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课堂洋溢德育的气息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美术课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实现美术课程的价值。就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
  现试就小学美术课在广泛的课堂文化背景下进行德育的有效渗透问题,从学科内容、非智力因素、传统乡土文化和教学细节等方面来阐述笔者的主张,供同行参考。
  
  一、深挖学科内容的德育因素,打造内容丰富的课堂文化,有效体现美术学科的人文价值。
  
  学科内容或是美术学科某一领域的教学内容。或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的内容。或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内容。教师还可以以审美为核心,创新和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将它充实到学科教学中来。学科内容的拓展补充,增强了课堂文化的“软实力”,即对教材的深度处理、挖掘、整合,使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能有机地与美术技能训练融合起来,使学生能提高视觉识读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在本学科里深挖教材的德育因素,如在浙美版四年级《巧折巧剪》一课中,我们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会剪纸的各种形式。还可以深挖剪纸内容的思想内涵和剪纸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如在欣赏时出示陕西特色剪纸窗花,“陕西十大怪”所表现的内容是当地的风俗特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一步深挖,窗花所体现的纹样有对高原窑洞、牧羊和耕种生活的简练概括。体现了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再进一步探讨人们贴这些窗花的原因,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感激之情。然后指导学生剪作品,又是对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的显性表达。剪出的作品又可以装饰在教室走廊及社区,用作品去表达自己思想的意愿和感染别的学生。
  在打造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文化中。为了增强感染力,往往采用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方式,旨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发现美,感受美,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如有一位名师在上人美版11册《家乡的老房子》时,先是出示教师自己拍来的本地老房子的图片,欣赏老房子精美的木刻、巧妙的卯榫结构,印证历史的古朴,来丰富学生的视觉感知。然后播放了教师制作的关于老房子的音画同步材料课件。一曲悠远的《思乡曲》,一张张充满历史沧桑的老房子图片,一段老师深情朗诵的富有感念意味的散文诗,让学生在听、看、对文字的回味当中。体会了老房子在心中的张力。心中油然对家乡产生留恋怀念之情。再让学生带着对老房子的向往。在空白书签上描绘印象中的老房子一角。把学生对老房子的感受体验带到平时的读书生活中去。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我想,这种教学艺术带来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终生难忘。
  
  二、引导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打造全面发展的课堂文化,有效地促进德育目标的深层内化。
  
  笔者所在学校是典型的农村小学。学生都是农家子弟,他们的生活经历,都是与其他城里的孩子一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逐渐远离了农村本土的传统文化的洗礼。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帮助树立正确的态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打造全面发展的课堂文化,有效地促进德育目标的深层内化。如学生作品三,这是根据一首古诗画出来的漫画作品。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出的信息。学生有向往自由快乐生活的愿望,有着对学习的爱好。放风筝等是童年美好兴趣的体现,而在自己玩乐的同时,据作者说,她也已经意识到了父母的艰辛。自己有感而发。要认真画一幅画来表达对父亲的爱,这才有了这件作品的创作。看来,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应多关注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调节。如鼓励学生用意志做支撑完成一幅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的线描画:用对家庭美好生活点滴的爱的关注画出亲爱的爸爸妈妈:用著名画家刻苦学习的精神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等等。这些智力的或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了。学生各方面都发展了,课堂文化的育人功能也就强化了。人格得到极大的完善,内心更加健康,道德的内化更深入。
  
  三、弘扬传统乡土文化,打造贴近生活的课堂文化,有效地引领精神世界的合理回归。
  
  在小学美术课堂文化营造过程中。我们应挖掘本土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发扬乡土文化的育人功能,促使孩子们去思考、去体验、去感受真实的泥土和生机。笔者认为:最土的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当我们给孩子搭建了一个了解自己的先辈艰苦朴素的生活状态的平台,透过美术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内心与原生态的乡土情结做个对话。在学生心中融入浓浓的乡土情怀。如笔者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草鞋,编草鞋,穿草鞋。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针对学校周边有许多古玩企业,镇里兴建中华古旧家具城的特点,让学生参观,看看一些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旧家具、陶罐等古玩,听听工作人员对其中典故的介绍,寻找这些坛坛罐罐的乡土踪迹和历史积淀。通过打造这种乡土课堂文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感受乡土文化的美。充分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中积淀着社会生活的意蕴,是情与理的融合,表现为感情的净化和不断流动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情感用各种绘画形式创作,把看到的、想到的纹样、形状进行艺术加工。学生得到的是一次艺术的愉快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神圣洗礼。
  
