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当下高考的智慧对接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zhe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涵盖语言、文字、思想等诸多领域。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文缺失、人心浮躁、戾性日张、道德惟危的现状引人忧思。如何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且让我们来看看各省市高考命题人是如何各显神通,巧妙地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与当下高考的相关考点智慧对接的。
  一、判断文学(文化)常识正误
  广义的文学常识涵盖文化和文史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典故等。
  [高考连线]
  [示例1](北京卷第20题)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解析]B选项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
  [参考答案]B
  [示例2](新课标卷Ⅱ第5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析]继承人的原则是:“立嫡立长”,也就是说,继承顺序是以嫡子优先、年长优先。嫡子是正妻(皇后)所生,其中最年长者为第一继承人,如没有嫡子,则由庶子(非嫡所生之子)中年长者为继承人。
  [参考答案]C
  二、根据内容形式推断词牌
  [高考连线]
  (上海卷第13题)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井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解析]词牌定下来,每句多少字也相应定下来,可反过来用相关词人熟悉的同词牌词作代入,便可推知。
  [参考答案]B
  三、探究诗文理趣是否相符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琳琅满目的诗歌长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并富含哲理。
  [高考连线]
  (天津卷第5题)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析]这则故事强调由于偶然而寻得了苦思不得的答案,而A项重在执著的信念。
  [参考答案]A
  四、考查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等。
  [高考连线]
  (江苏卷第3题)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解析]比拟即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A、C、D三句分别将东风、芍药、蔷薇、南风拟人化,这容易辨别的。B句有点难度,难在考生对“见”与“闻”的主体到底是“谁”,容易混淆,如误解为“浮萍”与“小艇”,则此句就会被判为拟人句;其实联系上下旬,“见”与“闻”的主体应为船上的人,因而此句没用比拟修辞手法。
  五、考查古人名和字的关联
  古人有姓、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帝王死后有庙号(带有祖或宗字样的多为庙号)。古人所取之名和表字或相近或相反或相关,如杜甫字子美,周瑜字公瑾,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苏轼字子瞻,等等。
  [高考连线]
  (浙江卷第6题)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   (1)陈璋,字□□。
  说明:□□□□□□□□□□□□□□□□□□□□□□□□□
  (2)孙冠群,字□□。
  说明:□□□□□□□□□□□□□□□□□□□□□□□□□
  [解析]本题首先参考例句分析的内容,然后根据名与字的意义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示例:玉成。“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
  (2)示例:谦之。“冠群”意为出类拔萃,字“谦之”,以谦虚戒之。
  六、遴选汉字部件组词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充满魅力而且最具生命力的载体。汉字的特点及规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感和智慧。由于汉字具有特别的造词能力,仅仅依靠熟识字的重新组合,就可以另组新字,这正是汉字的魅力和价值。
  [高考连线]
  (湖北卷第21题)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①立意积极;②语句整齐;③不超过20字;④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
  构字部件:禾亻口日又月言
  构字词示例:+又→友→友善
  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
  [解析]本题考查的文字组合以及由汉字产生的联想,题型新颖,但是难度不大。只要注意在组字、组词时,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易于抒发感想的词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日+月→明→文明):创文明社会,建和谐中国;②(禾+日→香→书香):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
  七、为图画配诗或短文
  中国画常常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意境高远。论画、品画,给画配上诗或文,更能让人徜徉于优秀的文化长河中,是激发想象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注意的是配诗不能重复自己,更不能重复别人,而发挥太过,则有可能游离了画意。短短几行诗句,要给人以时空距离感,又要贴近现实,给人以厚重充盈感又不失灵动。
  [高考连线]
  (湖北卷第22题)欣赏右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
  要求:①突出景物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不超过809。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要求考生为“天鹅戏水图”写诗或配文。考生可以从背诵过的诗词中选取例子仿写。如《早春》。
  [参考答案]①一池水融融,几丝柳依依。天鹅知春暖,悠游自在啼。②东风轻拂,柳条上钻出了片片嫩叶,丝丝柔条,袅袅依依。几只黑天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如公主般雍容优雅,在一池碧水中自在地嬉戏,悠然地游弋;绿水微漾,泛起圈图涟漪。
  八、拟写传统文化的哲理启迪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自我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可以作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南。
  [高考连线]
  [示例1](四川卷第20题)《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
