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颜的理由谈诗歌之象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peng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系《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这是2015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的第一题。
  我们一般会先读诗句找其中作者“开颜”的原因。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中“风景”有开颜的原因藏在其间——我一直喜爱街西的“闲”的风景。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清光门外有一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这样的美丽景致确实能够成为作者“开颜”的原因。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写了院内之景:院子里稀疏地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问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红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红药花开满园的美丽。诗句中的“通月朗”与“待春还”把作者“开颜”的表现和原因都蕴含其中了。尾联“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写不要说室内案牍堆积满地,我在此间找到了你这样的诗人。读着“认得诗人在此间”,我们能够想见作者当时“开颜”的样子。什么原因呢?因为有窦员外这样的诗人在。尾联中确也有作者“开颜”的原因。
  读诗句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一一寻找“作者‘开颜’的原因”的这种方法叫逐句寻找法,是解决“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题的最基本方法,也是解决这一类考“写了什么”题的最基本方法。
  我们再结合诗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来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秋日的一天,刘禹锡受朋友窦员外之邀,参观了他在京城长安买的新居。参观完毕,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相赠。新居也应该是让作者刘禹锡“开颜”的原因。
  其实我们可以从作品“写了什么”的角度来概括,这样可能更加全面。“写了什么”就是“象”——作品的形象内容。写了什么可以从“物”“景”“人”等几方面人手。
  “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一题考查的“象”——写了什么——作者写的“开颜”的原因是什么。说清楚“开颜的原因”,至少有四个角度:一是物的角度,诗题“题……新居”,此物为新居。二是眼前乃至想象之景,“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两联有远景,即清光门外的“一渠水”和越过墙头看到的“数点山”,也有近景——院子里疏种的“碧松”和多栽的“红药”。三是眼前之人,“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这里有两个人:一是作者自己“莫言堆案无余地”,说明作者已经丢下俗务、心情闲适了;二是作者“认得”的在此间的诗人。四是眼前之事,主人邀约,客人造访,慨叹美宅好景中有志同道合的诗人。从“物”“景”“人”等几方面人手分析是回答该问题的比较全面的角度。
  我们来总结一下。诗歌中的形象内容大致有三类:物、景、人。基层是物,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写的是物。中层是景,“枯藤”“老树”和“昏鸦”构成的景。中上层是人,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后面的人或是景物前面的人或是景物之上的人,“枯藤、老树、昏鸦”之后就是思乡的作者。人的形象又分为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正直之士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士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之士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报国之士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游子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疆场将士形象;缠绵悱恻、爱恨情长的痴情儿女形象等。此三者共同构成诗歌的内容,其中景和物是最主要的“象”,诗人往往将自我情感借助客观的景和物表现出来,因而被称为“意象”,主要的意象又构成了诗歌的“意境”。
  从“物”“景”“人”等几方面人手分析是回答诗歌写了什么——“象”的问题的比较全面的角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做这样的功课。我们需要对诗歌中“物、景、人”的最基层——“物”中最常见的“物”进行必要的梳理。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中有这几个物象读后让人难忘——“清光门外一渠水”中的“水”,“秋色墙头数点山”中的“山”,“疏种碧松通月朗”中的碧“松”和朗“月”,“多栽红药待春还”中的“红药”和“春”。“山”“水”“松”“月”“红药”“春”这些经典物象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应该是这首诗传达思想和情感的核心因子。正如“斜阳”本身就意味温暖、诗意、归属感,这样的温暖还在孕育着更多更新的意象和力量。“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辛弃疾笔下的斜阳力量。再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笔下的斜阳力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唐代白居易在《登乐游原》中的句子。“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则是宋代张耒在《和周邦彦》中的诗句。此外还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宋·舜民《村居》)“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宋·孔平仲《禾熟》)“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宋·刘子翠《胡厚仙山居》)“小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清·查慎行《池河驿》)“一溪绿水皆春雨,半岸清山半夕阳。”(清·端木国瑚《沙湾放船》)“飞瀑正拖千幛雨,斜阳先放一峰晴。”(清·林则徐《即目》)“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宋·范仲淹《苏幕遮》)“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王禹傅《村行》)“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白悲。”(宋·晁补之《鹧鸪天》)“一片晕红才着雨,几丝柔柳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这些带有斜阳意象的诗句,几乎句句经典,诗人恐怕也是沾了经典物象——斜阳本身的光吧。
  诗歌作品中常见的物象的含意有:月亮代表思乡,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莲即“怜”,多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等。
  常见的诗歌的物象列举如下:
  野渡 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如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渔舟 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鸳鸯 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如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桃花 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如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山 表现赏心悦目的绚丽景色。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蝴蝶 表现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早莺 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草木 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西风 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如李璟《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夕阳 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蝉 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 傲霜斗雪的典范,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子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菊花 喻隐逸、高洁、脱俗。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与其他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如孟浩然《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杨花 飘零之意。如郑谷《淮上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如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如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如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松 喻傲霜斗雪的坚贞品德。