  四、巧借教学细节的艺术处理,打造精细育德的课堂文化,有效地加强德育渗透的链接沟通。
  
  教学细节的处理。往往会闪烁出教学艺术的光芒。教学细节常常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契机。巧借教学细节的艺术处理。打造精细育德的课堂文化,能够有效地加强德育渗透的链接沟通。在学生的举手投足间渗透德育,在学生的一句回答中引导思想,在一个眼神里传递信息。如美术课工具摆放使用的习惯教育,倾听别人回答问题的礼节,对学生一个小差的提示,对学生一次进步的鼓励,都会在学生心中吹起徐徐春风似的道德涟漪。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更是渗透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有些环节在课前预设中是没有的,教师也是无法预测的。在千变万化的课堂中,意外的事件往往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变意外事件甚至是意外事故为一次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无疑是保护了学生的兴趣。更是给了学生一次道德洗礼的过程。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堂添画课时,一位学生出现了恶搞现象。他给绘画形象画上了一支大大的香烟。引来其他学生的关注。以下是部分教学环节的实录:
  生:(告状的语气)老师,某某同学在画鱼嘴巴抽烟!他是我们班里的吵客大王。语文书上每个人都给他画上了香烟。(那位学生有恶搞后的窃喜)
  师:真酷!这是你自己吧?
  生:不是我,是我的哥哥,他才14岁,就在偷偷地抽烟。
  师:抽烟好吗?
  生:(摇头)
  师:你画的香烟好大呀!在这张纸上把抽这种大香烟的后果画出来,给你哥哥去看,好吗?
  生:我要画得让他吓死,让他明白吸烟的害处。那条鱼的半个身子是好的,还有半条是骨头……
  师:老师希望大家在构思一幅画的时候,能考虑一下。自己想要向看画的人表达什么情感和信息。
  生甲:老师。我想把这个图像画成一盏照亮我的人生道路的灯。
  生乙:老师。我想画一只大酒缸,里面有一个人喝醉了酒在开车,被警察叔叔抓到了。我要劝所有的司机,不要酒后开车。
  生丙:老师。我想画一条会清理垃圾的鱼,通过它告诉人们不要破坏环境,自觉保持环境卫生。
  ……
  我们的生活因每个人的个性存在而丰富多彩,美术课堂文化也因学生的个性而五彩斑斓。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应发挥学生的个体独创性,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当学生出现恶搞时,我们作为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适时地给学生一种暗示,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心境中,去体会感悟,去辨别是非。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很好地给予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这些都需要我们深思。
  课堂是一个小社会。美术课堂文化则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有效补充。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在课堂这个小社会的务实推进,遍地开花。建设和营造广泛的美术课堂文化,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是我们每一位美术工作者的重任。我们要立足本职,深挖教材巧育德,全面育德重养成,发扬传统求回归,精细育德促沟通。力求形式上的美感——线条和色块的组合,与思想内涵上的美感——对生活真谛的自然回归,两者有机结合。教师需要做的是坚持再坚持,学生偏离方向了拉一把,学生找准方向了推一把,让学生朝着美的本质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人物小传:  陈国安,1992年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农村初中任英语教师,现任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新坝中学副校长。2007年12月,被扬州市教育局评为市首届新课程教学“十佳教师”;2008年12月,被扬州市教育局“十、百、千”工程评为“省级教科研专家培养对象”;2012年8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对于一颗种子而言,扎根的土地越贫瘠,越能显示种子的顽强生命力。  对于一只雏鹰而言,面对的风暴越肆虐,越
前不久,又一次参与和享受了江苏省第22届“华夏杯·教海探航”颁奖盛会的系列活动。会上饱赏了闫学老师执教的《我的理想》作文课,这是作文“同课异构”展示活动中的一节课。闫老师的课无论是从课的教学架构的匠心方面,还是从教师机智的教学启导语言等方面都折射出她那深度和执着的“儿童作文”教学追求——儿童生命的童真与开怀的意态表达。她显然是试图在“儿童作文”的本真表达和潜自由习作的理念实践中去开垦一片生机盎然的
去年在连云港会议上,我以《良心、责任、本领》为题(参见本刊教育管理版2009年11期第13页《良心责任本领》),谈了对“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有效减负”的一些想法,提出了“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的工作要求,表达了由“清醒的痛苦者”变成“清醒的幸福者”的美好期待。时过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严格执行“五严”规定,正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许多普通高中呈现出一派“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
名师档案    许卫兵,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国标本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组成员。在《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上发表经验论文100多篇,参与《走近儿童的数学学习》等著作的编写,主编《走向共生》和《交往教育》。2006年始,开始着力于“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一定的影响。《江苏教育》、《小学教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结合这一教育理念,我们注重渗透“化异为同”的数学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片段一  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的期末调研考试中有这样
[课例说明]    教学中,常听到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习题难学难教,常听到许多教师埋怨学生不会想象。固然,这跟新教材在习题的选配上“更重视联系生活,更需要借助想象”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习题之所以难学难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贫弱。这与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有形”知识(如概念、公式)的教学,不重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  相比于“有形”的知识,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教材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到参照物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用教材教’的理念来看待教材,处理教材”。特级教师路培琦说:“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教学思路。你要利用这个教材和思路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念。”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教师要
主持人语  以“作前指导”为核心的作文教学由来已久,姑且称之为“前作文教学”时代。  以“作后讲评”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刚刚起步,姑且称之为“后作文教学”时代。  这一转变,不是哗众取宠的空穴来风,而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从而孕育出了“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作文教学理论。  不能否认,“前作文教学”有着它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清晰地认识到,“前
“一个失去优雅的国度,无论她的人民多么富足,却免不了总带着俗陋、野蛮的气息……”面对北大章启群教授的感叹,作为校长,我在感慨之余,更多的是在思考:提起乡村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疲倦,忙碌,单调,枯燥,似乎是永远更新不了的关键词。当物欲占据着人们的灵魂,迷乱着人们的内心,在乡野,如何滋孕出属于村小的浪漫?如何让村小有爱,有暖,有希望,让优雅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努力“变脸”——用优雅擦亮心灵的品位
20年前的今天,地处丝绸之乡的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提出了“务实基础、开发潜能、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16字教育目标,迈出了“苏南小城镇儿童提高素质综合实验”的步伐,通过开发丝绸文化教育资源,优化学习、活动、交往三大体系,历经10年艰辛,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丝绸之路”。20年后的今天,这所百年老校在丝绸文化精神的烛照下,孜孜以求教育的每一个细节,精心培育“秀外慧中的阳光儿童”,行走在素质教育的新“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