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有第一课时的教学。其原因无外乎几种情况:上第一课时没有什么意思,不容易出彩;第一課时过于呆板枯燥,不利于调动活跃的课堂气氛;甚或没有前人开路导致没有现成的供参考取经的办法。于是第一课时被人们忽视了,由于得不到重视,所以在第一课时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不是让人觉得太“胖”,就是觉得过于简单,如“隔靴挠痒”。 正因如此,第一课时被淹没在课改的浪潮中,几乎没人去研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陷入了种种盲区乃至尴尬的境地:
一、教师本身把第一课时放置于“鸡肋”地位。
所谓的“鸡肋”地位,就是“讲之无味,弃之不行”。 认为第一课时,就是读读课文,学学生字词,说说大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似乎不用备课,闭着眼睛也能上完第一课时,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连学生都知道,导致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去研究不去反思。优质课、展示课对读文解词匆匆过场,而对文本内涵的挖掘花足了心思,从而把第一课时变态成第二课时。教师的惰性和功利,将第一课时置于教学教研的尴尬境地。
二、用朦胧的“雾里看花”取代扎实的基本功教学。
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蜻蜓点水,新词的理解浅尝辄止,写字的指导示范销声匿迹,初读课文雾里看花。“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相当重视质疑,花了大量的时间启发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活跃了,问题提了一大堆,正需要老师指点迷津之时,教师却又把学生生拉硬拽回机械的字词教学,浮光掠影地感知文本。质疑成了一种摆设,浇灭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中体现出来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
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却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3)指导生字新词;(4)开火车读课文;(5)分段,归纳主要内容。语文课变成了机械操作的训练课,第一课时陷入了泛味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四、课时目标的“模棱两可”。
第一课时应将识字与写字,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但往往教者耐不住这份寂寞和平淡,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边缘化,而把第二课时精读品析、语感训练的教学目标移植过来。学生文本还没来得及读正确,脉络还没来得及梳理清晰,便在老师的指令下牵强附会地读得摇头晃脑,制造一轮轮高潮迭起的假象。课后教师再花大量的时间补教生字,机械抄写,采用注入式解读新词,课后练习也得从头梳理,这无疑是舍本逐末。
如何让让第一课时的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避免走进种种误区呢?
一、制定切合课文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做准备。我想,这应当是我们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简单的说,第一课时就是读书、写字,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扫清障碍。
二、在切实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的问题。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同时,也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话题的建构,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具体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由课题导入,带着疑惑读课文。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一句赞美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的标题虽然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是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那么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课时教学,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以不同的读题方法为突破口,如重读突出“最弱小”,引导学生带者疑问读课文还有谁比“我”更弱小;或者重读突出“不是”,引起学生质疑谁是最弱小的,引导学生进行初读,了解文章大意,并相机学习生字、新词。
2、质疑课题,引导学生读出新问题,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第一课时的读就是第一读和第二读的问题。如《人类的“老师”》一课,读完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人类还有“老师”?人类的“老师”会是谁?这样,他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是第一读。思考自己关注的问题,是第二读,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3、由作者导入,带着兴趣读课文。你了解作者吗?想知道他对我们说了什么吗?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是作者的知音。学生读课文,说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再相机引导学生分段读课文,达到读通课文,扫除障碍的目的。这也是一个比较直接而有效的导读方法。
三、抓住关键词句和段落,让初读读得扎实有效。语文课堂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部分细细的读,才能让学生和文本及作者进行对话,了解作者的心声,体悟作者的情感,才能让初读读得扎实有效。
四、永远不可忽视的写字教学。这往往是中年级老师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其实中年级正是扎实打牢基础的时候,识字写字不容忽视,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注重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巩固。指导书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生字的间架结构。教师可在第一课时中挑选学生较难识记或易混淆的字进行重点讲解分析。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