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挚爱·执著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小传:
  陈国安,1992年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农村初中任英语教师,现任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新坝中学副校长。2007年12月,被扬州市教育局评为市首届新课程教学“十佳教师”;2008年12月,被扬州市教育局“十、百、千”工程评为“省级教科研专家培养对象”;2012年8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对于一颗种子而言,扎根的土地越贫瘠,越能显示种子的顽强生命力。
  对于一只雏鹰而言,面对的风暴越肆虐,越能考验雏鹰的搏击长空的勇气。
  对于一名教师而言,身处的环境越清贫,越能看出他那献身教育的美丽心灵。
  陈国安,这位一直从事着农村英语教学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在清贫的环境中,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怀着对乡村教育的朴素情怀,带着为人师表的美丽情结,一路走来。20多年来,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更没有丰厚的金钱回馈,但是,他依然那样幸福充实,依旧那样孜孜以求,无怨无悔。20多年来,他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服务农村教育,教好书,育好人。20多年来,他一直在想的还是一件事,那就是怎么更好地教好书,育好人。20多年的时光,让他从一个青春活力的小伙子,成长为鬓角华发生的中年人。他由初为人师时的羞涩小伙逐渐成为弄潮教研教改的大方之家。他既是一校副校长,又是教育类杂志的主编,既是普通的英语教师,又是全区英语教师的老师、楷模,既是省特级教师,又是班上学生的贴心人、大哥哥。他在各种角色之间变换,他总是能摆正各种关系——他用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个人,他有着扎根乡村、终身从教的矢志不移的信念。
  他用手中洁白的粉笔为学生架起一道道通往理想的彩虹,他也因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绚烂。
  信念如磐情似火,丹心一片铸师魂
  “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走进陈国安老师的办公室,就能看到这首赵朴初老先生的词《金缕衣》。遒劲有力的线条,严谨洒脱的布局,行云流水的气势,让每位到访者对这幅书法作品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会让人联想到陈国安老师对待教育事业的热忱、对待工作的那份责任。这幅书法作品是陈国安的老父亲——一个已经退休的乡村老教师,在陈国安刚刚工作的时候送给他的,一直陪伴着他到现在。这里面寄托着一个老父亲,一个教育战线上的老前辈对他的期望。每次看到这幅作品,他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严谨从教的身影,父亲成为他工作上的楷模。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他曾对自己说,要像父亲那样一丝不苟从教,踏踏实实做人。这也成为他一生从教的信念。
  为着这个信念,他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首先是做一个好教师,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好教师需要大家叫好才行。怎样让大家叫好?他觉得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乡村孩子打成一片,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肯定。他主动跟学校领导提出做班主任的请求。做了班主任,他才感觉肩头担子的分量: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初期,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时时处处用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时时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监督。每天早晨,他总是和学生一同到校,每天放学他总是比学生迟些离开,每节课他都以最工整的书写在黑板上板书。“其身正,不令而行”,他的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他班上毕业的孩子说到陈国安老师,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表示佩服的。他的出色工作也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同行的肯定。2004年8月,他被市教育局授予第三批“市级教学骨干”称号;2004年11月,他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7年8月,他被市教育局授予第四批“市级学科带头人”称号;2007年12月,被市教育局教研室评为扬州市新课程教学“十佳教师”;2009年9月,被市教育局评为扬州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1年9月,被扬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初中英语学科“特级教师”。现在,他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大家都说好的教师。
  2006年,他从一名普通教师提拔为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所谓“道德为本,智勇用”,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行的形成,这些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岗位的转换,对陈国安而言,意味着肩头的担子更重,也意味着面对的挑战更大。他又在思考新的问题: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学校德育可不可以形成自己的体系?有思想,就会有出路,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他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学校德育体系,也摸索出一条适合乡村孩子德育发展的新路子。他所分管的德育工作多次受到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德育先进工作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陈国安老师既是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又是一名蜚声教坛的中青年教育专家。他有70多篇论文在全国各类教育刊物发表,他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英语类大赛中斩获大奖,他关注本校乃至全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他们的点滴进步默默地做出了贡献。
