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打磨语言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aoy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语文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学习语文,首要任务是学会熟练而准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正如作家孙犁所说,要“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要经常“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自己的语言。
  作为对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终端评价的高考,自然重视对学生锤炼、打磨语言能力的测试。“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诸多语言基础与表达考点的设置,即是对学生锤炼、打磨语言能力的考查。
  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考试说明》中能力等级为E级(表达应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是指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这是检测考生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的重要方法。
  这一考点一直是高考“语言知识表达及运用”的考查重点之一,自恢复高考以来,几乎年年都考。考查的着眼点在于考查学生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能力。考查范围与重点是常见常用的虚词,实词中的同音词、同义词、近义词及成语和熟语。近几年,江苏高考考查成语的频率较高,一般采用选择辨析题型,选择一组最恰当的词、使用正确或错误的成语(或熟语),或选择一组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词语,占3分。考查成语涉及以下十一个方面。①词义的深浅轻重。②词义的范围大小。③词义的具体性与概括性。④词义的适用对象。⑤词语的感情色彩。⑥词语的搭配对象。⑦词性与语法功能。⑧词语的语体风格。⑨误用典故。⑩尊卑关系颠倒。⑩因成语连用而导致自相矛盾等。此外,成语通常还与句子、修辞、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辨析修改病句、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等题型中也经常牵涉到成语的问题。这对考生理解成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了,也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例1(2014年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_: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
  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
  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
  [答案]C
  [解析]用心: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匠心:巧妙的心思。别树一帜: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别有洞天: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浑成:天然形成。饱满:丰满、充足。依据语段中的“艺术家”“神奇”“煞费心血”“不露痕迹”“奇绝”等字眼,第一空应选填“匠心”一词,突出“巧”字;“园林”是风景胜地,所以排除“别树一帜”;“点睛之笔”不能用“饱满”一词来修饰,因为“点睛之笔”所用之笔墨少而恰到好处,不是描绘。
  此类题目属于近年高考新题型。2015年各省市高考中就有江苏、湖北、天津、新课标卷Ⅰ、新课标卷Ⅱ采用此类题型。对词语运用的考查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句子语境的考查,它将单个句子的语境考查扩展到整个段落语境的考查,这就使词语运用的考查更科学。因是较为完整的语段,语意相对完整,对考生的语感、理解与辨析的能力的考查就能更全面。
  此类题目类似于小语段的阅读理解,只不过侧重对词语运用的考查,但对词语考查的较为宽泛,有对实词虚词的考查,也有对成语(包括熟语)的考查,也有对各类词语的综合考查。因此做此类题目可采用以下步骤:①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意;②结合选项,辨析近义词语;③代入检查,运用语感判断。
  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一些地方,低保工作的具体操作人员存在把关不严的情况,致使一些不符合条件人员成为低保户,进而使广大群众对低保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持怀疑态度。
  B.年轻干部也需要通过艰苦环境磨砺增长人生经历,在困难挫折中砥砺性格、意志和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为民办实事、解难事能力,成长为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C.奥巴马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进退维谷,凸显出美国中东战略决策的矛盾境遇,奥巴马本人一直标榜的“多边外交”原则似乎开始动摇。
  D.在国内,由于出游时的“不文明”几乎属于共同行为,人们不以为意,而到了国外,则成了另类行径,也就难免令人刮目相看。
  [答案]C
  [解析]A项“进而”应改为“从而”。“进而”表递进关系,“从而”表示递进兼因果关系。B项“经历”应改为“阅历”。“阅历”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经历”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前者强调已经获得的东西,后者强调亲自经受过。C项“进退维谷”指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D项“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应改为“另眼相看”。前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强调的是纵向比较;后者指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强调的是横向比较。
  解答这类词语(成语)辨析题,要学会归纳目前一般试卷中常见的误用类型:
  1.因张冠李戴而致误类
