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第一课时的教学丢在研究的路上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005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有第一课时的教学。其原因无外乎几种情况:上第一课时没有什么意思,不容易出彩;第一課时过于呆板枯燥,不利于调动活跃的课堂气氛;甚或没有前人开路导致没有现成的供参考取经的办法。于是第一课时被人们忽视了,由于得不到重视,所以在第一课时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不是让人觉得太“胖”,就是觉得过于简单,如“隔靴挠痒”。 正因如此,第一课时被淹没在课改的浪潮中,几乎没人去研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陷入了种种盲区乃至尴尬的境地:
  一、教师本身把第一课时放置于“鸡肋”地位。
  所谓的“鸡肋”地位,就是“讲之无味,弃之不行”。 认为第一课时,就是读读课文,学学生字词,说说大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似乎不用备课,闭着眼睛也能上完第一课时,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连学生都知道,导致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去研究不去反思。优质课、展示课对读文解词匆匆过场,而对文本内涵的挖掘花足了心思,从而把第一课时变态成第二课时。教师的惰性和功利,将第一课时置于教学教研的尴尬境地。
  二、用朦胧的“雾里看花”取代扎实的基本功教学。
  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蜻蜓点水,新词的理解浅尝辄止,写字的指导示范销声匿迹,初读课文雾里看花。“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相当重视质疑,花了大量的时间启发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活跃了,问题提了一大堆,正需要老师指点迷津之时,教师却又把学生生拉硬拽回机械的字词教学,浮光掠影地感知文本。质疑成了一种摆设,浇灭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中体现出来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
  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却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3)指导生字新词;(4)开火车读课文;(5)分段,归纳主要内容。语文课变成了机械操作的训练课,第一课时陷入了泛味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四、课时目标的“模棱两可”。
  第一课时应将识字与写字,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但往往教者耐不住这份寂寞和平淡,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边缘化,而把第二课时精读品析、语感训练的教学目标移植过来。学生文本还没来得及读正确,脉络还没来得及梳理清晰,便在老师的指令下牵强附会地读得摇头晃脑,制造一轮轮高潮迭起的假象。课后教师再花大量的时间补教生字,机械抄写,采用注入式解读新词,课后练习也得从头梳理,这无疑是舍本逐末。
  如何让让第一课时的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避免走进种种误区呢?
  一、制定切合课文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做准备。我想,这应当是我们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简单的说,第一课时就是读书、写字,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扫清障碍。
  二、在切实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的问题。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同时,也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话题的建构,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具体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由课题导入,带着疑惑读课文。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一句赞美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的标题虽然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是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那么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课时教学,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以不同的读题方法为突破口,如重读突出“最弱小”,引导学生带者疑问读课文还有谁比“我”更弱小;或者重读突出“不是”,引起学生质疑谁是最弱小的,引导学生进行初读,了解文章大意,并相机学习生字、新词。
  2、质疑课题,引导学生读出新问题,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第一课时的读就是第一读和第二读的问题。如《人类的“老师”》一课,读完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人类还有“老师”?人类的“老师”会是谁?这样,他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是第一读。思考自己关注的问题,是第二读,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3、由作者导入,带着兴趣读课文。你了解作者吗?想知道他对我们说了什么吗?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是作者的知音。学生读课文,说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再相机引导学生分段读课文,达到读通课文,扫除障碍的目的。这也是一个比较直接而有效的导读方法。
  三、抓住关键词句和段落,让初读读得扎实有效。语文课堂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部分细细的读,才能让学生和文本及作者进行对话,了解作者的心声,体悟作者的情感,才能让初读读得扎实有效。
  四、永远不可忽视的写字教学。这往往是中年级老师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其实中年级正是扎实打牢基础的时候,识字写字不容忽视,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注重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巩固。指导书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生字的间架结构。教师可在第一课时中挑选学生较难识记或易混淆的字进行重点讲解分析。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特殊”催化“一般”、“具体”催化“抽象”、“局部”催化“整体”、“表象”催化“内涵”、“低维”催化“高维”、“图形”催化“算式”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如何利用退一步的思维策略,以达到进一步正确解题的目的.本文从一个侧面的探究,将促进数学解题常用的思维方法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退一步 进一步 催化    我国已故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凭借自己一股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终
一、人类文化,源远流长    华夏之祖伏羲创八卦,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受八卦的启发,变阳爻“一”为“1”,变阴爻“――”为“0”,形成数理逻辑,数理逻辑发展为逻辑代数。以逻辑代数为基础,一个电脑时代即已到来。  研究“1”与“0”的意义何其大哉!  十八世纪的德国数学家歌德巴赫,他猜想:  1.每一个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2.每一个大于或等于9的奇数
自从2008年江苏高考题型中出现任务型阅读以来,这一新题型就一直困扰着像我校这样的农村中学的学生。因为农村中学的学生特别怕做这一题型,均分很低。在遇到变形多的,语义转换多的情况,得分率只在10-20%之间。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我们教师必须及时解决的课题。  这一题型的特点是: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词汇的变形,同义词之间的转换以及进行缺词填空。这一题型是对学生综合阅读理解文章,运用语言能力的测试,还
校长不乏办学思想。可以说,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说出一套套所谓的“办学理念”。即便是在“一所学校任校长三十年”,最终也将功成身退。谁来继承“校长的办学思想”?蔡元培先生在北大任校长期间,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解放”的办学思想。“兼容并包,思想解放”也就自然成了北大的“灵魂”。  一、校长的办学思想应立足于学校实际  曾听说,某个极有能力的校长受命于危难之际,挽狂澜于将倾,于
【摘要】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
一堂课,对教师来说,三尺讲台,45分钟,在这个特定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里,老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这是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做到的,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但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尤其是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较原来课时紧,压力大,如何在逐步适应新课改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应该面对的新
学好文言文,从大处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需要,从小处说是中高考等各级考试的需要。但文言文学习,历来为学生们视为畏途。这种情况的形成,其实是有其历史原因与现实的。首先学生们没有生动鲜活的语言环境,学生无法从生活中学习;再有就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本身重“言”轻“文”的现象较为普遍。课余要求学生做大量的词汇积累,课堂上单一枯燥的肢解说教、生硬的灌输。这种方式虽然有短期之效,从长期看却会扼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
在人教版高中课本二册上第7章B组练习里面有一道线性规划题目,已知在x2,y2取何值時取得最大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各是多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大多数,初中阶段是一个最重要的转型阶段,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而物理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已正式全面使用了,初中第一轮教学的实践,使这套教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认为现行教材体现了改革精神,切实可用。本文将联系农村教学的实际谈谈自己对物理教学的一些观点。  一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谈解题思路的严谨性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