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的思想健康与感情真挚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chCon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15年前我的一名学生在作文里用了这么一句话来描写他小学时全班同学到市区公园游玩下车时的情景:
  “车门一打开,我们便像狗一样地冲向公园大门。”
  看到这句话,不禁问:堂堂一名高中生,连最起码的情感色彩都分辨不清——竟将自己比作“狗”,还要他的小学同学们跟着受“牵连”,实不应该啊!
  这名学生自此便因这句话被我牢牢地记在脑海里,至今都没有忘却,连他的姓名、模样。这没有忘却的原因可能还有我平时的担心与愿望:千万别再出现类似这样的作文了!似乎越是如此担心,越是有被捉弄的感觉:担心的事竟还是如期地发生了。15年后的今天,如此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这便是所谓的“墨菲定律”吧!
  一、有伤风化、思想过激
  也许是因为网络语言的高度发达,也许是因为高度开放、露骨、毫无遮拦,也许是因为时代的进步,揭开了人类本以为羞涩、知耻的遮布:现在的女学生竟然不顾场合不顾对象地满口粗话脏话……作文中的那种青涩、纯真已荡然无存了,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回原始呢?但原始人还知道用树叶、兽皮遮羞啊!
  一次作文讲座,我让临考学生看了我2005年高考作文阅卷时摘录的语言片段: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是一个胜利者。不信想一想我们能从成千上万个精子中脱颖而出,在母亲的子宫中孕育了10个月之久。对我们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胜利。”(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话题为“凤头·猪肚·豹尾”)
  随后,问及学生这个片段是否有问题,如有,问题出在哪儿。我本以为会有部分考生能看出问题所在,与我的观点(这哪里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谋而合,没想到全场竟异口同声:“没有问题,非常合题,有道理!”
  我一时语塞,心中五味杂陈。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矫正新生代学生的思想意识:“作文不是生物或生理卫生,它必须尊重传统风化,要‘端’得上‘台面’!就拿《金瓶梅》来说,至今人们还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偷看……”
  自以为已将问题讲得透彻了,也心无挂牵了,没想到,就在第二天一进办公室,发现桌上送来了这样一篇随笔,摘录如下:
  今天心情不好,想发发牢骚。
  我觉得语文老师的心理很不健康。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上次那一篇被拿来当反面教材的作文写道:“我们是几千万个精子中脱颖而出”。老师觉得这不健康,我觉得不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可能有一点),而是老师有问题,这本来就是一个真理,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语文老师把它想歪了,因为自己的心是歪的,所以当这同学写出真理时,便注定他会被不健康的老师“咔嚓”。人健康的三大标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老师居然连心理健康都做不到,还当老师?吃屎吧。(不小心说脏话了)
  语文老师见不得批评。当看到作文里有直接批评政府、批评党、批评教育制度时,这帮老师就气得不知所措,除了画圈圈(真比原始人还原始),别的什么都不会了。当我们看着高考零分作文时,我们不禁感慨:要是我的作文有这么好就好了。以上的思想可不是不健康思想,只是个人主观。我们是人,我们有思想,我们不是狗,叫我们怎样就怎样,不要框住我们的思想。狗急了会咬人。更何况我们是人,随意否定我们,哼,后果自己想。
  很多语文老师见不得学生的英语比语文学得好,并将“语文好”“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的思想像传教一样传给学生。重复一遍:我们是人,我们有思想,我们就觉得日语好听,觉得韩文好看,怎么了?我们因为这个就不爱国了?擦屁!哪条法律规定要觉得汉字最好看才算爱国了?不过我记得有一条法律规定不准在课上传教。
  当你看了这篇文章,请你把手放在右胸上(我觉得有问题的老师心是长歪的),然后在感受心跳(感受不到有两原因:一、你翘了;二、你是好老师)的同时,想想有没有干过以上的事。如果干过,哈哈哈哈!我骂的就是你,傻×!
  真是傻×!
  二、缺乏常识,不明事理
  其实,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学生明白事理,并运用事理去解读语文,运用简单的生活中的具体事理去解读复杂的抽象的事理。然而,今天的学生对生活太陌生。例如,他们不知道月亮是从什么地方升起来,就更不知道“上弦月”和“下弦月”,也就无法理解“春来六上弦”这样的诗句了。
  在一次写作中,某学生为了表现“骨气”的主题,竟然这样写道:
  一天,应邀去同学家吃猪肚,发现是大猪肚,用筷子一夹里面冒热气,放到嘴里一嚼,肚里还长骨头,我纳闷不解。回到家里,我看了世界杯亚洲区小组赛,其中有一个场面让我明白了猪肚原理。
  中国队员同对方10号球员争抢头球时有个小动作,对方10号很不服气,朝中国队员脸上吐了一口唾沫。正要生事时,中国队队长,拿着证据找裁判,结果中国队以1:0取得了胜利。是什么让中国人这么做呢?是骨,是气,是骨气撑住了队长。
  现在我明白了,朋友的猪肚为什么那么大,那么难吃了,只要有骨气,什么事也难不倒我们。
  有人曾将这种“不明事理”归因于学生思维极其活跃,接收、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而教师知识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这实在有些荒谬!
