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探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台朗诵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是朗诵形式艺术性的表现,其表现过程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蕴。舞台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可以从技巧审美、传播审美、情感审美等方面展开分析,同时在舞台朗诵艺术中应该注重多样情感表达、丰富自身阅历以及提升技巧水平等几个方面来完成审美意蕴的创新表达。
  【关键词】舞台;朗诵;审美意蕴;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I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129-02
  【本文著录格式】李昊川.舞台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1):129-130.
  朗诵是一门传统的语言艺术形式,其具有一定的审美性,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当前社会艺术研究过程中,针对舞台朗诵艺术进行研究,就要透过其艺术形式来研究舞台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实现对舞台朗诵的全面理解。
  一、舞台朗诵艺术的基本概述
  舞台朗诵艺术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朗诵艺术是指在对诗歌、散文以及演讲等文体进行朗读和诵读,其属于一门语言学艺术形式,对于语言艺术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而从舞台朗诵艺术的文体形式而言,舞台朗诵艺术与我国诗歌文体伴随形成。最早应用朗诵艺术的文学体裁就是诗歌。在我国《诗经》出现后,朗诵艺术形式开始形成,而最初的《诗经》朗诵是通过演唱的方式,在《尚书·舜典》提到“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其是朗诵艺术名称第一次在我国文化艺术中出现,也是我国朗诵艺术的起源,在当时朗诵艺术也被称作为“吟诵”艺术,其改变了传统的诗经歌唱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吟诵形式。而在我国唐宋时期,诗歌艺术开始兴起,朗诵诗歌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文人墨客对诗歌的表现形式之一。诗歌朗诵和文体朗诵真正形成融合主要是在我国近代,在近代发展中,我国涌现了大批的文学艺术形式,对于我国文学艺术发展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朗诵也逐渐从诗歌朗诵形成了对文学作品的朗诵,最终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朗诵艺术。
  舞台朗诵艺术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有所不同,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多种多样的流派,其主流朗诵风格变化相对比较小,其主要是以情感、声音的合理运用对朗诵作品进行渲染,从而提升朗诵作品的情感表达以及艺术表达。
  二、舞台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
  (一)技巧审美
  舞台朗诵艺术审美意蕴分析,是对传统舞台朗诵艺术进行传承,在进行审美过程中,其朗诵技巧具有一定审美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舞台朗诵方式而言,朗诵声音技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技巧,舞台朗诵过程中,声音技巧的良好运用能够实现对朗诵艺术的审美分析。朗诵过程中声音音量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通过停连、重音技巧的变化,来实现对朗诵的审美表达,也是舞台朗诵艺术的技巧展现之一。朗诵过程中,声音技巧运用还包括朗诵语气的变化,在不同朗诵文体以及朗诵题材中应用不同的声音语气,也是朗诵审美的艺术表现。
  其次,从舞台朗诵艺术形式而言,舞台朗诵技巧也包括一定的动作技巧,包括舞台朗诵者身体形态、舞台朗诵者神情变化、舞台朗诵者的肢体动作等舞台艺术形式,从而展现出舞台朗诵艺术的形象美。在舞台朗诵艺术中,在朗诵中声音、肢体以及情感的配合非常关键。声音艺术审美是从听觉对听者审美进行刺激,形象动作艺术审美是从视觉对听者进行艺术影响,在实际艺术审美中,朗诵艺术通过朗诵声音技巧以及形体技巧的应用,从而展现出全面的舞台审美。
  (二)传播审美
  舞台朗诵艺术是一种语言传播艺术,具有传播审美的艺术特征。首先,舞台朗诵过程是一种传播过程,它是将文艺作品通过朗诵者的二度创作,用声音、音乐以及形体展现在舞台上的过程。它最理想的传播效果是最大程度的将朗诵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传播到观众心中。但是因为观众与朗诵者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且又有话筒和音响作为媒介,加上观众自身对于接收效果的影响因素,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传播效果会有所衰减。德弗勒在他的互动过程模式中也提出了关于“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2]但是这并不影响舞台朗诵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因为朗诵者深知观众与之的距离,他们需要通过略微夸张的表现来抵消传播效果的衰减。所以,很多朗诵演员在舞台上会将自己的情绪进行放大,而观众在台下欣赏的时候却并没有觉得十分夸张,这就是因为距离的关系。
  (三)情感审美
