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曹县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措施探讨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开始由收藏展览中心向传播知识与文化教育中心转变,发挥教育功能的研学活动也对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价值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曹县博物馆2007年运营以来的研学活动为例,具体分析了科举文化传播和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文旅融合;研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199-03
  【本文著录格式】王颖.文旅融合背景下曹县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措施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3):199-201.
  依照国家对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总体要求,曹县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县财政给予大力支持,将地方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用到了实处,有力保障了博物馆各项活动的实施。先后举办了“十九大精神解讀专题展”“曹县历史文化图文展”“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图片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开展博物馆“三下乡”活动,吸引了大批社会各界群众到博物馆参观,年接待参观群众10万多人次。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7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曹县财政局为曹县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足额提供保障经费,用于展厅改陈升级、安防设备维护、消防设备更新,以及“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册、展板等材料的印制,为曹县博物馆切实办好“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职能,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文化背景
  曹县古称北亳,后称磐石镇,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700年商汤建都于此,被称为“华夏第一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曹县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涌现出了众多圣贤名士,有治水英雄大禹、第一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古朝鲜第一个国王箕子、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思想家庄周、汉朝农学家氾胜之等一批杰出人物。
  曹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丰厚。1939年中共鲁西南地委在曹县成立,著名的“红三村”是抗日战争时期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素有“小延安”之称。
  当历史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只有文物才能确认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记住他们过去的辉煌。这里展出的是曹县文物的拔萃精华,通过这些文物可以一窥曹县优秀历史文化的卓然风范。
  二、曹县博物馆概况
  曹县博物馆位于曹县经济开发区,于2006年11月投入使用,曹县博物馆成立于2007年8月,座落于曹县文化中心,隶属于县文化体育局。曹县博物馆是一处集收藏、陈列、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在传播商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馆藏文物167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108件。展室面积800平方米,常年展陈“馆藏文物精品展”,展品300余件,分为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字画、革命文物七大类。2017年,开辟专门区域打造文创展厅,展示20余种根据馆藏文物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整个展厅装饰布局突出了曹县作为历史悠久的“华夏第一都”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厚重的色彩展现了曹县优秀历史人物的辉煌篇章。展厅的调色板、灯光设计和背景音乐也增强了主题效果。
  三、馆藏资源
  (一)曹县堌堆文化
  在曹县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原野上,分布着15处覆斗形大土丘,大小不一,高低不等,被称之为“堌堆”。其中以梁堌堆遗址、安陵堌堆遗址、郗堌堆遗址最为著名。堌堆遗址是菏泽重要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物资源之一。在远古时代,济水、黄河等河流时有淤积、决溢,菏泽地区地势低洼,湖泽到处都有,先民们为了避免洪水灾害侵袭而筑造的居住高台,形成了“堌堆”,这类村落遗址的形成与分布,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古代地貌有关。先民们依丘而居,搭建房子,建造窑场,制作工具,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最早的农耕文化。考古发现,在每一个古堆上,通常会收集到商代的龙山文化和文物,一些堌堆甚至保留龙山、大汶口和商周等各个时代的遗物,堌堆延用时间较长。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时代,鼎盛于龙山文化时期和商代,此后逐渐废弃,人们不再用堌堆来防范水灾,从高处重新移至平地生活,即“降丘宅土”。此时的堌堆成为展示身份尊贵地位的工具。统治者常常为了昭示显贵,将堌堆选为墓地。曹县的安陵堌堆遗址相传为魏冉墓,古墓条中有“安陵君墓在安陵东南五里许,高数丈,前有佛寺”等语。自南北朝时期,堌堆之上又始建寺庙,明清尤甚。曹县的潘白刘堌堆遗址,其上就建有莱朱祠。
