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细节的文化力量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的今天,地处丝绸之乡的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提出了“务实基础、开发潜能、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16字教育目标,迈出了“苏南小城镇儿童提高素质综合实验”的步伐,通过开发丝绸文化教育资源,优化学习、活动、交往三大体系,历经10年艰辛,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丝绸之路”。20年后的今天,这所百年老校在丝绸文化精神的烛照下,孜孜以求教育的每一个细节,精心培育“秀外慧中的阳光儿童”,行走在素质教育的新“丝路”上。校园的景致依然如故,唯有丝绸文化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融化于每一个细节,滋养着每一个心灵。蓦然回首,一切已然悄悄地长大;丝绸之乡,一片灯火辉煌。
  
  柔韧篇:看得见的是力量。看不见的是教育
  
  一个小小的蚕茧,常常可以抽出1000余米的丝线,凌而不乱,细而不断,自有一股天然的韧性;纤纤蚕丝,一经一纬,纵横交错,密密织就一匹匹绫罗绸缎。细腻滑爽,优雅而又柔韧。当娇嫩的肌肤与柔和温顺的丝绸邂逅时,丝绸以其特有的柔顺质感,依着人体的曲线,体贴而又执着地呵护着我们的每一寸肌肤,然而又让你舒适得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春风化雨
  教育,当如春风,于无声处悄然温暖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如同接受礼物一般悦纳教育。教育的力量,来自于无数个体慰孩子心灵的教育细节。
  早晨7:30,当天值班的是张校长,他微笑着站在校门口,向每一位进校的师生问早、问好。起初,一些学生见了他,躲得远远的,从校门的另一侧快速地溜走。于是,他就站在了校门的中间。果然,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和他相视,微笑着问早。有的还敬了个队礼。一个小男孩漠然地从他身边走过。张校长叫住了他,问:“你忘了什么没有?”小男孩茫然地看着他,想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老师好!”张校长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谢谢!你真的没有忘记!”小男孩快乐地跑进了人群……一直到8:00。足足半个小时,张校长就微笑着站在那儿,尽管笑得连脸上的肌肉都有点儿酸,但他觉得很值。几年过去了,师生微笑着问早,早已成为盛泽实验小学早晨校园里一道亮丽而又温暖的风景。
  教育,就是这样需要现场感。改变学生,教师先要改变自己,你给了孩子什么,孩子就会回报给你什么。向孩子微笑着问早,最简单,最自然,却最有力量。学生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一个一个现场中,习得了礼貌。学会了感恩。小而专注的教育细节。足以引起持续而重大的改善,找到那个“支点”,就不难撬起整个“地球”。盛泽实小始终关注并寻找的,正是那一个个足以撬起“地球”的“支点”,积聚起那一点一点的教育力量。
  
  咬定青山
  教育,要有认定目标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才会产生奇迹。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盛泽实小始终坚持“着眼素质、着手基础”,不跟风,不出轨,不做墙头草。透过纷繁的教育现象,直抵教育的本真,从内心生长出一种坚韧的力量。
  语文教学向来模模糊糊,莫衷一是:否定了“满堂灌”,又倒向了“满堂问”;否定了“满堂问”,又迎来了“满堂读”;否定了“满堂读”,又冒出了“满堂悟”……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时期流行不同的教法,不同的老师也会教出不同的内容,一时让人无所适从。而盛泽实小的语文教师自有“主心骨”,他们遵循“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这个朴素的认识。始终将教学目标集中在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上,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既重视课文思想内容的准确理解。又重视课文语言形式的真切体味。学习生字、理解概括、诵读体会等听说读写活动扎扎实实,一课一得,清晰明了。“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正是因为他们始终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之路,才能在任何时期不为“乱花迷人眼”,领略到语文教学一方独特的风景。“让语文课清晰起来!”“磨砺笔尖上的智慧!”等语文教学主张是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真实写照。
  不仅仅是语文教学,“会倾听、善思考、厚基础、有潜能”已成为盛泽实小每个教师的教学信条,丝绸文化柔韧的品性已融入了每一个学科教学之中,凝聚成了“知人者方能体慰他人,自知者犹可坚守自己”的校训。
  
