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规律】
  现代文阅读文本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这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插入段等。从高考命题来看,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设题。分值一般为3~6分。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等)?③请说说这一段话(或这一句话,或在某方面)的作用。
  【技法揭示】
  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也是一个常考点。理解句子或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内容层面:内容本身,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事物特征、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与主题的关系,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突出、升华、揭示等作用。二是结构层面:点明题意、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过渡)、照应铺垫、卒章显志(前面几种高考常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线索、总结上文、首尾圆合等。三是表达效果层面: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幽默风趣,富有韵味;身临其境,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引发共鸣,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权威说服等。
  【技法剖析】
  一、 开头句段的作用
  文本开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①内容层面:引出对象,引入话题;交代环境、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开篇点明题旨。②结构层面: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先抑后扬,欲扬先抑。③表达效果层面:生动形象等。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例1 《气韵生动和迁想妙得》(议论文)阅读题: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相关文段:①六朝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绘画“六法”,其成为中国后来绘画思想、艺术思想的指导原理。“六法”就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②希腊人很早就提出“模仿自然”。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模仿自然,它要求艺术家睁眼看世界(形象、颜色),并把它表现出来。但是艺术家不能停留在这里,否则就是自然主义。艺术家要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这就是“气韵生动”的要求。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解析: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第一段从内容上讲主要介绍了六朝齐谢赫绘画“六法”的理论知识,而本文的标题为“气韵生动和迁想妙得”,在谢赫的“六法”中就提及了“气韵生动”这一概念,且下文就是围绕“气韵生动”与“迁想妙得”的关系所写。
  参考答案:简要介绍六朝齐谢赫绘画“六法”的主要内容,引出“气韵生动”这一概念,为下文具体论述“气韵生动”与“迁想妙得”之间的辩证关系做铺垫。
  例2 《马裤先生》(小说)阅读题: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相关文段: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解析: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先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然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 结尾句段的作用
  文本结尾句子或段落的作用:①内容层面: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②结构层面: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③表达效果层面:生动形象等。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例3 《阳关古道苍凉》(散文)阅读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相关文段:(开头)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
  (结尾)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解析:第一问主要分析作者引用郭小川的诗句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文本《阳关古道苍凉美》最后一段可知,它是对今天阳关的赞美,也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感情。第二问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作答。形式上,文末的句子主要是呼应开头(或标题),总括全文;内容上,主要是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强化观点等。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日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②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例4 《活着》(小说)阅读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相关文段:(开头)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
  (结尾)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解析: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方面作答。结尾宁静祥和的环境描写,点出了老人的生活环境,照应文本开头,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安宁、祥和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 插入段的作用
  从文本构思的角度看,文本在主体段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这种非主题材料的段落我们称之为插入段。插入的内容,或是景物描写,或是摹状实物,或描写人物,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事例论证的材料等。
  插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和效果三个层面来看:①从内容层面看:突出主体、丰富内容、凸显主旨、强化情感等。要理解插入段的作用,必须了解插入段的中心;要了解插入段的中心,往往需要找出插入段的中心句;若没有明确的中心句,则需借助关键词语或相关句子了解插入段的中心。②从结构层面看: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③从表达效果层面看:生动形象等。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不同文体,插入段的作用往往会不同:①写事类文本:补充交代叙事的不足,能将人物和事件叙述得更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能多角度地展现和刻画人物。②写人类文本:能将事件的成因变得具体翔实,更透彻细致;使人物的性格、地位、灵魂、经历都立体地、全面地展示在读者面前。③论述类文本:内容丰富、论据充足、论证充实、结构摇曳多姿。
  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的作用: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作用;③丰富文本内容或富有诗意等;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
  例5 《花事》(散文)阅读题:第⑤段中写观扬州徐园樱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相关文段:④四月中旬。竟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里有樱花。就在后面一个自行车棚前面,有三大棵,是日本晚樱,似乎又叫八重樱的,一棵白色,两棵粉色。想必是自己也知道是迟了,于是格外盛大地开了,在花下仰了头看,一层花上面还是一层花,竟是花天。让人薄醉的明媚梦境,难怪“花天”是和“酒地”连在一起。
  ⑤上一次这样仰看樱花,是几年前在扬州的徐园,就在院子门内一侧,牡丹正开,盛大无比,色泽灼人,上面居然一棵樱花,密密盖住了天,这种搭配在别处从未见过,给人的感觉足够奇异,简直有几分妖魅。人坐在中间的石凳上,眼睛被花光照得晕眩,只好闭上,还觉花气填满了肺腑。人生到此,还有什么愿望?大概只有一个:希望这个梦不要醒来。
  ⑥但是樱花还是谢了,最初几瓣飘落,就让人担心风雨。但是风雨该来的时候还是来了,于是樱花雪一阵比一阵密。一夜风雨之后,出门时倒吸一口气,台阶下,堆了一堆的粉色花瓣。
  解析:作者在文中插入观看扬州徐园樱花,从内容角度来看,第⑤自然段描绘了“八重樱花之盛景”,表现自己对花天美景的陶醉之情。从结构角度来看,这是由“八重樱”而联想到的,与上文描写的“八重樱”形成映衬,并写了徐园樱花妖艳美丽,为下文写看到樱花的凋谢而感伤作铺垫。
