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47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定位
  本课的教学,要实现如下目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并学习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本文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等活动,获得选材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意的生命启迪。
  二、切入
  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师讲述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
  3.学生体验家庭亲情:尊老爱幼。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散步》的作者)的温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儿孝”的氛围吧。
  三、探究
  诵读设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色。
  学生概括读了课文后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题、选材、语言等。1.唤起社会“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2.以小见大的选材特点;3.对称整饬的语言美……)
  跳读理解:“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性情怎么样;母亲性情怎样;儿子性情怎么样(“我”:孝,妻子:顺,母亲:慈,儿子:听话)
  品读探讨:
  1.合作探究
  探讨《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写的诗意美和语言美:
  (1)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劝母亲散步、又熬过一冬、委屈儿子、背母亲;妻子:温柔贤惠:在外面,总听我的;儿子:听话,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改变主意)。他们真诚善良,温和、谦让、体贴,是真善美的典范]。
  (2)文章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样的景物描写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两处: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第二处是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菜花、桑树、鱼塘……,这些景物蕴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给人的感受是诗意般的美。]
  (3)文章的语言美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试做分析。[一是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二是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仅供参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三是句式对称整饬:“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语意对举与反衬,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韵味无穷]。
  探究文章选材特点:作者独具匠心,聚焦祖孙三代散步的平凡小事,唤起人们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
  2.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和补充。教师也参与其中,或引导或补充,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师小结:我们从《散步》这篇散文中品味了洋溢其中的人性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也学到了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那么除此以外,读了莫怀戚的这篇短文,你的心灵你的思想又受到怎样的触动呢?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其他文献
在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相继闪亮登场,层出不穷。使本来冷冷清清的语文课堂变得热热闹闹。如果我们能够领会新课改的意图,将其精髓贯彻到教学的每一寸土地,我们必将收获语文教育的灿烂的春花,累累的果实。可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并没有认真地去学习研究课改的精神,断章取义,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追求气氛的热烈而忽视了课堂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使语文课堂存在许多误
期刊
学语文离不开读,读离不开评。离开了点评的读,课堂上起初朗朗的读书声,失去了评价的读,学生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声音很快就低下来。评价能激发读,带动读,让学生读的抑扬顿挫,读的慷慨激昂,读的气吞山河,读的淋漓尽致...... 读是老师和学生课堂互动的桥梁。学生在读中才能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才能感悟人物的情感变化。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重读,在读中扬名立说,成就伟业。孔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等,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创造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其表现方法很多,但主要表现是求异,因而也叫创造性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也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一种从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来思考问题的方法。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多向性、独创性、灵活性。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就要首先训练其从灵活性入手,来启发
期刊
古代经典是记述天道人事之“常理”的书,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可是,几十年的母语教学之路,回头看看,小学不读,中学蜻蜓点水似的读,大学就读不动,成人几乎不会再去读。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守住。  一、读经教育在当今学校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尤其是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年代,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许多人精神没有支柱,文化没有
期刊
同学们还在为语病修改题中遭遇“滑铁卢”而烦恼吗?同学们还在为因不懂语法知识而记忆各种病句类型困难而惆怅吗?不要紧,辨析语病有捷径,关键词语来帮忙。  我观察众多语病,发现有很多语病的产生与一些特殊的词语有关,只要我们做题时对这些词语敏感一些,相信很多困难会迎刃而解。这里,我归纳了一些关键词语,供大家参考。  一、两面词  即同时带有肯定和否定性质的词,如“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等。
期刊
态势语言是相对于有声语言而言的,也称非语言交流。它是以人的表情、手势、举止、服饰等来表示一定语义、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伴随性无声语言,又称为态势语言或无声语言。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柏拉曾对语言行为传递信息的效果进行过因素分析,最后得出一个十分有趣的结论:课堂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有声语言+55%的态势语言,这充分表明态势语言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中的重要性。  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
期刊
语文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确确实实把教师从苦讲中解放了出来,把学生从被动的“填鸭”中拯救了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探索、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拿到学案就急着做题,不去读书了。书不读,题目当然不会。怎么办?——抄!识记类的基础题从课文中抄,探究题从资料中抄,拓展题差生、中等生抄优生的。本来充满活力的、生动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死气沉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针对语文这一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巧用多媒体,能够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有趣、更有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
期刊
合作学习为基础的互助式课堂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由于诸多原因,在互助式课堂学习中还存在着不少不和谐的因素,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本文试着从互助式学习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互助式学习的现状  大量的课堂观察与访谈调查,我们发现,广大教师在采用互助式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时,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在操作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
期刊
“开头点题定位”、“中间承上详写”、“结尾深化照应”是简妙作文的基本方法。在实验中,我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容易掌握,但对“中间”如何“详写”就犯难了。如何指导学生克服这点困难呢?笔者有以下几招。  第一,要布局好“承上详写”这部分的结构  纵观这几年中考满分作文“中间承上详写”都有这样的结构特点:  1、“标题式”构思  这种构思是在行文中运用小标题,将文章的内容分为几大板块,条理清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