  曲径通幽
  教育,需要刚性与直面,以坚守自己;也需要柔情与曲径,以体慰他人。当我们面对一时难以破解的教育难题,不妨“曲径通幽”,或许就能柳暗花明。
  曾几何时,家访成了“烫手的山芋”,明明知道家访有益,却总也迈不开那个步。教师抱怨现在的家访很多家长不欢迎,总以为老师家访是因为孩子犯了什么错,怕在邻居面前丢脸。老师们认为与其热脸贴冷屁股甚至吃闭门羹,还不如约家长来学校面谈,或者干脆打个电话了事,畏难情绪裹住了家访的脚步。“最好的教育是示范!”于是,晚饭后,节假日,校长带领学校行政人员一个一个登门家访教师,真诚的交谈、融洽的氛围,让教师们切身感受到了关心与重视。一位老师感慨地说:“32作快10年了,第一次有校长来家访,连我父母都激动得一个劲地要我好好工作!”一个多月的教师家访。让教师们深切理解了家访的教育意义,没有硬性的规定,老师们却都自觉地开始了家访。但是许多年轻的班主任缺少与家长沟通交流的经验,不是沉默寡言,就是草草了事,常常无话可说,很是尴尬。“最好的管理是服务,而最好的服务是与教师一起研究!”学校决定每个行政人员陪同一个年轻班主任。一起到学生家中访谈。有了学校领导的参与,家访自然顺顺利利,年轻的班主任们也实实在在地学了一课“有效沟通”、“高品质交往”。渐渐地,家访已不再“烫手”了。
  要改变学生,先改变教师;要改变教师,校长先要改变自己。盛泽实小聚焦教师精神,组织每个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与文化精神,在讨论、讲演等活动中解读、内化,达成深度的理解与高度的认同。进而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在多大范围达成的共识,就能在多大范围产生力量。柔性的管理,人文的关怀远胜于刚性的要求与严格的制度。柔韧,不急功近利,也绝不放弃,这是一种可以直达人心的力量!
  
  精致篇:看得见的是细节。看不见的是文化
  
  在男耕女织的年代。丝绸几乎全都出自女人之手。女人在织机上织出一匹匹柔软丝绸的同时,也织进了女性的似水柔情。直到今天,你在丝绸的质地上依然能感受到女儿般的温情和细致。至于那纯粹得如珍珠或月光般的光泽,正是欲说还休的婉约与精致,像极了古典的诗词。“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农民种田,讲究精耕细作;工人做工,讲究精益求精。而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怎能不细致入微、精心施教呢?好的教育,就是永远追求更好的教育,永远行走在持续改进的路上。
  学校提出“晨读、午习、暮省”以来,老师们每个时段都自觉进班看管学生,尽心尽职,学校井然有序。在晨读巡视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年级几乎没有老师进班看管, 而学生依然很自觉。仔细询问,才知道他们的语文和英语老师提前一天布置了晨读的内容和要求。当天的语文晨读:1、大声地自由朗读《望月》2遍;2、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能熟练地背诵;3、同桌互背文中有关月亮的6个诗句。这些晨读的内容和要求,语文老师当天要抽查3到5名学生。抽查未过关的学生,放学前必须到老师那儿补读。难怪学生这么认真、这么自觉。一个老师始终在教室里看着学生晨读,他很敬业;一个老师让学生自觉地晨读,他很专业!“专业”在他用“制度”而不是用“人”来管理学生。使学生最终养成自觉自律的习惯,终身受益。敬业的老师是好老师,而“专业”的老师更好!他不但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学生!
  “教育即解放”。越强调精致管理,对学生的条条框框似乎就越多越细,违纪违规的学生也随之越来越多,设定的条条框框便更多更细……教育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怪圈”,教师累。学生苦。精致化的教育必然要经历精细化的过程,但必须超越精细化的阶段,走向自主与自觉的人文关怀,达到一种教育的自由与解放。这是教育的使命,也应当是精致化的教育及管理的使命,也是教育的力量源泉之所在。
  
