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序”和“续”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u0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教材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到参照物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用教材教’的理念来看待教材,处理教材”。特级教师路培琦说:“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教学思路。你要利用这个教材和思路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念。”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教师要展开或补充。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对教材的延伸流于形式,没有高效地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
  什么是教材的延伸?就是延展教材,扩大教材的宽度、范围。一个方向是把教材推广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大脑接通联系,实现从旧知到新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另一个方向是引领学生将单课的知识延伸至知识结构,延伸至生活,实现从局部到整体、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延伸有什么意义?数学的学习有两个过程,内化构建和外化构建。内化构建是学生的感知、表象、理解向内发展。在内化构建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延伸为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转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小学数学教材的延伸是为了让学生从具有的“数学现实”出发,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这就是给教材写“序”,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轻松地从数学现实和知识结构走入教材。外化构建是从理论到实践,实现教材实践化,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给教材写“续”,促进学生参与解决问题,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综上所述,如下图所示。小学数学教材的延伸能帮助学生实现两种方向的思维过程。
  我们该怎样发掘教材资源,延伸教材,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呢?下面是我实践探索的体会。
  
  一、“序”引导学生轻松高效地走入教材
  
  序曲是歌舞剧的前奏,与剧情融合,起到表现剧情、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我们给教材加上“序”,就是将“书本数学”延伸为“生活数学”,不是单纯地强调学科的学术性,也把它看作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将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以具体形象的教学方式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具体地感知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把“侧重教的教材转化成儿童学的学材”,引导学生轻松高效地走入教材。
  1.生活为“序”,激活知识。
  教师要沟通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枯燥的教学内容激活。实现知识与生活和儿童认知世界的交汇。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练习第三题,关于长方形转化成正方形,书上画了一幅图。
  如果让学生照样子折,然后直接回答为什么,学生感觉比较困难。实际上,学生很小的时候都学会了折纸,而折纸中经常要像这样把长方形转化成正方形。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谁会做风车?这是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直接做吗?怎样能变成正方形的纸?下面这两张纸分别做风车,哪张纸做的风车大?为什么?你还能折更大的吗?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利用做风车的实际经验,很快地判断出右面的纸能折出更大的正方形,通过比较,发现折的正方形的大小是由原来长方形的宽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剪的过程就是把长变得和宽同样长了。通过生活经验、书本知识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学生就能轻松地获取知识。
  2.经验为“序”,提供方法。
  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设计真实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了解体会这些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型,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创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舍繁求简,探讨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中的练习:
  9.回收1吨废纸可以造出850千克再生纸,同时还节省化工原料300千克,节约电600千瓦时,节约水100吨。
  (1)某废品回收站上个月回收废纸36吨,用这些废纸能造出多少千克再生纸?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对于本题中出现的大量信息感觉无从下手,各种单位也让学生眼花缭乱,于是,我在出示这道题之前先和同学们聊了一个话题:一元钱能做什么?之后将各种信息用表格整理如下:
  如果有2元钱。你发现可以做什么?学生有的说可以买8块橡皮,有的说可以买20张纸,等等。如果有68元钱呢?可以用算式表示你的想法。学生有的说可以买68x4块橡皮,有的说可以买68x2个包子,等等。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学生也整理如下:
  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提出了很多想法,有数学的,有关于环保的。因为这种表格式的信息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而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来源于1元钱的故事。
  本内容如果教师只是用“数学问题+生活情境”的“加法”思维方式来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种处理方式就是简单化的、表面化的。教师应从本质上揭示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从而深层次地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图像为“序”,激发思维。
  图像直观、简洁,利于思考,概括性强,有助于理解。因此,图像是帮助人类思考的极好工具。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
  例如:三年级下学期《找规律——植树问题》中,把找到的规律运用到生活的各种问题中是学生感到很困难的环节,因为学生很难把锯木料、爬楼梯、发车等问题很好地转化为已掌握的规律。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将实际的情景图简化为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解其中的规律。如:锯木料问题(见图1),楼梯问题(见图2),发车问题(见图3)。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现实情境,画出简单的图像。这样。学生就理解每种实际问题与植树问题的内在联系,如段数在两端,比锯的次数多一;层数在两端,比楼梯数多一,等等。学生经历了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通过画图,激起了学生对生活的联想,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的呈现方式要丰富多样的新理念,促进了学科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续”推动学生精准完整地掌握知识
  