  三、情感淡薄,轻视描写
  作文写作,是要有情感的,这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了。
  《古文观止》的编者吴楚材在评论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说道:“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也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未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还说:“昔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这里,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和“为文造情”两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对后世的文章学发展影响极大。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十分强调情感对于作文的重要作用,他说:“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又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发于叹,兴于咏,而后形于歌诗焉。”   清代的袁牧提出“性灵说”,在《答曾南论诗》中说:“提笔先须问性情,风裁休划宋元明。”可见其情感为文的观点。
  没有情感,哪来佳文?可是今天学生的情感哪里去了?
  在一次“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材料作文写作中,有位学生试图通过写其喜欢的外婆在失去外公后的一些事来体现“珍视生命、注重亲情”的主题,文题为“在,就好”。其中一件事这么写道:
  去年的暑假,我回到乡下,去探望很久没有见到的外婆。
  车子驶了好久,沿途的树木,栅栏刷刷地往后退;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车子终于在一座半老不老的小洋房前停下。车子刚刚停稳,就看到坐在小院里择菜的外婆,于是便打开车窗大喊了一声“外婆”,然后急匆匆地拉开车门,跳了下去。外婆听见我的喊声,抬起头来望了一眼,然后放下手中的菜,双手搭在背后擦了几下后,赶忙出来迎接我。我飞快地奔进了大厅,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没有变。东南角上依旧是三张黑白的照片,八仙桌上依旧摆了一棵万年青,哈!楼梯下的那只大肥猫也还在!
  爸妈和外婆简单地聊了几句,就把我留了下来,然后,“轰”地一下车子发动,驶向小路的远处,只留下一团黑烟以及我和外婆。
  这里写的是去外婆家外婆迎接“我”的事。既然是“很久没有见到”外婆,那么外婆对“我”是一种什么态度呢?与外公生前是否一样呢?(因为文题是“在,就好”)这应该是很好体现主题的素材!可是作者只写了外婆“赶忙出来迎接我”,“我”就直奔大厅了,对外婆的“举动”全然不理不睬!难道起码的与外婆之间的“嘘寒问暖”的情感都没有了吗?
  批阅时,想为全班同学做一个示范,避免类似记叙文写作再次出现,针对外婆迎接“我”的事,我做了这样的修改:
  暑假,我去了外婆家,发现外婆不同于以往,她对我比以前更加好,似乎时时都要让我跟在她的身边,不愿我离去。凡是好吃的东西首先想到我,拿给我吃;凡是我喜欢的衣服,都舍得买给我穿;家中最好的床铺好给我睡……
  记得那天,一到外婆家门前,外婆喜出望外,赶紧丢下手中正择的菜,迅速站起来,朝车这边边跑边在围裙上擦拭着双手,满脸都是慈爱的笑。外婆拉开车门,向我伸出一手的怜爱:“我的孙儿,多久没来看好婆了?快下车,我看看!”
  外婆捧着我的脸蛋儿,像是捧着稀世的珍宝,左右打量,舍不得放手。我好不自在:外婆这是咋了,以前来时,从不这样的啊?
  修改后的文字,试图以外婆的“反常”之举,来体现外婆因外公去世后而对生命的珍视,这应是很好的思路,而且也抓住了写作的重心,但当我信心十足地拿到全班同学的面前时,大部分同学包括原文作者却一片惊呼:“好假啊!”