  谈到自己的教育科研工作,陈国安摩挲着手中的一摞厚厚的教研书籍说:能把自己积淀的教学经验写下来和别人分享,是自己最快乐的事情。他抽出其中的一本,指着封面上的照片说:“这张照片是2000年去青岛参加全国教科研会议照的,照片上的我30多岁,意气风发,现在是华发早生、黑发日稀呀。”目光穿过他的指缝,照片的背景是蓝蓝的大海,远处是点点的白鸥,他伫立在海轮的甲板上,眺望着远方,嘴角挂着浅浅的笑意,微微的海风吹散他额前的黑发。他接着说:“在年轻人的颈项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事业心这颗灿烂的宝珠更迷人了,我把这么多的时间放在教学上,教研上,我觉得值。”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读书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多年来陈国安老师徜徉在教育的海洋中,如饥似渴,把自己雕琢得日臻完美。走进他的书斋,谁都会惊叹他的书橱藏书之多。他的藏书大多是关于教育学、教科研的,他是把教育科研当做兴趣发展呀!熟悉乡村教育的人都知道,农村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繁重,有时候你教的是英语,因为学校没有专职历史老师,还得由你兼教历史,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初中很普遍。真的很难想象陈国安老师在繁重的教学、繁琐的行政工作之余,仍然有那么多的时间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在教育科研上能积淀那么多精华的东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说就是他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写照。   谈到农村教育,他说,乡村教师和城区教师最大的距离就在教育理念上,要想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振兴农村的教育,就要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理念的提升没有其他捷径,唯有教育研究:阅读、研究、积淀、教改。在他的引领和带动下,学校的英语组走出了多个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在科研的道路上纵横驰骋,在知识的海洋上自由翱翔,丰富的专业知识,开阔了他的教育视野,也开拓了他的新征程。科研的成功,让他虽处乡村,仍可傲视城市教育。科研的成功,也给他和他所在的学校、所在的教育团队带来荣誉。由他指导的余慧、丁健、姜晶、朱爱兵、卞明星、佴世平、鞠志越、王丽等教师在全国、省、市、区级教学竞赛中屡屡获奖。2002年和2004年,他所在的教研组被邗江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教研组”。2009年8月,所在的教研组又被扬州市教育局评为“市优秀教研组”。2001年9月,他主持省教育学会“十五”立项课题《农村中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实验与研究》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荣获省“三等奖”,2004年10月,该课题顺利结题,且积极推广了研究成果,得到了市、区主管部门领导们的肯定。2010年10月,他主持的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个人课题《提高农村初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顺利结题。2011年10月,他被国家基础教育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评为第五届全国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最喜欢听的歌是《好大一棵树》: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他从朴实无华的歌词中听出了身为人师的甘苦、充实与快乐。
  的确,做教师是辛苦的,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但是,对陈国安而言,做教师也是快乐的,每当教师节到来之际,从全国各地寄来的贺卡、信件,传递的温暖祝福、诚挚问候,在他心中就是最好的奖赏。没有什么可以取代这种幸福感了。尽管当下社会,很多人做事向钱看,贪图安逸生活,但是他能够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他曾说过,学生的成功就是他最好的荣誉证书,学校的发展就是他最大的回报,让乡村的孩子,走出去,有本领,成为国家栋梁,就是乡村教师最大的成功。教育是积德的事情,是造福乡村的善事。
  熟悉陈国安老师的人都知道,那辆很旧的自行车已经陪伴他20多年了。当别人换了电动车、小汽车的时候,他还是骑那辆自行车,他说,旧的东西,好使。他从来不在意自己穿什么、用什么,他在意的是自己的学术论文,自己的学生。
  他被评选为扬州市特级教师的时候,曾经有城区的学校向他投来了橄榄枝:“我们学校就差你这样的人才,到我们学校来吧。至于待遇问题,你提出条件,我们尽量考虑。”他的一位同学(现在已经是城区某个学校领导了)也曾劝他:“成为扬州市特级教师,你就抱了个金饭碗,到城区来发展吧。对你、对你的孩子、你的家庭都有好处。这里的环境更适合你的发展。”可是,他都一一拒绝了,他知道,乡村这片沃土,更需要他。
  他所在的学校——广陵区新坝中学,滨临长江。沿江开发,使得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走进校园。如何让这些“流动的花朵”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一直是他思考的问题。帮助他们中的困难家庭,让这些孩子完成义务教育是他工作的重点。为此,他发动全校师生专门设立相关的帮困基金会,帮助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品学兼优的孩子。这一活动,给很多家庭送去了福音,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期待。
  他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今年中考刚结束。他就发现家门口枇杷树下多了几只鸡,这些鸡用红绳子系着。这是谁家的鸡?为什么系在自家的枇杷树下呢?他觉得很蹊跷,后来他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他的一个学生,一个外来打工者的孩子送过来的。孩子在电话里说,三年了,陈校长每次都从帮困基金会拿钱奖励她,她深感不安,也觉得无以为报,只能用自己家养的几只土鸡表示谢意。像这样的小事,在他的从教生涯里,真是太多太多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感动,让他感觉到乡村教育的温情,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乡村教师,做好乡村教师,成了他最美好的愿望。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便将风雨兼程”。陈国安老师把这句话放在博客的最醒目的地方。他知道身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将面对更多的责任和挑战。他呢,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依然会把那双深情的双眸投向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投向可爱的学生,投向自己深爱的教育科研。他孜孜以求,为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新坝中学)