  重要的还在于落实
  一个完美的思想,逐层执行,每个人努力完成其中的90%,堪称优秀;然而,到了第5个人手上,这个完美的思想就只剩下不到60%,不及格了。这就是执行力的衰减与偏差。学校教育,缺的往往不是先进的思想与理念,而是不折不扣的执行与落实。
  学校不止一次地强调: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每门学科都是重要的。然而,事实上,学困生始终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与辅导,非考试科目总是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学校紧紧抓住教学“六认真”这根缰绳,在“认真”上下功夫。以往检查作业,常常翻一翻,打个等第,走过场。而现在的作业检查则严格细致:每月底每个班级只随机抽查5名学困生的全套作业,语文、数学、英语等。每个作业本,必须一道题、一道题地查看:有没有漏做?有没有漏批?有没有订正?从中推断任课教师对该生的课堂指导状况、课外辅导程度。推断出课堂教学的实效。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地记录在评价表中,写上具体的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这样的反馈,深得教师的认可,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改进与对学困生的辅导。
  以往非考试科目的考查,考什么、怎么考都是任课教师自己说了算。于是,交上来的考查结果都是100%合格。学校选择了体育学科作为试点,让每个体育老师从自己任教的班级中抽取一个班参加广播操的考查。每个监考老师负责考查10名学生。广播操分9节,每一节只要动作正确、节奏合拍,便判为合格。9节操中须合格6节以上,总评才能合格。结果,没有一个班级的合格率达到100%,有些班级的合格率只有80%左右。这完全出乎体育教师的意料,他们深感震动:体育也有不及格。体育也有学困生,体育也要补课辅导!
  “重要”不是挂在嘴上、写在墙上的,从细微之处人手,严格检查,细致考查,才能有力地推动每个教师认真教好每一个孩子,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当“认真”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就有了改变一切的力量。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最好的鞋不是最贵的那双,也不是最漂亮的,而是最合脚的那双。同样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为每个孩子设计适合他的课程,寻找适合他的学习方法,是教育的理想,也是教师的教育追求。
  刘老师刚接五年级班,发现班上一位姓陈的学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都没及格。尤其是语文,错别字连篇,读书、写字的速度慢得让人心焦。最让人担心的是他学得慢忘得快,昨天刚刚背诵的诗句,今天就忘了,要么经常“串门”,把两首诗混在一块儿。刘老师重新为他“量身定做”了一套教学计划和训练方案,即“三个一”:每天识记4-6个生词,以免混淆;每天听写一段话,并跟着老师朗读、背诵,以积累基本句式,锻炼记忆力;每天看3页老师选定的读物,以逐步扩大阅读量。简单、容易,小陈很快就不怕学语文了;“低起点严训练,迈小步不停步”,这样的教学正合小陈的学习节奏。于是,他找到了学习的自信,一步一步赶了上来,一学期后居然考了64分,终于合格了。试想,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进度,他会被活活“拖死”。要知道,有多少学生就是在不适合的教学进程中,被永远抛在了路上。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适合的教学。
  在舜湖校区,学校还为孩子们精心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慧心”校本课程。低年级的钢琴、陶艺,中年级的万能机床、机器人实验、轮滑,高年级的网络化学习、健身健美等,30多门选修课程,不同年段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有选择才有个性,有个性才有发展。适合,就是顺应每个孩子发展的内在规律。因人而异、循序渐进。这样的教育,对学生来说,是快乐与幸福的;对教师来说,也如此。
  
  智慧篇:看得见的是劳作,看不见的是智慧
  
  自丝绸问世以来,不知经历过多少纤柔之手、粗糙之手,男人之手、女人之手,指尖上留下的是老茧,织入的是勤劳;不知有多少圣人、贤达的目光,从丝绸上面滑过,就像燕翅从天空和水面上滑过一样。不留痕迹。却让丝绸生生不息,从一个朝代走进另一个朝代,从一个时期迈入另一个时期,延续着生命的灵性与智慧。
  