  舞台朗诵审美意蕴还包括舞台朗诵情感审美,在舞台朗诵中,朗诵者的情感表达非常重要,是朗诵艺术的核心。在舞台朗诵情感审美意蕴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舞台朗诵的情感审美意蕴展现是朗诵者根据作品以及作者的不同情感,来完成朗诵作品整体情感的表达。[3]另一方面,舞台朗诵情感审美还包括朗诵者根据朗诵作品中的情感变化而发生情感变化,促进舞台朗诵情感合理展开,最大程度上让朗诵情感符合作品内容和基调。
  三、舞台朗诵艺术审美意蕴提升的对策
  (一)多样化的情感表达
  舞台朗诵的情感表达是舞台朗诵艺术的核心表现,在实际的舞台朗诵过程中,朗诵者想要提升舞台朗诵审美意蕴首先就要完成多样化的情感表达,通过朗诵情感艺术的表达,保证舞台朗诵能有更丰富的情感表现。
  首先,朗诵者应该对朗诵作品有深刻的了解,从而表达出作品的多面化情感。以我国古诗词朗诵为例,我国古诗词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问题,对于我国古代文学发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古诗词文学创作一般都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特定人物情节环境下创作,其所有表达情感有所不同,其中主要包括有爱情、亲情、友情、爱国等多方面情感,在朗诵者进行朗读过程中,应该对朗诵作品进行良好的分析,并通过合理的分析,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情感背景等内容,通过对作品的合理分析,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實现对朗诵的情感实现。[4]   其次,在对朗诵作品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朗诵者就应在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中挖掘自身的情感,并注重自己的情感变化。在实际的朗诵过程中,朗诵者应该注重对朗诵主体进行情感把握,并将身心投入到朗诵当中,保证朗诵情感更加真实深刻,也能够促进朗诵者身体与情感互相交融,最终实现朗诵情感表达,保证朗诵更有审美意蕴。
  (二)丰富自身阅历
  朗诵者提升朗诵审美意蕴,也应该注重自身的阅历丰富,自身阅历丰富有利于朗诵者个人的情感累积,对于朗诵者情感控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朗诵者的审美情感升级。
  首先,应该丰富自己的文学阅历。朗诵者自身应该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对于中外著名的文学著作以及诗词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朗诵者通过情感良好融合,也能够实现对朗诵情感的独立表达,最终保证朗诵艺术表达更有效果。朗诵者不仅要对中外文学进行文学性研究,同时也应该对中外文学进行主题情感研究,包括文学主题情感研究、文学背景研究以及文学创作背景的情感研究等多方面内容,通过不同的情感研究,加强朗诵者对文学艺术的情感积累,也能够保证自身在朗诵的过程中,能够融入情感以及合理运用技巧,提升朗诵作品的审美意蕴。
  其次,应该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阅历是朗诵情感的来源,很多时候同一篇作品的朗诵,年龄较大的朗诵者所表达的情感比年龄小的朗诵者更为真实也更有内涵,正是因为年龄较大的朗诵者的生活阅历更为丰富的缘故。在传播学理论中,霍夫兰等人提出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也能对此进行说明,“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在朗诵传播过程中,朗诵者所表达的情感越真实,就越能被观众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共情”的效果。
  (三)提升技巧水平
  舞台朗诵具有一定的技巧,通过舞台朗诵技巧的应用,能够保证朗诵审美意蕴提升,也能够保证朗诵艺术更加有效,最大程度上提升朗诵审美意蕴。
  首先,朗诵者应注重专业技术训练。通过练声、气息训练、专业学习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发声基础进行技术训练,保证朗读者自身能够对声音、以及声音节奏、气息有所掌握和把控,以此对舞台朗诵情感的表达进行优化,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舞台朗诵艺术效果。
  其次,朗诵者应重视朗诵练习。朗读者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完成对朗诵技巧的掌握,对朗诵情感进行把控。在实际的舞台朗诵过程中,朗诵者通过反复练习来发现自身朗诵中出现的问题,并去解决朗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舞台朗诵审美意蕴,最大程度上实现舞台朗诵艺术效果提升。在面对更多观众的舞台朗诵时,朗誦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紧张感,这不仅会影响到舞台朗诵情感表达,也有可能增加舞台朗诵的失误率。因此,舞台朗诵者只有多进行舞台朗诵练习,才能实现舞台朗诵经验和技巧的优化。
  四、结束语
  舞台朗诵是舞台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强大精神力的艺术形式,对于社会文化传播和精神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舞台朗诵艺术区别于舞台表演艺术以及舞蹈艺术的形式,其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是舞台艺术和朗诵艺术的结合,对于朗诵艺术传承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舞注重多样情感表达、丰富自身阅历以及提升技巧水平三个方面阐述了舞台朗诵审美意蕴提升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对广大朗诵者舞台朗诵审美意蕴的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阙晓晴.诗词朗诵与声乐演唱舞台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8,000(05):130-13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2011.
