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里芭蕉”别议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po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宋代,就盛传王维曾画过一幅《袁安卧雪图》。图中的雪地里有一棵碧绿的芭蕉。于是,问题来了。芭蕉这种植物,不是在冰雪严寒到来之前就已经凋残吗?怎么可能有“雪里芭蕉”呢?这“雪里芭蕉”,也就成了千百年来聚讼不休的一个话题。许多人批评王维的画违背常识,不足为法。而为王维作辩护的人也很不少。如沈括就说:“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信成,造理入神,迥得天意”(见《梦溪笔谈》)。有人认为王维的画虽然有背于生活的真实,但合乎情感的逻辑,正好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有人则认为,作为艺术创作来看,固然未尝不可,但它被历来片面强调神韵而反对形似的人当作了口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到底谁是谁非呢?在我看来,这“雪里芭蕉”与“形似”、“神似”、“艺术真实”云云,其实是并不相干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袁安卧雪”是怎么一回事。据《后汉书·袁安传》记载,袁安是东汉名臣,但出身卑贱穷苦。《汝南先贤传》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说是有一年下大雪,地上的积雪达一丈多深。洛阳令来汝阳巡察,见穷人们铲除积雪,出外讨饭,唯独袁安家门前没有路,以为他已经冻饿而死。于是命人除雪进去,见他僵卧在屋里。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他说,大雪天大家都在挨饿,不应当去求别人。洛阳令认为他很贤德,便推荐他为孝廉。很清楚,这便是《袁安卧雪图》的本事。王维对袁安是极为敬重的,在他现存的诗文中多次提到。由此可以想见,袁安是被王维奉为楷模的一个历史人物;王维之所以作《袁安卧雪图》,意在颂扬袁安高标独树的品格。
  查《王右丞集》,有一篇《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碑铭》。这个“净觉师”,俗姓韦,是糊涂皇帝唐中宗皇后韦氏的弟弟。韦后干预朝政,胡作非为,引起了这个弟弟的不满。正当韦后要给他封官拜爵的时候,他却并不领情,“裂裳裹足”,逃之夭天,跑到太行山做和尚去了。而且在经过一番苦修之后,成了名传遐迩的高僧,“不窥世典,门人与宣父中分;不受人爵,廪食与封君相比”。名利双收,不亚于高官厚禄。对于这个由“大德”而终至大富大贵的净觉禅师,王维不胜倾慕之至。《碑铭》中说了一大堆颂扬他的话,其中有这么一句:“雪山童子,不顾芭蕉之身”。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作了详尽的注释:“佛入雪山修行,故谓佛为雪山童子”;“《涅经》:‘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沫、芭蕉之树。’又云:‘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原来,王维把净觉和尚比成了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他的意思是说净觉能象释迦牟尼一样摆脱俗念,勤修苦行,终于功德圆满,既进入了西天极乐世界,又进入了“东土极乐世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一望而知,《袁安卧雪图》中的雪里芭蕉,就是“雪山童子,不顾芭蕉之身”这句话的翻版。释迦牟尼入雪山修行,甘受皮囊之苦,这是不顾芭蕉之身;袁安宁愿僵卧雪中挨冻受饿,不肯出去向别人讨点吃的,同样是“不顾芭蕉之身”。所谓“雪里芭蕉”,只不过是“精于禅理”的王维不用语言文字而用色彩线条,图解了几个佛教典故;对袁安不同凡俗的品格、“四世五公”的善极,作了一次宗教加世俗的颂扬、说教而已。
其他文献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一篇回忆果戈理文章的末尾这样写道:    对于一个人来说,再也没有比泯灭更值得痛苦的了。别的名作家或许连这一点点喜悦也没有享到,就悄然长逝了。在轻率的赞扬的时期以后,紧接着便是同样欠考虑的辱骂   的时期,再往后则是默默的淡忘。     这是屠格涅夫对沙皇统治下的旧俄罗斯文艺界对果戈理的压迫和揶揄所表示的愤怒。而中国的优秀作家在旧社会不也同样受到压迫和揶揄?只有在今天,一个作家或
《新成本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其实践形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站在传统经济理论的面前。以成本论作为打破传统经济学立新经济学之突破口就其可否达其目的而言,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是,就其所破之论而言,它对于建立新经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李炳炎在《新成本论》中选择了成本范畴这个突破口。他在书中所言,“成本范畴犹如人体的腰部,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中间环节。它上下串通,下面以商品价值、工资、资金
