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法制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都有所感悟,多数教师都认为有“点难度”。在新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稍容易些,在习题课上渗透人文教育就不那么容易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指出:“注意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显然,如何体现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中学物理教学中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只就如何在物理习题课中渗透人文教育一方面谈谈。
一、在习题课上体现人文教学
在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一章中有这样一题: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与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大觉,兔子醒来后继续向终点跑去,发现乌龟比它先到终点。乌龟在整个过程中的速度约为2×10-2m/s,兔子正常跑步的速度可达20m/s 以上。假设整个比赛路程为200m比赛过程中的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在整个过程中乌龟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兔子的平均速度,乌龟比赛时间约为 s.”。关于《龟兔赛跑》这则故事学生有可能听说过,但学生半信半疑,总是认为不可能。由常规速度看,兔子确实比乌龟跑得快,通过结合图象,并计算得知,由于兔子中途休息,花费了很多时间,导致最后比乌龟所用的时间多。在此,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及速度公式的理解,对这则故事的认可,还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1)做事不能半途而废;(2)人不能骄傲自大;(3)天才不努力学习也会变蠢才;(4)成功在于勤奋等等。
在《声现象》一章中,有这样一题:“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的干扰,采取下面哪一方法是最有效、合理的?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B.每个学生都戴上一个防噪声耳罩;C.在教室周围植树;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显然,学生们都知道,A项不能减弱噪声,在讨论这项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音量是有限的,作为学生我们要体谅老师的难处,因为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B项虽然能减弱噪声,但对我们学习有影响,甚至无法学习。通过综合同学们会得出结论:C项最合理,植树造林不仅能控制噪声,还有许多好处。
在光现象一章中,有“红外线和紫外线分别有哪些应用?”一题,教师在分析完它们的应用后,可以补充这样的知识:大家知道,过多的紫外线对人类有害,通常情况下,太阳光能辐射出大量的紫外线,通过很厚的大气层后被臭氧层吸收,只有少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不会造成危害。但是,大气中的臭氧层一旦被破坏,就会使紫外线辐射过多,给人类带来危害,而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过量使用含“氟利昂”等物质的电器,如空调、电冰箱等。我们应该不用或少用含氟利昂的电器。
热现象一章中,“液体的沸腾特点是什么?”这一习题,我们不仅只让学生知道“液体沸腾的特点是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就够了,而且应该继续问学生:你们平时在家里是做菜,当水烧开后,为了让食物熟得快,把火力加得越大越好吗?学生联系以往经历,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师最后补充:学完这部分知识后,我们不仅要在用电方面节约,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要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上各项只是列举初中物理习题渗透人文教育的少部分,只要教师秉着处处渗透人文的心,各章节的习题都能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只有教师有“在习题课上渗透人文教育”的意识,才会在习题课上找到渗透的突破口。因此,我们要适时地在习题课上渗透人文教育。
二、挖掘课程的人文资源习题
新教材的人文性要求我们改变传统习题的编写模式.例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可编如下一些习题:
1.鲁迅的著名小说《故乡》中有一句话说:“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鲁迅的这句话对运动的描述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2.唐代李白写下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习了本节内容后,请你思考:①黄河的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②黄河的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
3.诗人杜甫在其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诗中“风怒号”、“卷”的物理含义是什么?②这两句诗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
4.假如地球附近物体不受到重力作用,我们生活会变成什么样,试想象可能出现的情景。
5.请发挥你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的科普作文。
这些习题一改传统习题训练思维的方式,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及物理知识融合在一起,将物理学与文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课程的人文性。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难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及人文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在渗透物理思想的同时,设身处地的为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而努力。
一、在习题课上体现人文教学
在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一章中有这样一题: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与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大觉,兔子醒来后继续向终点跑去,发现乌龟比它先到终点。乌龟在整个过程中的速度约为2×10-2m/s,兔子正常跑步的速度可达20m/s 以上。假设整个比赛路程为200m比赛过程中的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在整个过程中乌龟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兔子的平均速度,乌龟比赛时间约为 s.”。关于《龟兔赛跑》这则故事学生有可能听说过,但学生半信半疑,总是认为不可能。由常规速度看,兔子确实比乌龟跑得快,通过结合图象,并计算得知,由于兔子中途休息,花费了很多时间,导致最后比乌龟所用的时间多。在此,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及速度公式的理解,对这则故事的认可,还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1)做事不能半途而废;(2)人不能骄傲自大;(3)天才不努力学习也会变蠢才;(4)成功在于勤奋等等。
在《声现象》一章中,有这样一题:“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的干扰,采取下面哪一方法是最有效、合理的?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B.每个学生都戴上一个防噪声耳罩;C.在教室周围植树;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显然,学生们都知道,A项不能减弱噪声,在讨论这项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音量是有限的,作为学生我们要体谅老师的难处,因为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B项虽然能减弱噪声,但对我们学习有影响,甚至无法学习。通过综合同学们会得出结论:C项最合理,植树造林不仅能控制噪声,还有许多好处。
在光现象一章中,有“红外线和紫外线分别有哪些应用?”一题,教师在分析完它们的应用后,可以补充这样的知识:大家知道,过多的紫外线对人类有害,通常情况下,太阳光能辐射出大量的紫外线,通过很厚的大气层后被臭氧层吸收,只有少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不会造成危害。但是,大气中的臭氧层一旦被破坏,就会使紫外线辐射过多,给人类带来危害,而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过量使用含“氟利昂”等物质的电器,如空调、电冰箱等。我们应该不用或少用含氟利昂的电器。
热现象一章中,“液体的沸腾特点是什么?”这一习题,我们不仅只让学生知道“液体沸腾的特点是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就够了,而且应该继续问学生:你们平时在家里是做菜,当水烧开后,为了让食物熟得快,把火力加得越大越好吗?学生联系以往经历,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师最后补充:学完这部分知识后,我们不仅要在用电方面节约,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要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上各项只是列举初中物理习题渗透人文教育的少部分,只要教师秉着处处渗透人文的心,各章节的习题都能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只有教师有“在习题课上渗透人文教育”的意识,才会在习题课上找到渗透的突破口。因此,我们要适时地在习题课上渗透人文教育。
二、挖掘课程的人文资源习题
新教材的人文性要求我们改变传统习题的编写模式.例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可编如下一些习题:
1.鲁迅的著名小说《故乡》中有一句话说:“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鲁迅的这句话对运动的描述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2.唐代李白写下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习了本节内容后,请你思考:①黄河的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②黄河的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
3.诗人杜甫在其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诗中“风怒号”、“卷”的物理含义是什么?②这两句诗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
4.假如地球附近物体不受到重力作用,我们生活会变成什么样,试想象可能出现的情景。
5.请发挥你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的科普作文。
这些习题一改传统习题训练思维的方式,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及物理知识融合在一起,将物理学与文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课程的人文性。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难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及人文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在渗透物理思想的同时,设身处地的为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