  舍得
  我们的教育,做得最多的是“加法”,这也要,那也不能少,于是如“蝜蝂”,一路走来背上沉甸甸的东西。最终压垮的是自己。舍得,就是要多做些“减法”,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教育负担,这是一种教育的勇气,更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一个“顽疾”,而症结就在“教一学一考”的背离。于是乎,教师在课堂上什么都要讲,什么都要教,唯恐疏漏了哪个知识点,真的把书教“厚”了。尽管如此,考试又好像在与师生玩“捉迷藏”:你教的我不考,你会的我不考,我考的是你未教的、没学的。于是,教师、学生只能一头栽进题海,无法自拔。盛泽实小却把那层窗户纸捅破了,将“教一学一考”真正统一了起来。考你所教的,测你所学的,实行学业水平达标考试,力求让每个学生每门功课都能达到合格,长项学科努力优秀。并以合格率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彻底解放教师,使教师能够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的“炼课”中来。于是,课堂不再塞得满满的,内容精要,目标集中,作业精炼……明净的课堂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有了舍,便有了得。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就有了足够的时间诵读经典,丰富精神世界。让每个孩子装着一部《论语》出校门。就成为一种可能。
  
  独特
  “当别人没有想到的时候,你应该想到了;当别人想到的时候。你应该做到了;当别人做到的时候,你应该做得最好了;当别人做得和你一样好的时候,你应该换跑道了。”长青林文化的“跑道理论”揭示了“独特”之于教 育的个性魅力。盛泽实小追求智慧的教育。让平凡的工作充满智慧的挑战,一如让课堂充满理智的挑战一样。
  教师备课,大多是按照教学的流程,呈现线性的设计,即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好的设计,也能如行云流水,自然顺畅。然而,仔细推敲一下,很多教案所写的教学环节,可有可无。比如《小露珠》一课中要求学生阅读两个例句:“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并用“越来越……”造句。一般的老师这样备课:1,指名朗读例句;2,理解“越来越”这个词语表示什么;3,学生模仿例句,口头造句,教师评点;4,学生独立用“越来越”造句。
  这样的备课似“流水账”,写的几乎是“正确的废话”,一般人不写也会这样教,备与不备,写与不写,没多大差异。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设计与教学,学生往往满足于“今天的雨越下越大”“太阳越升越高”之类的句子,是其原有语文水平的简单再现。而盛泽实小的语文教师,改变了传统“线性”的备课方式,采用“板块式”备课,让人耳目一新:
  例句解读:前一个例句中的两个“越来越”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形状与光泽)形容同一个事物(小露珠)所发生的变化:后一个例句中的两个“越来越”表明前一个事物(太阳)发生了变化,后一个事物(小露珠)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两者之间有内在的关联。
  情境说话: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事物发生的变化,及事物之间发生变化的内在联系,并运用“越来越”这个句式来表达。
  情境:指明一学困生朗读例句,教师作四次指导:(1)跟读一遍,以便读得更连贯;(2)鼓励学生大声读一遍:(3)再次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越来越”的语气语调,以便读得有节奏,有感情;(4)鼓励学生放声朗读。
  练习:(1)刚才这位同学读了4遍例句,你发现每读一遍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运用“越来越”夸夸刚才的同学,要求至少用上两个“越来越”。)(2)刚才这位同学怎么会越读越好的?(引导学生运用“越来越”说说老师指导与同学朗读之间的关系。)
  写话表达:发现自己生活中那些变化了的事物及事物间的联系,用“越来越”表达(至少用上两个)。
  这样的板块式备课。针对核心内容,作了深度解读,并设计了有层次、有坡度的教学训练活动。体现了教学的指导性和成长性,且操作性强,可以预测教学实效。板块式备课,聚焦于教学的核心内容,变行云流水为张弛有度。改变的不仅仅是教案的书写格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备课的思维方式和研课方式,也必将带来课堂教学的变革。
  
