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缘起
1998年,我执教《走近贝多芬》一课参加江苏省音乐优课评比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在场的所有人听完课以后都觉得心灵经受了一次洗礼,对贝多芬和他的音乐有了更加丰沛的感受和深刻的领悟。他们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小学老师能把贝多芬讲得如此生动,真不简单!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孩子们熟悉的语文课文《月光曲》创设情境,将他们带到200多年前的欧洲,让他们和贝多芬一起走进盲姑娘的小屋。我把贝多芬的音乐放在文化语境中,引导儿童理解贝多芬用自己的音乐语言表达对人类理想世界的向往。我发现,儿童很喜欢这样的音乐课。课堂上没有机械的技能操练,没有生硬的乐理知识灌输,没有无休止的命令和要求……他们在教师精心创设的具有浓郁审美特质的情境中,尽情享受着经典音乐作品的无穷魅力和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因此,音乐教学就要体现音乐的文化特性,具有厚厚的文化味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强调学生通过艺术实践获得审美体验,音乐教学就要体现音乐的学科特点,具有浓浓的音乐味道;小学音乐教学面向的是儿童,应该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们爱上乐上音乐课,音乐教学就要为每个孩子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使音乐课具有甜甜的儿童味道。因此,我们的音乐教育,不仅要教“文化中的音乐”,也要教“音乐中的文化”,更要“文化地”教音乐,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触动和丰润孩子心灵的教学。因此,我从课程入手,开始了音乐教学的探索之路。
二、我的音乐教学实践与探索历程
1.从教材入手,整合课程资源,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国标版的音乐教材都有这样的特点:以单元标题组合教材内容,由于音乐作品数量的局限,有些教材内容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另外,由于音乐知识和技能变成了一条“隐线”,使人无法准确把握本课的“知识点”。教材是音乐课程的核心学习材料。我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整合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技能,彰显音乐灵性。
记得在上《彝族风情》这一课时,我充分应用教材提供的歌曲《阿西里西》,引导儿童扮演彝族的孩子,对着对面山头的小伙伴唱歌,让孩子知晓了彝族与“高山”关联的地域文化规定,在情境中感悟了歌曲的情感,理解了民歌的起源,为进一步唱好歌曲作了铺垫。
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富有特色的彝族歌舞呢?我通过查阅资料,反复比较,选择了富有特色的彝族“跳月舞”让学生学跳,选择民乐合奏《阿细跳月》给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在感受乐曲音色、调性、速度的变化中感受舞蹈的变化,在最后两拍上蹬脚、拍手,感受彝族的歌舞文化。为了及时了解孩子对“跳月舞”的掌握,我又选择了一首童声合唱《撒尼少年跳月来》让学生欣赏。我创设了和撒尼少年跳舞的情境:当听到五拍子的音乐时,就站起来跳“跳月舞”。看到孩子们“闻乐起舞”,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学生自己感官的多次活动,知识是不可能转化为能力的。在情境中感受歌舞文化,学生的各种感官交叉活动,神经中枢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深刻了。最后我将《阿西里西》的音乐进行了改编,选取了主要的音乐元素,运用5/4拍,在MIDI上制作了一段“火把节之夜”的音乐,欢快的节奏、跳跃的音符、激荡的旋律,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他们在音乐中寻找熟悉的音乐元素“阿西里西”演唱,在五拍子的音乐中跳舞、跺脚、呼喊,尽情体验着彝族人在火把节中的激越与奔放。
围绕教材开发的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一方面与教材的联系非常紧密,另一方面作为音乐文化使者的教师,要有“大文化”的胸怀,广泛地吸收优秀的音乐文化,开阔音乐教育的视野,丰富音乐教育的内涵,师生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孩子终生喜欢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2.从儿童活动入手,开发课程资源,使儿童激情投入。
儿童是通过活动认识世界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还能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这样一双善于在活动中寻找课程资源的“慧眼”,为活动插上“音乐的翅膀”,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使儿童激情投入,全身心浸润其中。
“主题性大单元活动”是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很早就倡导的,它是在一个大主题的引领下,各科“协同作战”,这种不同活动空间的教育的一致性,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真正做到了让儿童整个身心沉浸其中。记得在主题性大单元活动“我爱长江,我爱濠河”的活动中,我在乡土文化中寻找资源,把南通号子——这一“下里巴人”式的地方文化引入神圣的音乐殿堂,让它成为音乐课堂的课程资源,把学生引向本土,引向生活,引向淳朴,引向历史。同时,使得学生对地方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创造性地理解运用音乐美化生活。
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原汁原味的南通打麦号子《嗨唔包》,并且让学生说听后的感受,学生感受到南通号子的“土”味——一种乡土文化的质朴、原始和野性。接着,通过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打麦手”“小纤夫”“小挑夫”的角色,在模拟的劳动情境中体验号子的产生及其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感受,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文化氛围里,他们对南通号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对号子的感受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强化着。他们感受到,人类劳动是滋生音乐文化最肥沃的土壤,理解了劳动和美、劳动和生活本源的关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好奇、敬重和热爱被激发出来。