  例3(2014年浙江卷)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解析]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这里用错语境,应用“不温不火”。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可以形容人的性情温和,也可以形容销售行情不火爆。   例4(2015年山东卷)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宣笔、徽墨、宣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解析]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物品。此处用错对象。
  2.因望文生义而致误类
  例5(2013年辽宁卷)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解析]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误用为看见高山觉得自己很渺小。错在望文生义。
  3.因重复赘余而致误类
  例6(2012年浙江卷)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解析]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前面的“从根本上”语义重复,应删去“从根本上”。
  容易重复赘余的成语(括号内的词赘余,应删除)有:(正)方兴未艾、难言之隐(的苦衷)、(对自己)妄自菲薄、(人民)生灵涂炭、(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显得)相形见绌、(感到)习以为常、忍俊不禁(地笑起来)、(故意说得)闪烁其词、(目前的)当务之急、(难得的)空谷足音、(许多)莘莘学子等等。
  4.因形近而致误类
  例7(2012年大纲卷)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解析]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孚,信服。与“不负众望”混淆。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5.因色彩失调而致误类
  例8(2013年新课标卷Ⅰ)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解析]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多用于贬义。
  6.因前后矛盾而致误类
  例9(2015年四川卷)“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解析]届时:指的是到时候、那时候,常指还没有发生的事,而语境中“日前”指已经发生的事,前后自相矛盾。
  例10(2015年福建卷)在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①写出浓浓春意,②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般人可能都经历过,③,④,像李清照这样的高手⑤能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答案]①不仅②而且③但是④只有⑤才(其他关联词,合乎文意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语句间的关系、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判断,运用什么关联词语。“场面感”与“浓浓春意”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①②两处应填一组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③处上文说的是某种感情大家都经历过,下文说的是像李清照一样的高手才能写出来,所以上下文之间应是转折关系,故填“却”“但是”等;④⑤所在句子,前面为条件,后面为结果,而且应为必要条件,所以应填“只有……才”。
  辨析词语(成语)的常见解题方法有:
  对于词语辨析题,无论是虚词、实词还是成语,首先是积累,对词语含义、用法的积累,其次归纳分析词语辨析题的考查方式及角度、词语辨析的方法。
  (一)虚词
  辨析虚词的一般方法有如下几种:
  1.从诃陛的角度辨析。“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
  2.从词语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来说,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①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②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的意味,只能用“对”;③“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这里不再赘述。
  4.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和“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指语气助词、副词。“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二)实词
  实词的辨析应把重点放在同义词、近义词的意义、用法和词语色彩等方面。
  A.从词义上加以辨析
  词义辨析主要从语素辨析人手区别词义的细微差别。例如:“截止”与“截至”两个词,不同在“止”与“至”两个语素上。“截止”指“到一定时期停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一个时候)”。
  1.词义适用对象不同。“祛除”和“驱除”:前者指除去疾病或疑惧、邪恶,用于抽象;后者指赶走、除掉,用于具体。“起用”和“启用”:前者用于人,后者用于物。
  2.词义轻重不同。“妨碍”与“妨害”:前者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后者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希望”与“渴望”:后者词义明显重于前者。
  3.词义范围大小不同。“谋取”和“牟取”:前者指设法取得,适用范围较宽;后者专指谋取名利,范围较窄。“年龄”和“年纪”:前者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后者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
  B.从色彩上加以辨析
  1.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效仿”和“效尤”:前者是效法的意思,后者是明知别人的行为错误而照样去做,是贬义词。“沟通”和“勾通”:前者指双方相通,是褒义词;后者指暗中勾结,是贬义词。
  2.词义的语体色彩不同。“家乡”和“故乡”:前者侧重指自己的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多用于口语。后者侧重指自己所熟悉的出生、成长的地方,多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常见于书面语。
  C.从用法上加以辨析