  (二)石器
  石器,是用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在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盛行。在250万年前,原始人类学会了用石头打火。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把天然的石头作为工具和武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磨制石器,自此不起眼的岩石成了早期人类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变革,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曹县当地所出土的石器主要以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刀、石斧、石凿为主,通过一件件文物,仿佛再现了史前时期曹县先民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生活场景,展示了人类祖先由蒙昧落后走向文明开化的历史进程,也展现了曹县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三)陶器
  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在对曹县梁堌堆遗址、郜堌堆遗址、江海堌堆遗址、郗堌堆遗址、小石楼堌堆遗址、春墓岗堌堆遗址、潘白刘堌堆遗址等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调查、试掘、抢救性保护等文物考古活动中,出土了陶瓿、陶盒、陶壶、陶鼎、陶倉、陶罐、陶马、陶佣等各类陶器共80余件,时代大致分布在商周至汉代。大部分出土陶器不仅器型精美、做工精致,还有大量的彩绘纹饰。
  1.汉代陶马
  汉代陶马是汉陶中的精品之作,其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峰。纵观汉代陶马的制作,大致经历了由静而动,由呆板而生动,由沉稳而奔放,由粗犷而细腻的制作过程。汉代的墓葬中,陶马形制多样,有全身皆陶者,有半身为陶四肢为木者。这件陶马四肢为木所制,出土时四肢已腐烂。   2.西汉彩绘女俑
  陶俑多为陪葬明器。此件彩绘陶俑为汉代宫女造型,头上梳髻,身穿汉代曲裙深衣,衣袖宽大,头发施黑色,衣饰为朱红色。两手扣于腹前。
  (四)青铜器
  曹县是商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商汤建都于此,目前在曹县阎店楼镇土山集村还保有商汤陵。曹县又处于古代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交集地带,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同时也为华夏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宋铜罗汉
  面相半圆,额头较宽,嘴角细小,外眼角上挑,五官端正,神态安详,赤脚站在莲花座上,双手合十。
  2.宋铜佛像
  又称千手万能佛像,中间本像为牛头,左右各排三个佛头,头上顶端为两丛佛头像,不同神态,左右各十六只手臂,两排十六只脚踩鸟兽。
  (五)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项发明”,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乃至东汉时期的青瓷。而后,中国瓷器又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从白瓷到彩瓷的不同发展阶段。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2010年菏泽元代沉船中发现一批瓷器,有来自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等南北名窑作品,弥足珍贵。曹县陈列的瓷器多是各时期的各种色彩妍丽和美妙绝伦的器皿。有瓷瓶、瓷人、瓷碗等。
  1.清青花花卉双系瓶
  直口,镯环唇,长颈,鼓腹,下垂,圈足,颈部饰二象系,通体施青白色秞,绘青花蕉叶,几何,缠枝花卉等图案。
  2.清粉彩荷叶形盘
  胎质细白,通体施白釉,绘粉过枝牡丹,白玉兰,圈足,规整,底朱书“东古堂制”。
  (六)玉器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美石”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性质,所以它们从“石”中分离出来,称为“玉”。玉石的雕刻也有其独特的性质。金属工具在发明之前,玉是用间接研磨的方法来雕刻的,即用器皿驱沙磨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因为玉的数量不是很大,并且加工困难,只有少数民族领军人物,如族长和牧师,是合格的磨损和使用这种人工产品,这使它逐渐成为仪式的礼器、图腾或祭祀。正是在这个漫长而缓慢的演变过程中,玉石从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石头转变成了地位、财富、权力和神权的象征。
  1.明龙形玉带勾
  该扣为如意形,背面圆挂钩较大,大龙颈长咀尖,龙勾为浮雕式,小龙除了头为浮雕全身饰以云雷纹小龙口。桃枝作献青桃。
  2.清玛瑙坠
  扁圆形透雕,玛瑙红色鲜艳,一面雕柿子、蝙蝠,一面雕蝙蝠、灵芝等,刀法强韧,造型准确、构图严谨。
  (七)铁器
  1.寿缸
  寿缸称为坐化缸或者和尚棺,缸葬是和尚坐化的一种独特方式,一般得道高僧盘坐在缸中圆寂(圆寂后被人安放在缸中),在遗体四周放下木炭、石灰、香料等防腐材料,连同缸体一起安葬。
  2.清铁钟
  清铁钟宽10700厘米、高16000厘米。上端有兽行的钓手,下端是相对的莲花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钓手傍有呈圆筒状的插通内部。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作为寺院报时、集众之用。钟在佛门中具有断烦恼,长智慧、增福寿、脱轮回的功效,一般的游人、香客到寺院都要撞钟三下,据说撞钟三下,分别代表福(福喜临门)、禄(高官厚禄)、寿(延年益寿)。
  (八)革命文物
  在革命战争年代,曹县是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曹县人民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三村斗争、王厂血战、缪堤圈夺大炮等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三村斗争曾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充分肯定,创造了“听党指挥、坚持抗战、军民携手、保家卫国”的三村精神。
