的想象,教师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耗时不多,效果很好。
  2.观察拼法。
  师:不用笔算。你能判断出:哪种拼法的表面积最大,哪种拼法的表面积最小吗?
  生:排一排的表面积最大,排两层的表面积最小。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拼法1”排一排,消失的面最少,所以它的表面积最大;“拼法4”排两层,消失的面最多,所以它的表面积最小。
  (赞扬学生的回答。并引导每个学生观察:“拼法1”,每个正方体最少消失1个面,最多消失2个面;“拼法4”。每个正方体最少消失3个面,最多消失4个面。)
  3.得出结论。
  师:为12个魔方设计一个包装箱。设计成哪种拼法的样子最节省材料?
  生:拼法4。
  师:请从语文的角度,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种拼法的特点。
  (预设答案:聚在一起,牢牢抱成团,最紧凑)
  点评:例1侧重于教学“两层”的想象方法,并根据直觉来判断表面积的大小,得出“最紧凑”的拼法表面积最小,为深入探究、发现规律铺垫。
  
  三、深入探究,发现规律
  
  1.独立想象拼法。
  屏幕上呈现例2:为24个魔方设计一个包装箱,怎样设计表面积最小?
  (一层的拼法,集体口答完成)
  拼法1:排1排,每排24个。
  拼法2:排2排,每排12个。
  拼法3:排3排,每排8个。
  拼法4:排4排,每排6个。
  (两层的拼法,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帮助想象有困难的学生运用方法)
  2.交流两层的拼法。
  拼法5:排两层,每层2排,每排6个。
  拼法6:排两层,每层3排,每排4个。
  师:排三层。行不行?
  生:不行!排三层会与“拼法6”重复。
  师:不错,这道题就6种拼法。
  (统计想象出“两层”拼法的人数)
  师:祝贺你们想象成功!
  点评:两层的拼法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意在让学生运用方法,体验想象成功。这一过程,教师重点帮扶想象有困难的学生。
  3.判断表面积大小。
  师:这6种拼法,谁的表面积最小?
  生:(齐)拼法6。
  师:确定吗?
  生:(个别)拼法5。
  师:有争议,没关系,可以通过计算来确定。为便于计算,我们假设每个魔方的棱长为1分米。一、二两组的同学算“拼法5”,三、四两组的同学算“拼法6”。
  (学生分组计算,计算后汇报得数)
  师:为24个魔方设计一个包装箱。设计成哪种拼法的样子最节省材料?
  生:(坚定地)拼法6。
  师:接下来。请你来探究一个数学“秘密”——若干个正方体,到底怎样拼才是表面积最小、最节省材料的 呢——想不想?
  生:(兴致很高地)想!
  4.发现表面积最小的秘密。
  师:既然是探密,就得借助一定的数学方法。请看屏幕——今天我们请出的是哪位“大侠”?
  屏幕上呈现下表:(表格说明:暂不出现“长宽高之和”一列,除“拼法”列外,其余各列数字均空缺。)
  生:表格。
  生:列表策略。
  师:你能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将“长”“宽”“高”三列填完整吗?
  (师生一起填写“长”“宽”“高”三列,并将“表面积”一列填完整,如上表)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
  生:当长、宽、高最接近时,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
  师:好眼力!再提供一个观察的角度。
  (表格中增加“长宽高之和”一列,学生计算)
  师:你又发现什么?
  生:当长、宽、高之和最小时,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
  师:这里面的秘密,你全知道了吗?
  生:(齐)知道了。
  师:还用我说吗?
  生:(开心地)不用了。
  师:那说给我听听。
  生:(根据板书齐答)当长、宽、高最接近时,当长、宽、高之和最小时,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
  师:这就是表面积最小、最节省材料的数学秘密。回想一下:是什么策略让你们得以轻松地发现了它?
  生:列表策略。
  师:列表真是个好方法。
  点评:运用“列表策略”揭示“最紧凑”的数学本质,是全课的高潮。教师为了突出“列表策略”在其中的作用,引出前有蓄势,运用后有反思,强化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策略”重要性的认识。
  
