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心理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问题意识主要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学习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一个人善于动脑,善于思索,就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由此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
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知从何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较多,但提不出数学问题,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更不多。学生总是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思考的仍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不会自己发现、提出问题。
传统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课堂互动,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是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教师改变学生观,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不是消极的知识的“接受器”,不是教师进行知识灌输的“容器”,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具有主动性,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有意义的知识不是教师手把手的“教”给学生的,而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而由学生自己建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如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如何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如何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用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教师如何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如何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如何建构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等。第三,教师要转变评价观。评价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甄别和选拔,更在于反馈以改进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架起数学学习與现实生活、抽象数学与具体问题的桥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生活情境、竞争情境、故事情境、障碍情境、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等,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可以是 :自制教学课件、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和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导发现,主动探索,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会观察,就不可能会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才能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观察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会并运用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实际问题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通过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怎样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教师可以提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何相似之处?”“能不能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你是怎么想的?”接着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的过程,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感知,又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打下了基础。
三、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如:“某旅游团外出到公园旅游,共48人。公园门票的票价为每人10元,团体购票(10人为一组)八折出售。问怎样购票最省钱?”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设计不同的购票方案,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共同探索,积极寻求并设计最佳方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得出最佳方案:可以请其他到公园游玩的两位游客一同购买,双方都按八折购买,可以都省钱。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应该紧紧围绕新《数学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理念、方法以及取得过的成绩,切实改善和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我们相信,通过长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质量、质疑探究能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有所提高,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必将有所改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学习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一个人善于动脑,善于思索,就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由此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
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知从何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较多,但提不出数学问题,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更不多。学生总是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思考的仍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不会自己发现、提出问题。
传统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课堂互动,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是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教师改变学生观,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不是消极的知识的“接受器”,不是教师进行知识灌输的“容器”,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具有主动性,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有意义的知识不是教师手把手的“教”给学生的,而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而由学生自己建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如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如何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如何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用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教师如何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如何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如何建构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等。第三,教师要转变评价观。评价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甄别和选拔,更在于反馈以改进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架起数学学习與现实生活、抽象数学与具体问题的桥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生活情境、竞争情境、故事情境、障碍情境、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等,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可以是 :自制教学课件、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和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导发现,主动探索,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会观察,就不可能会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才能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观察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会并运用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实际问题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通过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怎样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教师可以提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何相似之处?”“能不能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你是怎么想的?”接着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的过程,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感知,又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打下了基础。
三、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如:“某旅游团外出到公园旅游,共48人。公园门票的票价为每人10元,团体购票(10人为一组)八折出售。问怎样购票最省钱?”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设计不同的购票方案,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共同探索,积极寻求并设计最佳方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得出最佳方案:可以请其他到公园游玩的两位游客一同购买,双方都按八折购买,可以都省钱。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应该紧紧围绕新《数学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理念、方法以及取得过的成绩,切实改善和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我们相信,通过长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质量、质疑探究能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有所提高,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必将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