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至的精彩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1116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愚公移山》教学已近尾声。我请学生说一下学习这篇文章的感受。学生聪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学生浩说:“愚公之所以敢去挖山,是因为有子子孙孙的前仆后继,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准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我认为愚公实在是愚蠢至极。”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是奇,一个平时最爱问一些牛角尖问题和发表奇谈怪论的家伙,不知他又要发什么怪论。
  我心想:已经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展开?这个问题探究起来有没有意义?备课时我没有准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把握不住?能不能驾驭得了?但同时又觉得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有可能错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不理会,更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示意他继续。他不慌不忙的站起来:“愚公的思维是直线性,大山挡了路,他想到的是去挖山,不仅劳民伤财,而且破坏了环境,山不过去,人过去,只是一种简单的换位思考,他就想不到,这跟那位‘何不中截而入’过城门的老者有何不同?做事不多想,靠死磕,怎能说不愚呢?!”说完,一脸得意的坐下了,有几个同学也点头赞同。
  这不,同学璇说:“如果我们像愚公移山那样去死读书,大脑能变得聪明吗?那为什么不用那些既有智慧又能有坚韧不拔精神的真实的人物来教育我们呢?因为大家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是愚蠢的,大家都不愿意去学。”
  我想,从某方面来说,愚公的确是愚,用这种愚人创造的精神去教育学生,在现实中确有不妥之处。国外大概不会用这样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吧。但愚公精神确实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怎样用它来教育学生?我一时真想不出良策,但又不能就此尴尬……,我急中生智:那么,大家学学爱迪生吧!他是经过了无数的失败才发明了电灯,他的行动与他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可是一致的。对此,同学们都表示认同,要学习爱迪生。
  欣喜之余,我又觉得不安。我知道爱迪生说的可不仅是这个意思。难道为了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就可以去欺骗他们?我不能!于是我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人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更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大家在学习时不能只讲刻苦而不讲方法,也不能只讲方法而不知道努力去学,只有把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学习好。”
  本节课在不经意中出现了“不期而至的精彩”,这正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课堂上,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更能倾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兴趣得到了激发,个性得到了张扬,风采得到的了展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他们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可以说,学生造就了课堂精彩,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实现者。
  为此我们要尊重个性,尊重创新,尊重学生需求。学生的培养,需要我们抓住机会,作好“摆渡”工作。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老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教学应从小处着眼,善于发掘教学中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找出“微言大义”。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忽视学生的细微心理,无视学生质疑的需求,轻视学生稚拙的问题。
  精彩源于瞬间,生成在于把握。创造出未曾预设的精彩,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梦寐以求的教学境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所以,教师不仅需要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还应独具匠心,独具慧眼,及时将动态生成资源捕捉并理智的纳入课堂临场预设的范畴之中。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识结构。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从而真正让课堂呈现出不曾预演的精彩——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在感受“精彩”的同时,我也感到一丝沉重。中国的现行教育,久陷于应试的泥淖,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也不幸落入量化考核的窠臼,因此要真正解放学生,首先要打破旧的体制,解放教师,让教师放开手脚,冲破框框。这样,教师才能放松的教,投入的教,学生也才能快乐的学,入迷的学。我们的课堂上才能经常出现“不期而至的精彩”。
其他文献
合作学习为基础的互助式课堂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由于诸多原因,在互助式课堂学习中还存在着不少不和谐的因素,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本文试着从互助式学习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互助式学习的现状  大量的课堂观察与访谈调查,我们发现,广大教师在采用互助式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时,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在操作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
期刊
“开头点题定位”、“中间承上详写”、“结尾深化照应”是简妙作文的基本方法。在实验中,我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容易掌握,但对“中间”如何“详写”就犯难了。如何指导学生克服这点困难呢?笔者有以下几招。  第一,要布局好“承上详写”这部分的结构  纵观这几年中考满分作文“中间承上详写”都有这样的结构特点:  1、“标题式”构思  这种构思是在行文中运用小标题,将文章的内容分为几大板块,条理清晰,
期刊
一、定位  本课的教学,要实现如下目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并学习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本文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等活动,获得选材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意的生命启迪。  二、切入  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师
期刊
小高是初二十一班的一名学困生。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好像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品质也相应落后一些。  小高进我们班级时,成绩倒数,相应的一大堆问题也随之而来。同学们向我反映:小高经常欺负小乔。  说起小乔,我也很无奈:他个头高大,可思维却比别人慢好几拍。如果一个男孩子想捉弄某个女生,就教唆小乔去抱人家。小乔果真听话,并且说着非常低俗的话:我是大帅哥,我爱大美女。这让班级女生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  因
期刊
有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早自习,我到班上布置好任务,同学们就开始背书了。一般是组长检查其他学生,我来检查组长。一个早自习检查15名组长,我觉得很轻松。趁着组长还没来的空当,我环视整个教室,才发现教室后角落有四个男生凑在一起,看他们诡秘的样子,肯定不是在背书。我当即走到后边,要求原本单座的一个男生回原位。这时他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只见他大声说“我就是要说,就说咋的。”还边说边把桌子大动作的拉回原位。面对
期刊
目前,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以传播书本知识为中心,要求学生掌握现成知识、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教师依据教参等有关资料,精备细讲,然后让学生一一地去认识、记住,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样一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被简化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这是笔者多年来一直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学生的实践能力指运用现有知识去探求未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运用从而提高
期刊
今天听了一节课,课题是《童趣》,感触很深。上课一开始,老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因为课文不是特别的长,学生又是新接触文言文,所以同学们读的兴致盎然,朗朗书声回荡在教室里,让听课的老师也感染了情趣。老师让学生先自由的读,接着指名朗读,纠正错误后又齐读,又自由的朗读,四五遍读下来,学生们读的差不多了,老师就开始对照课文的注释一字一句的翻译课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看到有的学生刚刚还高高抬起的头慢慢的低下去
期刊
近年来,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还呈现出上升趋势。而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阅读方法落后,他们不愿意阅读,更别说认真作好课外阅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作了以下的几点思考:  一、让量化敲开课外阅读的门  (1)增加课外阅读的量  中学生课外阅读要有质的飞跃,没有量的积聚是不行的。为了适应越来越高的课外
期刊
文言文在九年义务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课程标准虽只要求让学生读懂,但对初中生尤其是十一二岁的初一学生,读懂它实在不容易。这就要求教者必须想方设法领其入门。  方法一:以“读”导趣  初一学生没有文言语感,识字量不足,对许多文言文中的文字甚感生疏,且无停顿、断句等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常识。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文言文其难度可想而知。  要让其学好文言文,良方之一就是“读”字为先,古人不是亦有“书读百遍,其义自
期刊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适当地、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这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阅读,还要教会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独立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