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探究发现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思考]
  
  一、圆面积的教学起点在哪里?
  
  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产生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由于测量的需要产生了长度单位,也由于测量的需要产生了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方法。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九章算术》在第一卷“方田”中给出了圆面积最朴素的算法: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回归生活,创设情境,当实际生活需要时,解决问题才不觉得是勉为其难。人教版的“圆形草坪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北师大版的“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都是基于生活、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情境。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努力回忆已学旧知,尝而不得,成功创设认知障碍。为后续学习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做好铺垫。因此回归生活,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既是圆面积计算的生活起点,也是圆面积计算的教学起点。
  
  二、初步感知圆面积的大小究竟有何作用?
  
  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在探究圆面积计算公式前均编排了一次初步感知活动。“初步感知——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总结归纳”是科学探究的必经之路。数学史研究发现,数学家探究圆面积计算也是一个从模糊到精确、从感性到理性的追求过程。“要知道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圆,再来估算圆的面积”。在方格纸上画图,用数方格来数出圆的面积是基于面积的数学本质。我们知道面积的数学本质是若干个面积单位的集合,面积单位是一个个小正方形,一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就是看它包含了多少个小正方形这种面积单位。所以在方格图上画示意图是依据数学本质和学生学情而来的。因为学生学习长方形面积也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推导出计算公式来的,之后的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源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论。初步感知圆面积的大小,学生可以发现圆面积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渗透了化圆为方的数学思想。
  
  三、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数学本质和指导思想究竟是什么?
  
  圆是曲线图形,学生不知道如何转化成他们熟悉的直线图形。因为凭借学生的操作得到的不是学生元认知中的标准图形,只是有点像而已。以往的转化无论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都是所见即所得的实实在在的转化,结果可见,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而圆是曲线图形。仅仅用简单的几次等分拼接不能得到标准的已学图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从4等分开始操作与思考,从有些轮廓到有点像,再到更像,使学生感知图形的变化趋势,并作出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这样在有限的操作中获得初步的无限想象和推理,学生容易获得数学结论。所以感性的操作是圆面积推导的基础。而理性的思辨却是圆面积推导的关键。数学史研究发现:化圆为方、等积变形、极限思想和合情推理是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最上位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数学发现学习的需要,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圆面积的含义,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发现等数学化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2)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沟通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渗透极限、化圆为方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索发现圆面积与半径的关系。运用转化思想探索发现圆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建立无穷细分的极限思想。
  
  [实践探索]
  
  一、情境导入
  
  出示学校广场圆形喷泉图片:圆形喷泉的半径是4米。在外圈走一圈要走多少米?这个圆形喷泉用了多少平方米的彩色地砖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素材,再通过生活原型到数学问题的提炼。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和说一说,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本质区别,同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起点,成功创设学生认知障碍,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熟悉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二、方中画圆
  
  1.画一画:用一小格代表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在方格图中画出喷泉示意图(图1)。
  师:你能估计一下喷泉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估计圆面积)
  师:我们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估计的结果。
  师:这样数,很麻烦,我们只数四分之一圆吧。(图2)
  填空:半径是( )m,1/4圆的面积是( )m2,圆的面积大约是( )m2,右上角正方形的面积是( )m2,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 )倍。
  2.猜一猜:圆的面积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3.数一数:验证猜想1/4圆的面积是( )m2。圆的面积大约是( )m2。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 )m2
  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半径平方)的几倍?
  学生自主发现结论:圆的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设计意图:在方格纸上画出圆形喷泉示意图,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实现生活化向数学化的自然过渡,看方格图中的圆,估计面积的近似数,使学生的估计有了思维的拐杖。从一个一个数方格到优化数方格的方法。采用只数四分之一个圆的办法,为架构圆面积和半径平方数之间的关系铺平了道路。]
  
  三、化圆为方
  
  师:用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探求圆的面积既不方便也不准确,如何寻找一个既方便又准确的计算方法呢?
  生:研究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我们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生: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那么你有办法将一个圆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平面图形吗?请大家在小组中商量商量,用手中的工具、圆纸片试一试。
  策略一:折一折,想一想(学生把圆折为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交流过程略)
  策略二:剪一剪,拼一拼
  生:我们把一个圆剪成4个相等的扇形,把这些扇形重新拼一拼,拼出的图形有点像平行四边形。(展示学生作品)
  师:有点轮廓。
  生:我们小组将圆剪成8个相等的扇形,拼起来更像平行四边形了。
  师:要让拼出的图形更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怎么办?
  生:再等分得小一些。
  师:我们让电脑来帮忙。大家看,老师在电脑上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16份、32份,看拼成的新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呢?(课件演示)再来看看64、128等分的。
  生: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了。
  师:是的。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如何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我们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形状变了,什么没变呢?与同桌相互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要让知识回归本源。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家探究发现这一知识的全过程。数方格实际上是数一个一个的面积单位,数不是一种最优化的数学方法,需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动手操作,将圆转化为一个熟悉的平面图形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如何转化?遇到难题从简单想起是探究发现有效的突破口。学生从4等分、8等分、16等分开始操作,在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手、口、脑多种感官有效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有限的操作与思考。发现不易操作的无限分割中存在的趋势,这样的操作有目的,观察有依据,在合情推理模式中学生自主发现圆面积计算公式。数学模型的建立水到渠成。]
  