〔关键词〕心理抚慰;心理援助;游戏疗法    2008年5月22日,我们乘车从都江堰市区出发到聚源镇。我们首先来到了聚源中学,在这里,初二、初三年级几百名鲜活的生命在地震中魂归天国,令人扼腕。我们郑州12355青少年心理康复援助团的全体成员,在那座令人揪心的、一片废墟的教学楼前,向不幸遇难的师生默哀三分钟。花圈与供品在眼前晃动、哀乐与哭泣在耳畔回响,我的泪在心中流淌。我告诫自己,一定要忍住!我不能
2013年5月29日上午,幸福村学区举办“全方位推进生涯教育,促师生幸福成长”北京市小学生涯教育现场会,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书记孟佳,全市十六个区县心理健康工作负责人及骨干心理教师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初始,12节生涯教育课向大家展示了幸福村学区通过课堂主渠道落实生涯教育的成果。随后,现场展示部分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借佐西马长老之口说过一句让人深感不安的话:“当整个世界早就走上了歧路,把不折不扣的谎言当作真实,并要求别人也同样地说谎的时候,你们怎么能弄得清真假呢?”①的确,我们不难发现,不仅现实生活中有把谎言当真实的情形,而且,在那些自诩给人绝对真理的各种有关人、世界、历史、人的命运、价值和本质的堂而皇之的学说中,也大有把谎言当真实并要求别人也同样说谎的情形。于是,人们分不清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
〔关键词〕“学本式卓越课堂”;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评价指导标准  “卓越课堂”是重庆市为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而提出的一种“好课堂”理念、境界或形态,是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系统。实施区域“学本式卓越课堂”行动是沙坪坝区推进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加快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有力行动。在“‘学本式’卓越课堂”核心理念及价值取向的引领下,我区把目光聚焦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堂形态——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上,
人类文明演进到今天,社会生产和整个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罗马俱乐部在一九七二年提出“全球问题”,很快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一九八一年,A.佩切伊在法国和意大利同时出版了他的《未来一百页——罗马俱乐部主席的思考》(100 pages pourI’avenir.RéflexionsduprésidentduClubdeRome.)一书,对当代人类社
〔关键词〕道德教育;儿童行为;移情;心理实验  一、引言  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因为跌倒摔疼而哭,他也跟着哭了起来,或者吮吸着自己的拇指,看上去好像也很难过的样子。这样的情景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那个18个月大的孩子为什么会跟着摔倒的孩子哭呢?其实,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就是移情。  移情(empathy),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
說来是一种稀有的感受,这是第二次跟牧尘这个角色说再见了。一年多前的夏天,我曾经跟他做过一次郑重的告别——从剧组离开,与角色剥离。那时候的我还没有仔细想过,他最终会以什么样的状态呈现于荧屏,也不知道那些赤手空拳画出的灵阵会变成什么模样。直到看到那个生于北灵境小孩和父亲一起站在雪原之上,我才被屏幕里的画面慢慢拉回到与牧尘同行的时间。  夜色渐重的时候,我终于将这个角色的经历悉数回顾了一遍,进入那些与之
张謇是一个跨越世纪进行选择的知识分子。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名状元,他登上了旧世界“成功”的峰巅;同时,他又是第一个为世界承认的资产阶级企业家,在新世界中为世人瞩目。也许正是由于他这种集士子、状元、企业家于一身的特殊经历,引起中外人士广泛的研究兴趣。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赴南通参观访问的英、美、日等国家的专家名人,到今天出版的章开沅先生撰写的《张謇传稿》,形成一种经久不衰的研究热。  作为一个读书人,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