  四、教学“数学”的写法
  
  1.学习写法。
  师:我还想告诉你们一个更大的秘密。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等于“正方体的个数”)
  生:我发现:只要把24分解成3个数相乘,有几种分法,就有几种拼法。
  师:这正是我想告诉你们的秘密。
  (教师以24个、40个正方体为例,教学有序的写法)
  师:这种方法不需要借助想象,非常适合正方体个数较多的情况。
  2.根据“写法”想象“拼法”。
  师:用40个魔方拼长方体。哪种拼法的表面积最小?
  生:“5×4×2”的拼法。
  师:你能想象出这种拼法吗?
  (学生展开想象:排两层,每层4排,每排5个)
  点评:用正方体拼长方体,“想象法”有助于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分解因数法”可以快速获得结论。两种方法,可以取长补短。根据“写法”想象“拼法”,便沟通了两种方法的联系。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外题:用硬纸板为64个魔方设计一个包装箱,怎样设计需要的硬纸板最少?(接头、重复处不算)先展开想象,后写出拼法。
  总评:这节自编课,以为若干个“魔方”设计一个“包装箱”为线索,由浅入深,设计了“培养两层想象的能力”、“探索表面积最小的秘密”、“学习快捷的分解方法”三个环节,前后连贯,结构完整,意图明确。在环环相扣中,学生经历了过程。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获得了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他文献
一、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应该充满音乐味    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为载体,突出音乐学科的属性,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更应该“以音乐为本”,始终充盈着浓浓的音乐味。在《阿喽喽》的教学中,我通过学唱彝族儿歌,让学生理解音乐,获得情感体验。  学习演唱的技巧,让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使音乐课堂充满了浓浓的音乐味。我将歌曲中主要乐
“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说到底,是引领学生走向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道路的教育,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最高体现。”(潘新和语)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应该以表达为中心展开教学。当前人们对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颇多微词,就课型来说,有口语交际课、阅读教学课、作文指导课、课外阅读课
数学在本质上就是在不断的抽象、概括、模式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上,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这种“深入”,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更多地是指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精神来指导数学教学,不断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例或现实原型出发逐步抽象、概括建立起某种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指导数学教学,不同的年级、内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一种倾向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即不能突出体现核心知识本身的“核心”所在。具体表现为不能揭示出核心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不能激活、建构以核心知识为主的知识群和认知块。那怎样才能突出体现核心知识本身的“核心”作用和价值呢?这需要组织和实现由经验式走向学科化的教学跨度。    一、揭示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我们在引导学生建
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  作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个不断消耗、耗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心理过程。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
人物小传:  陈国安,1992年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农村初中任英语教师,现任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新坝中学副校长。2007年12月,被扬州市教育局评为市首届新课程教学“十佳教师”;2008年12月,被扬州市教育局“十、百、千”工程评为“省级教科研专家培养对象”;2012年8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对于一颗种子而言,扎根的土地越贫瘠,越能显示种子的顽强生命力。  对于一只雏鹰而言,面对的风暴越肆虐,越
前不久,又一次参与和享受了江苏省第22届“华夏杯·教海探航”颁奖盛会的系列活动。会上饱赏了闫学老师执教的《我的理想》作文课,这是作文“同课异构”展示活动中的一节课。闫老师的课无论是从课的教学架构的匠心方面,还是从教师机智的教学启导语言等方面都折射出她那深度和执着的“儿童作文”教学追求——儿童生命的童真与开怀的意态表达。她显然是试图在“儿童作文”的本真表达和潜自由习作的理念实践中去开垦一片生机盎然的
去年在连云港会议上,我以《良心、责任、本领》为题(参见本刊教育管理版2009年11期第13页《良心责任本领》),谈了对“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有效减负”的一些想法,提出了“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的工作要求,表达了由“清醒的痛苦者”变成“清醒的幸福者”的美好期待。时过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严格执行“五严”规定,正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许多普通高中呈现出一派“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
名师档案    许卫兵,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国标本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组成员。在《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上发表经验论文100多篇,参与《走近儿童的数学学习》等著作的编写,主编《走向共生》和《交往教育》。2006年始,开始着力于“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一定的影响。《江苏教育》、《小学教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结合这一教育理念,我们注重渗透“化异为同”的数学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片段一  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的期末调研考试中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