  四、解决问题
  
  1.解决实际问题。
  例9:一个自动旋转喷水器的最远喷水距离大约是5米。它旋转一周后喷灌的面积约有多少平方米?
  2.完成“练一练”。
  
  五、回顾与拓展
  
  今天学习了圆的面积。说说你的收获?看看课前大家看到的圆形喷泉彩色地砖吧。
  大家有什么发现?(都是一块块梯形地砖铺起来的)这就是利用化圆为方的思想来铺地砖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运用了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请你找一找,写一篇数学小论文。
  [设计意图:化圆为方、化曲为直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的最后,拉近圆形喷泉图片,学生看到原来圆形喷泉是由一块块等腰梯形的地砖拼成的。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方”“圆”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现实情况体现了化圆为方在生活中的应用,转化思想得到了极好的渗透。]
其他文献
小学美术课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实现美术课程的价值。就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  现试就小学美术课在广泛的课堂文化背景下进行德育的有效渗透问题,从学科内容、非智力因素、传统乡土文化和教学细节等方面来阐述笔者的主张,供同行参考。    一、深挖学科内容的德育因素,打造内容丰富的课堂文化,有效体现美术学科的人文价值。   
教育评价追求教育公平是世界性的教育难题,也是我国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难题之一。我国现行教育评价制度主要围绕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以及考入重点学校的比例等指标评价教师和学校。虽然这样的评价在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缺乏对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评价,导致学校走上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以抢夺优质生源为工作重点、以换取资源倾斜投入为动力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平。教
吕建伟,1966年生,江苏省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中学高级教师,曾获江苏省知识型职工标兵、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武进区劳动模范等称号。1998年3月起任常州市武进区村前中心小学校长,2008年8月起任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校长。长期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多次主持省、市级研究课题,出版教育文集《教育随想》。  有位名家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在学校受过的教育都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如何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化,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题学习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在阐述在初中实施“课题学习”教学价值的基础上,以“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学习为例探讨了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课题学习常常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够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
课堂教学是有严格的时空限制的,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又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的“时空”突破是小学科学教师给力的方向。  一、课的开始“力”要给“准”。即设置情境吸引学生,启发他们从中提出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要尽可能是一个封闭问题。例如,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的姚继洪老师执教《磁铁的两极》,课的开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玩磁铁。磁铁,也被人们俗称为“吸铁
教师发展的历史坐标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宏观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发展的需求。新的社会转型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人们的思想多元,学生与教师之间由以往的信息不对称发展成信息对称,学生也许不再单纯,教师也许不再权威。尤其是,现在的学校正逐渐以独生子女教师为主力军,他们正是被称为“80后”的一代教师。“80后”教师“在知识上和视野上有优势,但由于生活在特殊环境中,所以他们在意
当初的湖小,普普通通,没有才华出众的学生,没有资历显赫的老师,位处湖塘镇与常州市区的交界处,更没有地理的优势,但因为一群有梦想的老师实施“优质教育平民化”,所以有了今天的蜚声省内外的教育集团。  1998年,一纸调令把奚亚英校长从工作了多年的新安小学调到现在的湖塘桥中心小学。40多里的路,阻隔了她80多岁老母守候的目光,分离了她复员后东奔西走刚刚安定的丈夫。奚校长带着十岁的儿子、说服婆婆放弃工作全
最近研习马克斯·韦伯的学说,对其在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中所提出的权威类型尤感兴趣。韦伯把权威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是传统型,即建立在对传统的神圣地位以及由于传统而享有权威的信奉之上;二是卡里斯玛型,其基础是某一人物或由他所创立的制度被奉为神圣或英雄或典范,而受到不同寻常地崇尚和追随:三是法理型,建立在对明文法律以及依法行使权力人员管理权的信任之上。“卡里斯玛(charisma)”是韦伯提出的重要
一、研究的缘起    1998年,我执教《走近贝多芬》一课参加江苏省音乐优课评比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在场的所有人听完课以后都觉得心灵经受了一次洗礼,对贝多芬和他的音乐有了更加丰沛的感受和深刻的领悟。他们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小学老师能把贝多芬讲得如此生动,真不简单!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孩子们熟悉的语文课文《月光曲》创设情境,将他们带到200多年前的欧洲,让他们和贝多芬一起走进盲姑娘的小屋。我把贝多
笔者以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是在致力于激发儿童学习欲望的前提下,实现书本知识和儿童经验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数学整体内在知识结构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沟通。  “简单搭配的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教材通过“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