  续编,是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再次延伸创作的作品。教材是按照一节节课的内容来编排的,突出了每个知识点。因此教学中要思考如何处理每个知识点与整个知识结构的联系。给教材写“续”,使得学生感受到知识具有丰富的内在联系,突出数学知识整体之间的联系。在发现新规律的过程中不断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精确、完整的知识结构。
  1.知识比较为“续”,掌握精准知识。
  如果教师教学中只突出本节课的例题与练习,学生的学习容易变成单一的解题性的学习,知识固化为简单的结论,失去了数学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累积了更多的知识以后,学生就会出现知识的 混淆。认知出现偏差,难以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
  例如: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中,把学生搭好的长方形做了一下变化(如图1),现在还是长方形吗?根据学生说的因为放斜了所以不是了,材料继续变化(如图2)。
  学生针对这样的延伸材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最终发现长方形不仅对边相等。四个角也要都是直角。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要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类似的学习中。这样的对比教学对于学生理解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对比,引导学生对知识之间从形到质的联系与区别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究,才能保证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有准确的理解。
  2.知识变化为“续”,经历深度思考。
  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展开探索活动,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延伸的材料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盲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深入探究知识本质的欲望。
  例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一课中:
  2.下面的三角形都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只有露
  着的一个角,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解答完后,教师进行延伸提问:长方形的后面藏着一个三角形,如果只能让你看一个角,但这个角你可以选择,你选哪个角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来它是哪种三角形?学生有的说看钝角,有的说看直角,但都被同伴推翻。经过一段深度的思考后,学生发现应该是看那个最大的角。
  学生从变式材料的各种属性中区分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又能消除对相似概念和类似的原理的混淆,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3.知识整理为“续”,形成完整体系。
  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要有整体结构意识,要把握知识的内在的逻辑,引导学生主动地把握贯穿单元教学前后的知识结构。每节课中教师都要注意渗透,每个单元都要引导学生整理。
  例如:四年级下学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结束,师生一起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出它们的区别,将以前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也纳入现有的知识结构。这样的一幅图表简洁明了地概括出所学过的四边形的概念和关系。
  4.知识运用为“续”,提升数学能力。
  例如在知识应用环节,延伸了这样一个练习:
  通过小明从家去超市怎么走,两条路为什么同样长两个问题,学生马上运用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知识,还有的学生说都是走了一个长和一个宽。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并为下节课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做了自然的衔接。
  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运用延伸为一幅简单的地图,通过描述路线、计算路程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层次沟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把握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给教材写“序”和“续”,对教材进行合理有效的延伸,弥补教材上的缺憾,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扩展知识面,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让学生不仅感觉数学好学,而且能够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朱志明,小学数学用教材教的几点策略,小学教学参考,2007(11)
  [2]钟启泉,“优化教材”——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尺,上海教育科研,2008(1)
其他文献
“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说到底,是引领学生走向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道路的教育,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最高体现。”(潘新和语)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应该以表达为中心展开教学。当前人们对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颇多微词,就课型来说,有口语交际课、阅读教学课、作文指导课、课外阅读课
数学在本质上就是在不断的抽象、概括、模式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上,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这种“深入”,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更多地是指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精神来指导数学教学,不断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例或现实原型出发逐步抽象、概括建立起某种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指导数学教学,不同的年级、内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一种倾向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即不能突出体现核心知识本身的“核心”所在。具体表现为不能揭示出核心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不能激活、建构以核心知识为主的知识群和认知块。那怎样才能突出体现核心知识本身的“核心”作用和价值呢?这需要组织和实现由经验式走向学科化的教学跨度。    一、揭示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我们在引导学生建
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  作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个不断消耗、耗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心理过程。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
人物小传:  陈国安,1992年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农村初中任英语教师,现任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新坝中学副校长。2007年12月,被扬州市教育局评为市首届新课程教学“十佳教师”;2008年12月,被扬州市教育局“十、百、千”工程评为“省级教科研专家培养对象”;2012年8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对于一颗种子而言,扎根的土地越贫瘠,越能显示种子的顽强生命力。  对于一只雏鹰而言,面对的风暴越肆虐,越
前不久,又一次参与和享受了江苏省第22届“华夏杯·教海探航”颁奖盛会的系列活动。会上饱赏了闫学老师执教的《我的理想》作文课,这是作文“同课异构”展示活动中的一节课。闫老师的课无论是从课的教学架构的匠心方面,还是从教师机智的教学启导语言等方面都折射出她那深度和执着的“儿童作文”教学追求——儿童生命的童真与开怀的意态表达。她显然是试图在“儿童作文”的本真表达和潜自由习作的理念实践中去开垦一片生机盎然的
去年在连云港会议上,我以《良心、责任、本领》为题(参见本刊教育管理版2009年11期第13页《良心责任本领》),谈了对“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有效减负”的一些想法,提出了“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的工作要求,表达了由“清醒的痛苦者”变成“清醒的幸福者”的美好期待。时过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严格执行“五严”规定,正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许多普通高中呈现出一派“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
名师档案    许卫兵,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国标本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组成员。在《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上发表经验论文100多篇,参与《走近儿童的数学学习》等著作的编写,主编《走向共生》和《交往教育》。2006年始,开始着力于“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一定的影响。《江苏教育》、《小学教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结合这一教育理念,我们注重渗透“化异为同”的数学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片段一  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的期末调研考试中有这样
[课例说明]    教学中,常听到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习题难学难教,常听到许多教师埋怨学生不会想象。固然,这跟新教材在习题的选配上“更重视联系生活,更需要借助想象”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习题之所以难学难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贫弱。这与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有形”知识(如概念、公式)的教学,不重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  相比于“有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