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莲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柳 古以折柳表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芳草 喻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玉阶 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如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乱红 指落花。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又有人生无常之感。如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危楼 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如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南浦 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如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鸟 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如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如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要全面把握“开颜的理由”需要从诗歌所写“象”的物、景、人等角度入手,要想准确把握“开颜的理由”还需要从诗歌具体的物象等人手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多角度分析和梳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象”是提高诗歌鉴赏水平的必修课。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歧路,《词典》解释为: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岔路;错误的道路。
  先秦时的思想家杨朱,有感于人生歧路重重,歧路之中还有歧路,人很容易迷失,于是放声大哭,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歧路亡羊”的故事。
  也有人说,歧路上,常常有别样的风景;多数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面对歧路畏缩不敢前行。没在歧路上跋涉过的人,其实也难真正把路走对。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组合型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词是“歧路”,材料一《词典》对“歧路”的解释有两个义项,材料二说的是“歧路的迷失”,材料三说的是“歧路的风景”,其观点总体来看是相对的。此类组合型的材料作文,可以立足于一点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最佳的立意是运用叠加互补法,把观点综合起来辩证分析,从而确定文章中心。
  “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歧路就是错误的道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无数“歧路”不仅给人们带来劫难,更阻碍了社会前行。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而言,“歧路”轻者让人吃尽苦头,重者使人毁掉一生。因此,面对随时遇到的“歧路”,我们要多一分谨慎,多一分辨别。如果立足于材料二写作,由“歧路迷失”推想开去,可以从“把握方向”“拒绝诱惑”等角度立意。“策马踏新路,风景更迷人。”歧路就是少有人走的小路、岔路。前行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很多歧路,但无论社会发展还是人生追求,本身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现实生活中,在歧路面前不怕失败、敢于尝试的人,才能看到与众不同的别样风景,收获人生事业的辉煌成功。如果立足于材料三写作,从“歧路风景”推想开去,可以从“勇于尝试”“敢于挑战”等角度立意。成功,不是从不犯错,而是犯错后还能继续坚持自我,执著追求。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是“死路”还是“岔路”,面对歧路需要理性地判断和大胆的去闯,这样才能获得经验,赢得成功。将材料综合起来辩证分析的话,可以从“智慧眼光和开拓精神”的角度立意。
  (何传跃)
其他文献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地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点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
期刊
人生是一次旅途,途中你要走许多的路,也要过好几座桥。走着学习的路,过考试的桥;走着青春的路,过恋爱的桥;走着无悔奋斗的路,过实现梦想的桥……无论是什么样的路什么样的桥,旅途中要带着信念,努力坚持,学会微笑。  我们一直在走路过桥,高考也是其中一座。有人说“高考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场上到处都是对手,最后拼尽全力挤过桥去的才能走上平坦大道,落在后面甚至掉下水去的过桥人生活则会一片灰暗。其实我觉得
期刊
给出一段文字,中间空出几处,要求补写恰当的语句。全国卷的命题者似乎偏好这种补写题,多年来都不忘命制,2014年和2015年新课标卷Ⅰ和Ⅱ自然少不了。  如何做好这种题呢?从理论上讲,一段文字应该有一个中心,不管表述如何曲折,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中心。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补写题有灵活性,做题前只有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中心,才能心中有数,避免顾此失彼、随意用笔。然后分析空白处的上下文,瞻前顾后进行补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大致有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闺怨宫廷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阅读诗歌,可以从内容入手,先尝试根据一首诗歌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这首诗大致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考生整体把握诗歌
期刊
【命题规律】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分值一般为3~6分。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语句含意题,常见的提问方式为: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期刊
重要的名篇记诵存在高耗低效的尴尬。如何有效解决此问题,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 提升背诵默写的效率  备课首先要解决的是名篇的记诵效率问题。记诵效率依赖几个要素:一是诵读增加语感,尤其是有记忆任务的诵读能增加诵读的效率并能推动记忆任务的完成。二是试误发现问题,试着在草稿纸上默写,容易呈现记诵的错漏,这些错漏是学生自身可以辨别并能部分改善的错漏。三是同桌纠错补缺,同桌纠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好处是
期刊
一篇考场作文要想取胜,必须重视文章开头的雕饰。如果开头能在第一时间扣住阅卷老师的心,那就掌握了主动,也为考场作文取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秀的作文开头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笔者就以近年高考优秀作文的开头做些剖析,以期给考生们提供一些借鉴。  一、 不枝不蔓之火力全开落题法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作文时,开头或点明主旨,或引出文章话题,或提出中心论点,或表明个人主张,或点明事件发生之时间地点和写作背景等。开
期刊
作文写作一直是高三学生提高高考语文分数的瓶颈,如何提高高三学生尤其是中等偏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各位方家进行了多方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感到这些方法的指导对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到了真正写作时,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作文水平依然原地踏步,难以提高。  笔者执教高三已达二十年之久,每年都是新接高三,每次看到新上高三的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材料老朽,语言干瘪,构思无趣,
期刊
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涵盖语言、文字、思想等诸多领域。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文缺失、人心浮躁、戾性日张、道德惟危的现状引人忧思。如何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且让我们来看看各省市高考命题人是如何各显神通,巧妙地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与当下高考的相关考点智慧对接的。  一、判断文学(文化)常识正误  广义的文学常
期刊
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语文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学习语文,首要任务是学会熟练而准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正如作家孙犁所说,要“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要经常“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自己的语言。  作为对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终端评价的高考,自然重视对学生锤炼、打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