美国音乐教育家萨帝丝·科尔曼在进行“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后发现:要满足孩子自然、本能的对音乐的渴望,在发展他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理解力的同时,要给予他最大的快乐!孩子的快乐从何而来?从创造中来!教师通过播放民乐、交响、摇滚等不同形式的南通号子,让学生感受音乐家的创造,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学生带着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运用音乐设计排练儿童版《相聚南通》的晚会,这个活动成为了学生创造的乐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改编创作着:孩子们让姑娘们踩着《南通号子》的鼓点跳享誉全国的《海安花鼓》;在交响版的《南通号子》中动情地吟诵着优美的《濠河漫咏》;在动感十足的摇滚《南通号子》中走起“猫步”展示南通特产——蓝印花布……汇报表演精彩极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创造性,竞显着他们的智慧和才情!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主题大单元活动中开发的音乐文化课程,让儿童全身心沉浸其中,加上从班级到全校到处弥漫着爱祖国、爱家乡的热烈向上的情感,促使儿童按捺不住热烈的情绪主动投入其中,在情境中感受家乡的美好,用音乐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3.从其他学科入手,寻找课程资源,让教育形成合力。
有人说,语文是一种看的艺术,通过看,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的艺术,通过听,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两种都是需要人用心去体验、用情去表达的艺术,两者是相通的。在音乐课程标准的“音乐与相关文化”中,也要求学生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
通过研读,发现在我们的小语课本上,有很多与音乐有关的经典课文,可以作为主题性音乐文化课程开发的资源。在学生学习了长征题材的课文后,我给他们欣赏了《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曲。就前面一个小小的乐段“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孩子们所得到的感受就胜过了千言万语。渐强的力度变化——使他们仿佛看见远远地走来了一支红军队伍;徐缓的速度——感受到行走的艰难;“炊断粮”中间的休止符——让孩子读懂了物质生活的困苦等。
古诗新唱,便于孩子更好地体会诗情、感悟诗意。在学唱《咏鹅》时,我们将节奏安排在小鹅的脚印里,让孩子边走、边唱,体会用音乐的方法“读”古诗的趣味。有的课文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词,如:六年级的《长江之歌》。在学生学习后,我引导学生从音乐角度去欣赏,旋律线的高低起伏、交响乐队的伴奏、铜管乐器的雄浑、定音鼓的推动,让人热血沸腾。很多孩子听了之后对我说,音乐比语文有意思多了。我对他们说,学了音乐再读课文,你们会觉得更有意思。
将音乐与其他学科整合,一方面,借助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的力量,缩短孩子的现实生活与音乐世界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产生的背景;另一方面,教育形成合力,能够使孩子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感悟相同题材的教学内容,这样获得的“立体的感受”会更深刻,带来的震撼会更强烈。
三、我的教学主张——开发小学音乐“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
经过认真思考,我在2008年参加南通市名师团暑期研修的时候向团长、原南通师范学校朱嘉耀校长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后来,又根据导师严清会长的提议,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小学音乐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2009年7月,我向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了这一课题,获准立项为省重点课题。
我提出的小学音乐“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不是简单的音乐加文化,而是“文化主题中的音乐情境课程开发”,是教师课程实践层面上的创新。它在一个“文化主题”的引领下,开发、整合“合适”的音乐素材,让学生欣赏或演唱。它将音乐“置于社会的和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让它获得“最佳的理解”。它将音乐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情境中,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让儿童带着热烈的情感,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引导儿童通过“音乐”这个独特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开阔自己的音乐视野,真正实现“人生享受音乐,音乐美化人生”的教育理念。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本研究中的“主题”蕴含特殊的意义,它是教师根据音乐作品和学生生活提炼出来的,促进儿童发展的,具有文化韵味的“专题”。音乐教学体现了浓郁的文化特征,将人类丰富的生活和情感再现于节奏和旋律之中,使我们的孩子不仅享受到音乐本身纯粹的“声音愉悦”,还能领略、欣赏、把握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趣,甚至认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种人群不同的生活风采和精神风貌。“主题性文化”指教师根据这个具有“文化意蕴的主题”搜集音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整合、开发相关课程内容。它体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大文化”观。
音乐绝非一串串单纯的音符,而是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研究学习,加强音乐和文化修养,自觉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生者,开发出更多的教育资源,上出令人振奋和愉悦的音乐课。音乐,使孩子的心灵不断得到浸润、滋养;音乐,使儿童的人生不断丰盈起来。