  融通
  一个真正视教育为生命的人,他的所见所闻,都会自觉地与教育联系起来,从中看到教育的风景,领悟到教育的真谛。于是,他就有了一双教育的慧眼。
  一次。语文余老师听书法课,看到书法老师一开始并不讲字的框架结构、笔画笔顺,也不示范书写。只是把将要临摹的字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静静地看,认真观察整体形态、用笔特征、结构规律,揣摩范帖的风格韵致,这个过程称之为“读帖”。学生在临写的时候,不是看一笔写一画,而是凭着读帖的印象将字一气书写下来。余老师立即联想到语文教学中的生字教学,不也可以让学生先用眼睛“读字”。用心“默字”吗?多次尝试,余老师发现学生尽管抄得少了,却识记得更加清晰、牢固。外行看热闹,内行听门道。跨了一个学科,在陌生的课堂,或许你就能找到教育的灵感。悟到教育的门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借鉴、融会贯通,教育的智慧就孕育其中。为了打破学科之间那道无形的墙,实现教育视界的融合,盛泽实小将每周三的教师例会改成了“杏坛论语”,每次由两名教师主讲,讲自己的教育故事。讲自己的学科教学心得,讲对教育现象的看法……娄小明老师从美术教学的视角看特级教师教《燕子》,看到了语文教师未曾想到的问题;周育俭老师的《我看数学新教材》,更是以睿智的眼光,给“神圣”的教材挑刺。批判的意识。独立的思想,激起了层层涟漪。每周的“杏坛论语”,以及每月的《名家讲坛》,撞击着教师的心灵。催生了教师的思想。触类旁通。豁然开朗,正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其他文献
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  作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个不断消耗、耗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心理过程。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
人物小传:  陈国安,1992年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农村初中任英语教师,现任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新坝中学副校长。2007年12月,被扬州市教育局评为市首届新课程教学“十佳教师”;2008年12月,被扬州市教育局“十、百、千”工程评为“省级教科研专家培养对象”;2012年8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对于一颗种子而言,扎根的土地越贫瘠,越能显示种子的顽强生命力。  对于一只雏鹰而言,面对的风暴越肆虐,越
前不久,又一次参与和享受了江苏省第22届“华夏杯·教海探航”颁奖盛会的系列活动。会上饱赏了闫学老师执教的《我的理想》作文课,这是作文“同课异构”展示活动中的一节课。闫老师的课无论是从课的教学架构的匠心方面,还是从教师机智的教学启导语言等方面都折射出她那深度和执着的“儿童作文”教学追求——儿童生命的童真与开怀的意态表达。她显然是试图在“儿童作文”的本真表达和潜自由习作的理念实践中去开垦一片生机盎然的
去年在连云港会议上,我以《良心、责任、本领》为题(参见本刊教育管理版2009年11期第13页《良心责任本领》),谈了对“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有效减负”的一些想法,提出了“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的工作要求,表达了由“清醒的痛苦者”变成“清醒的幸福者”的美好期待。时过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严格执行“五严”规定,正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许多普通高中呈现出一派“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
名师档案    许卫兵,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国标本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组成员。在《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上发表经验论文100多篇,参与《走近儿童的数学学习》等著作的编写,主编《走向共生》和《交往教育》。2006年始,开始着力于“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一定的影响。《江苏教育》、《小学教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结合这一教育理念,我们注重渗透“化异为同”的数学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片段一  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的期末调研考试中有这样
[课例说明]    教学中,常听到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习题难学难教,常听到许多教师埋怨学生不会想象。固然,这跟新教材在习题的选配上“更重视联系生活,更需要借助想象”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习题之所以难学难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贫弱。这与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有形”知识(如概念、公式)的教学,不重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  相比于“有形”的知识,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教材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到参照物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用教材教’的理念来看待教材,处理教材”。特级教师路培琦说:“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教学思路。你要利用这个教材和思路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念。”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教师要
主持人语  以“作前指导”为核心的作文教学由来已久,姑且称之为“前作文教学”时代。  以“作后讲评”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刚刚起步,姑且称之为“后作文教学”时代。  这一转变,不是哗众取宠的空穴来风,而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从而孕育出了“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作文教学理论。  不能否认,“前作文教学”有着它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清晰地认识到,“前
“一个失去优雅的国度,无论她的人民多么富足,却免不了总带着俗陋、野蛮的气息……”面对北大章启群教授的感叹,作为校长,我在感慨之余,更多的是在思考:提起乡村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疲倦,忙碌,单调,枯燥,似乎是永远更新不了的关键词。当物欲占据着人们的灵魂,迷乱着人们的内心,在乡野,如何滋孕出属于村小的浪漫?如何让村小有爱,有暖,有希望,让优雅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努力“变脸”——用优雅擦亮心灵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