其他文献
当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级政府都在围绕“促进教育公平”这一主旨全力推进“均衡教育”。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交流,改良教师队伍……应该说,各地在实施时开拓了很多渠道,创新了许多策略。洪泽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教育本质出发,架构自己的推进方式,创建自己的实施途径,以“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为价值追求,开创了推进教育优质均
中国古代称“科学”为“格物致知”——即格物而致知,既要去“格物”,去调查、研究、观察、实验等,同时又要“格”出“物”的性质、“物”的规律性这些“知”来。  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探求意义的经历”。他所谓的“意义”,就是关于自然的性质、规律性、理论解释模型等科学概念体系,这句话里面的“经历”,也是指一种实践行动。  用儿童话来说:“科学”就是“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这句儿童话就包含着要从大自然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中华文化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系统,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对当下社会建设的各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作为秦淮教育人,我们要有让校园文化植根于秦淮文化的意识,要对秦淮文化具有认同和欣赏的感情,要有选择和坚守文化的意识,这是我们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要准确地把握基于秦淮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生长点,将其转变为具体的学校文化
[情节回放]    曾读过一篇《小学生问倒老教师》的文章。文章中写道: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接受学校安排上了一堂观摩课《小马过河》(第二课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激疑拓展,自主延伸时,老师说:“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老师,课文里老马让小马亲自去河里试水的深浅,这样做对不对呢?假如我们面对一条不知深浅的河,也亲自去试,万一这条河真的很深,我们不是会
我从小就喜欢数学,喜欢做数学题与读数学书,读完师范后教小学数学至今,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从最初的依样画葫芦到逐步的认识和理解,我觉得“小学不小”,小学数学教学也是一门大学问,它涉及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对儿童的理解,而且它们之间往往交织在一起,使小学数学教学这个领域变得复杂而又迷人。多年来我在学习、教学和研究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零碎的理解,但远没有达到系统化的
一、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应该充满音乐味    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为载体,突出音乐学科的属性,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更应该“以音乐为本”,始终充盈着浓浓的音乐味。在《阿喽喽》的教学中,我通过学唱彝族儿歌,让学生理解音乐,获得情感体验。  学习演唱的技巧,让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使音乐课堂充满了浓浓的音乐味。我将歌曲中主要乐
“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说到底,是引领学生走向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道路的教育,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最高体现。”(潘新和语)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应该以表达为中心展开教学。当前人们对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颇多微词,就课型来说,有口语交际课、阅读教学课、作文指导课、课外阅读课
数学在本质上就是在不断的抽象、概括、模式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上,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这种“深入”,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更多地是指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精神来指导数学教学,不断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例或现实原型出发逐步抽象、概括建立起某种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指导数学教学,不同的年级、内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一种倾向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即不能突出体现核心知识本身的“核心”所在。具体表现为不能揭示出核心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不能激活、建构以核心知识为主的知识群和认知块。那怎样才能突出体现核心知识本身的“核心”作用和价值呢?这需要组织和实现由经验式走向学科化的教学跨度。    一、揭示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我们在引导学生建
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  作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个不断消耗、耗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心理过程。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