1998年,我执教《走近贝多芬》一课参加江苏省音乐优课评比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在场的所有人听完课以后都觉得心灵经受了一次洗礼,对贝多芬和他的音乐有了更加丰沛的感受和深刻的领悟。他们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小学老师能把贝多芬讲得如此生动,真不简单!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孩子们熟悉的语文课文《月光曲》创设情境,将他们带到200多年前的欧洲,让他们和贝多芬一起走进盲姑娘的小屋。我把贝多芬的音乐放在文化语境中,引导儿童理解贝多芬用自己的音乐语言表达对人类理想世界的向往。我发现,儿童很喜欢这样的音乐课。课堂上没有机械的技能操练,没有生硬的乐理知识灌输,没有无休止的命令和要求……他们在教师精心创设的具有浓郁审美特质的情境中,尽情享受着经典音乐作品的无穷魅力和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因此,音乐教学就要体现音乐的文化特性,具有厚厚的文化味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强调学生通过艺术实践获得审美体验,音乐教学就要体现音乐的学科特点,具有浓浓的音乐味道;小学音乐教学面向的是儿童,应该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们爱上乐上音乐课,音乐教学就要为每个孩子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使音乐课具有甜甜的儿童味道。因此,我们的音乐教育,不仅要教“文化中的音乐”,也要教“音乐中的文化”,更要“文化地”教音乐,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触动和丰润孩子心灵的教学。因此,我从课程入手,开始了音乐教学的探索之路。
二、我的音乐教学实践与探索历程
1.从教材入手,整合课程资源,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国标版的音乐教材都有这样的特点:以单元标题组合教材内容,由于音乐作品数量的局限,有些教材内容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另外,由于音乐知识和技能变成了一条“隐线”,使人无法准确把握本课的“知识点”。教材是音乐课程的核心学习材料。我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整合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技能,彰显音乐灵性。
记得在上《彝族风情》这一课时,我充分应用教材提供的歌曲《阿西里西》,引导儿童扮演彝族的孩子,对着对面山头的小伙伴唱歌,让孩子知晓了彝族与“高山”关联的地域文化规定,在情境中感悟了歌曲的情感,理解了民歌的起源,为进一步唱好歌曲作了铺垫。
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富有特色的彝族歌舞呢?我通过查阅资料,反复比较,选择了富有特色的彝族“跳月舞”让学生学跳,选择民乐合奏《阿细跳月》给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在感受乐曲音色、调性、速度的变化中感受舞蹈的变化,在最后两拍上蹬脚、拍手,感受彝族的歌舞文化。为了及时了解孩子对“跳月舞”的掌握,我又选择了一首童声合唱《撒尼少年跳月来》让学生欣赏。我创设了和撒尼少年跳舞的情境:当听到五拍子的音乐时,就站起来跳“跳月舞”。看到孩子们“闻乐起舞”,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学生自己感官的多次活动,知识是不可能转化为能力的。在情境中感受歌舞文化,学生的各种感官交叉活动,神经中枢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深刻了。最后我将《阿西里西》的音乐进行了改编,选取了主要的音乐元素,运用5/4拍,在MIDI上制作了一段“火把节之夜”的音乐,欢快的节奏、跳跃的音符、激荡的旋律,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他们在音乐中寻找熟悉的音乐元素“阿西里西”演唱,在五拍子的音乐中跳舞、跺脚、呼喊,尽情体验着彝族人在火把节中的激越与奔放。
围绕教材开发的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一方面与教材的联系非常紧密,另一方面作为音乐文化使者的教师,要有“大文化”的胸怀,广泛地吸收优秀的音乐文化,开阔音乐教育的视野,丰富音乐教育的内涵,师生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孩子终生喜欢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2.从儿童活动入手,开发课程资源,使儿童激情投入。
儿童是通过活动认识世界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还能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这样一双善于在活动中寻找课程资源的“慧眼”,为活动插上“音乐的翅膀”,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使儿童激情投入,全身心浸润其中。
“主题性大单元活动”是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很早就倡导的,它是在一个大主题的引领下,各科“协同作战”,这种不同活动空间的教育的一致性,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真正做到了让儿童整个身心沉浸其中。记得在主题性大单元活动“我爱长江,我爱濠河”的活动中,我在乡土文化中寻找资源,把南通号子——这一“下里巴人”式的地方文化引入神圣的音乐殿堂,让它成为音乐课堂的课程资源,把学生引向本土,引向生活,引向淳朴,引向历史。同时,使得学生对地方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创造性地理解运用音乐美化生活。
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原汁原味的南通打麦号子《嗨唔包》,并且让学生说听后的感受,学生感受到南通号子的“土”味——一种乡土文化的质朴、原始和野性。接着,通过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打麦手”“小纤夫”“小挑夫”的角色,在模拟的劳动情境中体验号子的产生及其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感受,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文化氛围里,他们对南通号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对号子的感受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强化着。他们感受到,人类劳动是滋生音乐文化最肥沃的土壤,理解了劳动和美、劳动和生活本源的关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好奇、敬重和热爱被激发出来。