  “阅历”和“经历”。作动词时,“阅历”只用于人,着重指自身听过、见过或做过的事。“经历”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用于人时,着重指自己经历过或承受过的;用于物时,着重指发展演变的过程。作名词时,“阅历”着重指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经历”着重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情。“豢养”“饲养”和“喂养”。“豢养”指喂养动物,一般不用于人;用于人时则表示收买和利用,含贬义。“饲养”指喂养牲口。“喂养”多用于牲畜;用于人时,只限于婴儿。
  (三)成语
  对成语运用题的解答,首先是大量积累成语,其次,具体解题时一般先看语境,再辨运用。
  1.辨词义理解准确。目前对成语熟语的考查考望文生义和词的双重含义的较多,应注意辨析。前者如例5,后者如:“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双重含义)
  2.辨感情色彩是否恰当。如例8。
  3.辨使用对象是否适合。如例4。
  4.辨搭配是否恰当。如: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
  5.辨与语境是否矛盾、重复。前者如例9,后者如例6。
其他文献
【命题规律】  现代文阅读文本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这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插入段等。从高考命题来看,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设题。分值一般为3~6分。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等)?③请说说这一段话(或这一句话,或在某方面)的作用。  【技法揭示】  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是现代文
期刊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地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点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
期刊
人生是一次旅途,途中你要走许多的路,也要过好几座桥。走着学习的路,过考试的桥;走着青春的路,过恋爱的桥;走着无悔奋斗的路,过实现梦想的桥……无论是什么样的路什么样的桥,旅途中要带着信念,努力坚持,学会微笑。  我们一直在走路过桥,高考也是其中一座。有人说“高考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场上到处都是对手,最后拼尽全力挤过桥去的才能走上平坦大道,落在后面甚至掉下水去的过桥人生活则会一片灰暗。其实我觉得
期刊
给出一段文字,中间空出几处,要求补写恰当的语句。全国卷的命题者似乎偏好这种补写题,多年来都不忘命制,2014年和2015年新课标卷Ⅰ和Ⅱ自然少不了。  如何做好这种题呢?从理论上讲,一段文字应该有一个中心,不管表述如何曲折,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中心。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补写题有灵活性,做题前只有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中心,才能心中有数,避免顾此失彼、随意用笔。然后分析空白处的上下文,瞻前顾后进行补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大致有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闺怨宫廷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阅读诗歌,可以从内容入手,先尝试根据一首诗歌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这首诗大致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考生整体把握诗歌
期刊
【命题规律】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分值一般为3~6分。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语句含意题,常见的提问方式为: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期刊
重要的名篇记诵存在高耗低效的尴尬。如何有效解决此问题,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 提升背诵默写的效率  备课首先要解决的是名篇的记诵效率问题。记诵效率依赖几个要素:一是诵读增加语感,尤其是有记忆任务的诵读能增加诵读的效率并能推动记忆任务的完成。二是试误发现问题,试着在草稿纸上默写,容易呈现记诵的错漏,这些错漏是学生自身可以辨别并能部分改善的错漏。三是同桌纠错补缺,同桌纠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好处是
期刊
一篇考场作文要想取胜,必须重视文章开头的雕饰。如果开头能在第一时间扣住阅卷老师的心,那就掌握了主动,也为考场作文取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秀的作文开头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笔者就以近年高考优秀作文的开头做些剖析,以期给考生们提供一些借鉴。  一、 不枝不蔓之火力全开落题法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作文时,开头或点明主旨,或引出文章话题,或提出中心论点,或表明个人主张,或点明事件发生之时间地点和写作背景等。开
期刊
作文写作一直是高三学生提高高考语文分数的瓶颈,如何提高高三学生尤其是中等偏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各位方家进行了多方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感到这些方法的指导对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到了真正写作时,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作文水平依然原地踏步,难以提高。  笔者执教高三已达二十年之久,每年都是新接高三,每次看到新上高三的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材料老朽,语言干瘪,构思无趣,
期刊
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涵盖语言、文字、思想等诸多领域。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文缺失、人心浮躁、戾性日张、道德惟危的现状引人忧思。如何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且让我们来看看各省市高考命题人是如何各显神通,巧妙地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与当下高考的相关考点智慧对接的。  一、判断文学(文化)常识正误  广义的文学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