  更有甚者,在记叙文写作指导结束后的反思中,有学生竟然这么写道:
  老师一直强调记叙文要多描写,看了那么多修改的文章,我发现其中有个特点——语言太多浮夸,华丽,而且描写得很夸张,这里的“夸张”并非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而是说描写特别虚,不切合实际……
  当然,对记叙文来说,我们并不主张过分的胡编乱造,但适当的描写,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大过直观的“原生态”叙述,一般都比较简陋。古人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适度的描写,既能使文章具有文采,增强感染力,又能更好地表现生活。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画家汤姆·奇廷从艺术系毕业后曾籍籍无名,却因在25年内模仿了100多位著名画家的2000多幅作品而变得极为富有。他画别人的画,用别人的名字,不敢以真名进行真正的创作。他的仿作以假乱真,甚至骗过了最精明的鉴赏家、画商,屡屡被当成名作而卖出高价。
  然而,在58岁时,奇廷却写信给《伦敦时报》,公开向世人说明近年来发现的名画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并指出了他作画时留下的暗记。这封信震惊了欧洲艺术界,奇廷成为众矢之的,收藏家对他恨之入骨,他的模仿之作也顿时从百万美金跌至一文不值。
  可是奇廷死后不久,他的作品又被重新展出并卖出高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立意时,可以从“奇廷找寻自我的勇气”的角度切入,否定奇廷曾为名利而放弃自我,选择仿作,亵渎艺术,但认可他晚年勇于向世人忏悔,虽未能及时获得理解,但最终找到了自我。还可以从环境的角度切入,谈谈培养天才的环境和社会氛围,指出艺术界因缺乏培养艺术天才的氛围而扼杀了未来的名画家,致使画技精湛的艺术系毕业生沦为仿画者,从而强调宽容、发展的氛围对天才的重要性。也可以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切入,对人们收藏和购买艺术作品出于功利的动机予以否定,肯定人们最终理解了艺术的真谛,重新认可艺术家的才华和价值。参考拟题:找寻失落的自我、让宽容与理解成就天才、做真实的自我、坚定做自己、活出自我精彩、为自己“代言”。
  (姚绍清)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大致有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闺怨宫廷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阅读诗歌,可以从内容入手,先尝试根据一首诗歌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这首诗大致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考生整体把握诗歌
期刊
【命题规律】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分值一般为3~6分。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语句含意题,常见的提问方式为: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期刊
重要的名篇记诵存在高耗低效的尴尬。如何有效解决此问题,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 提升背诵默写的效率  备课首先要解决的是名篇的记诵效率问题。记诵效率依赖几个要素:一是诵读增加语感,尤其是有记忆任务的诵读能增加诵读的效率并能推动记忆任务的完成。二是试误发现问题,试着在草稿纸上默写,容易呈现记诵的错漏,这些错漏是学生自身可以辨别并能部分改善的错漏。三是同桌纠错补缺,同桌纠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好处是
期刊
一篇考场作文要想取胜,必须重视文章开头的雕饰。如果开头能在第一时间扣住阅卷老师的心,那就掌握了主动,也为考场作文取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秀的作文开头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笔者就以近年高考优秀作文的开头做些剖析,以期给考生们提供一些借鉴。  一、 不枝不蔓之火力全开落题法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作文时,开头或点明主旨,或引出文章话题,或提出中心论点,或表明个人主张,或点明事件发生之时间地点和写作背景等。开
期刊
作文写作一直是高三学生提高高考语文分数的瓶颈,如何提高高三学生尤其是中等偏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各位方家进行了多方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感到这些方法的指导对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到了真正写作时,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作文水平依然原地踏步,难以提高。  笔者执教高三已达二十年之久,每年都是新接高三,每次看到新上高三的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材料老朽,语言干瘪,构思无趣,
期刊
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涵盖语言、文字、思想等诸多领域。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文缺失、人心浮躁、戾性日张、道德惟危的现状引人忧思。如何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且让我们来看看各省市高考命题人是如何各显神通,巧妙地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与当下高考的相关考点智慧对接的。  一、判断文学(文化)常识正误  广义的文学常
期刊
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语文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学习语文,首要任务是学会熟练而准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正如作家孙犁所说,要“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要经常“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自己的语言。  作为对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终端评价的高考,自然重视对学生锤炼、打磨
期刊
“联系《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这是2015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的第一题。  我们一般会先读诗句找其中作者“开颜”的原因。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中“风景”有开颜的原因藏在其间——我一直喜爱街西的“闲”的风景。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清光门外有一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这样的美丽景致确实能够成为作者“开颜
期刊
成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之一,正确运用成语,特别是根据语境,正确地加以分析、辨别、判断和选择,是检测考生语言知识及运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语文试题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成语辨析运用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常用成语本身意义准确理解的考查和对近义成语、形近成语区别运用的考查。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了解高考成语误用试题的类型,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训练并提高判断成语运用正误的能力,是
期刊
【作文题】(苏北四市联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  郑板桥爱徐青藤(明代画家徐渭)的画和诗,自称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思路点拨】  这道题是哲理型材料作文,必须抓住材料的核心含意。  材料有两则,可以采取先分后合的策略。  首先要分析马克思的话中的几个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