  参考答案:衬托“八重樱”之盛景,进一步表现自己对花天美景的陶醉,为下文抒写樱花凋谢的感情落差做铺垫。
  例6 《淳朴的嗜血者》(议论文)阅读题:本文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相关文段: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
  解析:引用鲁迅的话,完全符合论述类文本的一般作用:为本文作者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论据。但这里有一个特殊之处,下文写《水浒》作者对“排头砍去”行为的欣赏态度,所以引用鲁迅的话,还取得了对比效果。
  参考答案: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作者认为李逵“破坏的能量太大”的观点,具有权威性。
  四、 过渡句段的作用
  文本段落之间往往有一些过渡性的简短自然段出现,而且有些段落的开头或末尾还有过渡性的句子。这些都是所谓的过渡段和过渡句。过渡性句子或段落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使文本结构严谨。做题时要对文本上下文内容仔细分析,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例7 《司马祠》(人物传记)阅读题:第二段里的“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相关文段:②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③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话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解析:这句过渡句,在结构上,由上文介绍韩城、芝水的铺垫过渡,开启下文拜谒司马祠的主体;“仰望中的”一语双关,明写司马祠位居高岗,而自己身在“古道”的落差,含蓄表达对司马迁的仰慕之情;“登攀”一语双关,明写拜谒司马祠要经由古道,由低向高登攀,含蓄表达探求司马迁崇高精神境界的强烈愿望。
  参考答案:①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始的登攀,开启下文登攀的内容;②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③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例8 《骆驼祥子》(小说)阅读题: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相关文段: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做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
  解析:第二段是过渡段,开始就用了总领句“刘四爷是虎相”,下文接着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等来展现“虎相”,让上文刘四爷的“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等性格、为人有了原因,使形象鲜明生动,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的虎妞。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②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
  最后,我们在分析句段作用时,要辨析三组易混的作用术语:
  ①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结构之列;像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内容之列。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作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照”时,这已是含有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了。
  ②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只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③照应与过渡。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
其他文献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如其人,人亦如文,文质相当的彬彬气质总能给人以美感愉悦,相反,故作姿态,矫首弄姿总令人生厌。所以者何?失其真,无其韵。失其真,无其韵,便乏文质彬彬的气象。请看下面例文——  我每天放学,穿过一条巷子,巷子里的人们不曾为谁停留,日子匆匆而平安。  走到巷子口,是一家卖酸辣粉的店铺,老板娘是个壮硕的中年人,红扑扑的脸膛招呼客人,即使是
期刊
凭心而行,后果自负——人生在世,要追求和担当的不过是这样两句。人这辈子,只是一个炼心的过程罢了。  心可以很坚硬,似千年玄铁,沉黑酷寒;心可以很柔软,似丝滑锦帛,轻飘婉转;心可以很坚韧,似悬崖绿枝,百折不挠;心可以很脆弱,似薄壁玻璃,轻触即碎……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些坚硬的东西和一些柔软的东西,怎么调节它们,让心呈现出最让自己满意和幸福的状态,则是要经过自己长久探索和磨砺之后才能达到的——人们就像虔诚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  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  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  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
期刊
【作文题】(浙江省杭州市2015年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息、力耕不止的精神。但也有人总感到不如意,想让“千里马”和“老黄牛”优势互补,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为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读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丰富的联想或获得了什么深刻的感悟?请你就一个侧面谈谈你的感受或经历。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文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能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里的两句话,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
期刊
模拟新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今日一位摄影师在挪威冰湖捕捉到一只青蛙被死死冻住,无法动弹的画面。报道分析称,当地气温突然回升,青蛙可能以为冬天已经过去,于是决定去湖对面寻找伴侣。然而,湖面可能一夜之间就又冻住了,青蛙于是被冻在湖中央。那位摄影师认为这个难得的画面是如此的美,看上去是一只青蛙在睡觉,但再也不能跳起来。他推测,青蛙当时正打
期刊
比喻说理和对比说理是议论文常用的两种说理方式。  比喻说理,也叫喻证法,也就是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从而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劝学》第1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
期刊
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认为“学生写好作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鲁迅,因为鲁迅做文章,第一绝不会跑题,第二绝对别开生面。鲁迅的文章篇篇都是高分作文,不敢说满分,都是55分以上吧(以满分60分计算)。鲁迅是中国第一作文高手,这就是鲁迅文章本身的魅力”(见《鲁迅是语文的金钥匙》,《语文建设》2013年第11期)。如此盛赞,可见孔教授对先生的推崇之情。的确,先生的诸多文章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下面,我们就以《拿
期刊
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它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几乎每年必出。从考查范围看,《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了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以上四种为结构性病句)、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以上两种为语意性病句)。这六种类型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而近几年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出现的频率较高,值得重视。考查落点在学生的结构性
期刊
以物象类为标题的写作,往往因其隐含着对过往生活的审视与回味或对现实环境的凝眸与感悟,引发读者情感思想的共鸣和审美情趣的共振,因而广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是社会生活领域中极为常见的写作类别。报纸副刊、网络论坛、杂志随笔、名家选文、各类语文教材,触目皆是,中小学语文老师也很青睐这一看似简单实则颇有意味的写作实践。  这类作文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引领和思维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