  [3]徐宁.现代舞台美术设计的审美特征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000(12):38-39.
  [4]王静.古诗词琴歌的美学意蕴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20,035(01):26-28,35.
  作者简介:李昊川(1995-),男,吉林长春,长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通讯作者:金丽娜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心理情绪的抑郁、悲观、自卑、焦虑等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道路曲折,音乐疏导基于音乐治疗理论基础,结合音乐艺术对疏导对象进行不直接接触、不打针、不吃药通过“梳理-选择疏导歌曲-引导疏导过程、泄压-发生改变”的价值过程使之逐渐产生健康心理的梳理方法。  【关键词】音乐疏导;情绪调控;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
辅导员工作室,作为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其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方向的确定,即定位分析。本文以新建高职院校——贵州健康职业学院为例,基于其校本特征和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定位研究,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路径思考。
【摘要】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他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在教育领域有深远、广泛的影响,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基于此,文章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为例就泰勒原理下教育实践策略进行探讨,并结合泰勒原理对艺术课程教学的启示就课程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基于以生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目标;围绕课程目标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泰勒原理;
【摘要】劳动教育的开展是推进当前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从一定程度上决定高校文化建设的进程,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从劳动教育以及高校文化建设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当前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并从劳动教育思路、劳动教育机制、劳动教育场所以及劳动教育氛围方面入手,探讨了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途径。希望文章能为当前现代化劳动教育模式的开展奠定基础,促使我国
【摘要】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开始由收藏展览中心向传播知识与文化教育中心转变,发挥教育功能的研学活动也对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价值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曹县博物馆2007年运营以来的研学活动为例,具体分析了科举文化传播和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文旅融合;研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199-03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践行三全育人的使命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锁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发掘思政教育资源,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探索知行合一、文化育人的模式,从开展启发交互式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网络教学、参与体验式实践活动到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考核,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地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从而实现知识导向和
【摘要】清末光緒年间,闻喜遭遇三年大旱,民生凋敝,民众流离失所,新进生员在岁科两试时,还要摊派公堂礼,杨深秀面对这一弊政,大声疾呼,要求改革,以里书银抵顶公堂礼免除新进生员的负担,经过努力争取,最终公堂礼得以免除,为此县民勒石立碑,以垂永远,彰显了杨深秀为民兴利的执政理念。  【关键词】杨深秀;碑刻;探析  【中图分类号】K87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
【摘要】社会诚信文化构建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工程,随着大众传媒文化的快速发展,媒体诚信对社会诚信文化的塑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构建媒体诚信的根基在于真实,激浊扬清,为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公众权益声援助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媒体诚信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公序良俗,在社会诚信文化构建过程中,主流媒体发挥全媒融合优势,树立诚信为民之风;学术媒体发挥科普传播优势,遵循实事求是之风;自媒体人知敬畏守底线,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各界人士对扩招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思路十分重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艺术设计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很多艺术设计毕业生步入社会以后,缺乏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无法应付工作上的挑战。高校院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势不可挡的形式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增设艺术设计专业,给教学任务带来严重
【摘要】金融英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专业词语、常用句式和文体风格,而且具有金融行业的内在知识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金融英语课程过往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偏离,导致课程的实用性无法体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应接轨CFA证书考试这一金融行业的金标准,构建金融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金融英语;教学内容;CF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识码】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