美国音乐教育家萨帝丝·科尔曼在进行“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后发现:要满足孩子自然、本能的对音乐的渴望,在发展他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理解力的同时,要给予他最大的快乐!孩子的快乐从何而来?从创造中来!教师通过播放民乐、交响、摇滚等不同形式的南通号子,让学生感受音乐家的创造,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学生带着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运用音乐设计排练儿童版《相聚南通》的晚会,这个活动成为了学生创造的乐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改编创作着:孩子们让姑娘们踩着《南通号子》的鼓点跳享誉全国的《海安花鼓》;在交响版的《南通号子》中动情地吟诵着优美的《濠河漫咏》;在动感十足的摇滚《南通号子》中走起“猫步”展示南通特产——蓝印花布……汇报表演精彩极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创造性,竞显着他们的智慧和才情!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主题大单元活动中开发的音乐文化课程,让儿童全身心沉浸其中,加上从班级到全校到处弥漫着爱祖国、爱家乡的热烈向上的情感,促使儿童按捺不住热烈的情绪主动投入其中,在情境中感受家乡的美好,用音乐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3.从其他学科入手,寻找课程资源,让教育形成合力。
有人说,语文是一种看的艺术,通过看,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的艺术,通过听,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两种都是需要人用心去体验、用情去表达的艺术,两者是相通的。在音乐课程标准的“音乐与相关文化”中,也要求学生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
通过研读,发现在我们的小语课本上,有很多与音乐有关的经典课文,可以作为主题性音乐文化课程开发的资源。在学生学习了长征题材的课文后,我给他们欣赏了《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曲。就前面一个小小的乐段“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孩子们所得到的感受就胜过了千言万语。渐强的力度变化——使他们仿佛看见远远地走来了一支红军队伍;徐缓的速度——感受到行走的艰难;“炊断粮”中间的休止符——让孩子读懂了物质生活的困苦等。
古诗新唱,便于孩子更好地体会诗情、感悟诗意。在学唱《咏鹅》时,我们将节奏安排在小鹅的脚印里,让孩子边走、边唱,体会用音乐的方法“读”古诗的趣味。有的课文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词,如:六年级的《长江之歌》。在学生学习后,我引导学生从音乐角度去欣赏,旋律线的高低起伏、交响乐队的伴奏、铜管乐器的雄浑、定音鼓的推动,让人热血沸腾。很多孩子听了之后对我说,音乐比语文有意思多了。我对他们说,学了音乐再读课文,你们会觉得更有意思。
将音乐与其他学科整合,一方面,借助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的力量,缩短孩子的现实生活与音乐世界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产生的背景;另一方面,教育形成合力,能够使孩子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感悟相同题材的教学内容,这样获得的“立体的感受”会更深刻,带来的震撼会更强烈。
三、我的教学主张——开发小学音乐“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
经过认真思考,我在2008年参加南通市名师团暑期研修的时候向团长、原南通师范学校朱嘉耀校长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后来,又根据导师严清会长的提议,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小学音乐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2009年7月,我向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了这一课题,获准立项为省重点课题。
我提出的小学音乐“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不是简单的音乐加文化,而是“文化主题中的音乐情境课程开发”,是教师课程实践层面上的创新。它在一个“文化主题”的引领下,开发、整合“合适”的音乐素材,让学生欣赏或演唱。它将音乐“置于社会的和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让它获得“最佳的理解”。它将音乐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情境中,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让儿童带着热烈的情感,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引导儿童通过“音乐”这个独特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开阔自己的音乐视野,真正实现“人生享受音乐,音乐美化人生”的教育理念。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本研究中的“主题”蕴含特殊的意义,它是教师根据音乐作品和学生生活提炼出来的,促进儿童发展的,具有文化韵味的“专题”。音乐教学体现了浓郁的文化特征,将人类丰富的生活和情感再现于节奏和旋律之中,使我们的孩子不仅享受到音乐本身纯粹的“声音愉悦”,还能领略、欣赏、把握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趣,甚至认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种人群不同的生活风采和精神风貌。“主题性文化”指教师根据这个具有“文化意蕴的主题”搜集音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整合、开发相关课程内容。它体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大文化”观。
音乐绝非一串串单纯的音符,而是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研究学习,加强音乐和文化修养,自觉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生者,开发出更多的教育资源,上出令人振奋和愉悦的音乐课。音乐,使孩子的心灵不断得到浸润、滋养;音乐,使儿童的人生不断丰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