  [解析]首先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进而把握其蕴含的人生智慧,并据此写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参考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相处要和善,将心比心把位换,如果自己不情愿,为何要让别人干。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喜不愿的事情,也不应该施加于他人。②“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成功,就应该学会促进他人成功;自己想要进步,就应该帮助他人进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促进他人,就是促进自己,他人的成功,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示例2](湖南卷第19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所做注释中指出)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辞海》“割圆术”条)
  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化经典的研读。材料一的意思是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方和圆不能合作。材料二中“割”是分割的意思,“失”是误差,从分割到不可分割,方和圆就可以合体而没有误差。意思是圆可以变成方,方也可以变成圆,方和圆是可以互相转化合作的。两则材料都谈了方与圆的关系,前一则材料侧重于方与圆不相合,涉及原则的事情要坚持。后一则材料侧重于方与圆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又要采取变通的方式。
  [参考答案]屈原以方枘与圆凿不相合为喻,主张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刘徽的“割圆”,说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可以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谈两则材料给人的教益和启示,也可以从两则材料的对照谈观察视角乃至认识的多样性)
其他文献
以物象类为标题的写作,往往因其隐含着对过往生活的审视与回味或对现实环境的凝眸与感悟,引发读者情感思想的共鸣和审美情趣的共振,因而广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是社会生活领域中极为常见的写作类别。报纸副刊、网络论坛、杂志随笔、名家选文、各类语文教材,触目皆是,中小学语文老师也很青睐这一看似简单实则颇有意味的写作实践。  这类作文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引领和思维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
期刊
【命题规律】  现代文阅读文本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这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插入段等。从高考命题来看,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设题。分值一般为3~6分。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等)?③请说说这一段话(或这一句话,或在某方面)的作用。  【技法揭示】  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是现代文
期刊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地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点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
期刊
人生是一次旅途,途中你要走许多的路,也要过好几座桥。走着学习的路,过考试的桥;走着青春的路,过恋爱的桥;走着无悔奋斗的路,过实现梦想的桥……无论是什么样的路什么样的桥,旅途中要带着信念,努力坚持,学会微笑。  我们一直在走路过桥,高考也是其中一座。有人说“高考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场上到处都是对手,最后拼尽全力挤过桥去的才能走上平坦大道,落在后面甚至掉下水去的过桥人生活则会一片灰暗。其实我觉得
期刊
给出一段文字,中间空出几处,要求补写恰当的语句。全国卷的命题者似乎偏好这种补写题,多年来都不忘命制,2014年和2015年新课标卷Ⅰ和Ⅱ自然少不了。  如何做好这种题呢?从理论上讲,一段文字应该有一个中心,不管表述如何曲折,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中心。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补写题有灵活性,做题前只有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中心,才能心中有数,避免顾此失彼、随意用笔。然后分析空白处的上下文,瞻前顾后进行补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大致有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闺怨宫廷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阅读诗歌,可以从内容入手,先尝试根据一首诗歌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这首诗大致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考生整体把握诗歌
期刊
【命题规律】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分值一般为3~6分。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语句含意题,常见的提问方式为: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期刊
重要的名篇记诵存在高耗低效的尴尬。如何有效解决此问题,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 提升背诵默写的效率  备课首先要解决的是名篇的记诵效率问题。记诵效率依赖几个要素:一是诵读增加语感,尤其是有记忆任务的诵读能增加诵读的效率并能推动记忆任务的完成。二是试误发现问题,试着在草稿纸上默写,容易呈现记诵的错漏,这些错漏是学生自身可以辨别并能部分改善的错漏。三是同桌纠错补缺,同桌纠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好处是
期刊
一篇考场作文要想取胜,必须重视文章开头的雕饰。如果开头能在第一时间扣住阅卷老师的心,那就掌握了主动,也为考场作文取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秀的作文开头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笔者就以近年高考优秀作文的开头做些剖析,以期给考生们提供一些借鉴。  一、 不枝不蔓之火力全开落题法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作文时,开头或点明主旨,或引出文章话题,或提出中心论点,或表明个人主张,或点明事件发生之时间地点和写作背景等。开
期刊
作文写作一直是高三学生提高高考语文分数的瓶颈,如何提高高三学生尤其是中等偏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各位方家进行了多方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感到这些方法的指导对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到了真正写作时,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作文水平依然原地踏步,难以提高。  笔者执教高三已达二十年之久,每年都是新接高三,每次看到新上高三的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材料老朽,语言干瘪,构思无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