  四、开展文旅融合、研学旅行措施
  (一)文旅融合的发展
  旅游和文化关系紧密,二者互不分离,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就本质而言,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认知和文化分享的主要形式。假设旅游只有商业氛围的营设,没有文化的加成,就失去了吸引力。比如,人们会因为厚重的人文历史与建筑魅力,选择去北京故宫博物院消费,绝不会因为买一杯咖啡,而去这里。由此可见,旅游离不开文化的体验,与此同时,文化也需要旅游的承载。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旅游业承载着观众对当地文化和生活场景的期望和向往。旅游行业吸引观众的重点是如何讲好故事,增强体验感并引起共鸣。文化与旅游融合创造品牌效益。在文化旅游一体化大趋势下,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和塑造风景名胜文化品牌是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如何将区域形象巧妙地传递到到众的心里,是每个风景名胜区都面临的问题。通过文化和旅游业融合所创造的品牌利益可以更深入地植根于观众的心中。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信心的体现。在中国每寸土地上都有光荣或悲惨的事迹,需要我们记录、继承和发扬光大。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又要兼顾经济效益,更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众所周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由于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创造力的整合,消费者逐渐突破了行业界限和一体化发展,新兴产业和跨行业逐渐兴起。各自行业的局限性扩大了各自行业的界限,丰富了产业发展的内容。国家不断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为两大产业的渗透、交叉、融合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和支撑[1]。文化旅游的融合与发展,促进了两大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了文化旅游产业格局,促进了传统文化资源产业的价值提升。古典文化和遗产的利用可以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还可以不断满足旅游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旅游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强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文化增强旅游品位,促进旅游和文化品位,将文化元素注入个性,促进旅游业发展。注入个人文化元素,促进旅游个性化,特色和质量的发展,加强旅游突出文化,利用旅游载体传播文化,促进古书陈列馆、博物馆、考古遗址、非遗研究中心等纳入在旅游路线中。促进文化创造价值和旅游经验共享价值的结合,创造更多一体化的产品。   (二)研学旅行的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科研旅游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因此,必须将研究和学术大队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以促进研究和学术大队的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并建议将研究和旅游业纳入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计划,并提供政策支持。从那时起,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开始进行游学活动。研究性学习也称为“探究性学习”。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它将从封闭式学校课堂教学转变为自然开放式教室,并利用自然和社会作为研究、学习和个人体验的场所。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活动,由教育部门和学校通过团体旅行、集中住宿以及研究学习和旅行经验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研究旅行使中小學生可以进入社会,亲近大自然并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它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教育和教学的新内容,也是通过综合实践教育人们的有效途径。
  五、结论
  中原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是民族考古界和史学界的共识。殷周文化的基础是商代文化重视贾,周代人重视农业。考古学认为,商代文化与下七恒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曹县作为商业都城,可以在商业都城博物馆中全面了解商朝的兴衰,充分体验商业文化,有利于商业文化的传播。在博物馆研究活动过程中,传统文化始终是教育的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还体验了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发展多元化的互动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文化和教育功能,使博物馆成为儿童教育和学习的“第二课堂”。同时,学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博物馆研究活动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进一步提高文化和文化宝藏的形象,发现文化宝藏,吸收文化的养分,吸取过去的经验,突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高经典文化产业价值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范才英.文旅融合推动博物馆研学教育发展——以福建土楼博物馆为例[J].文化产业,2020(17):13-14.
  [2]金晶.文旅结合背景下博物馆研学项目的设计开发[J].兰台内外,2019(34):81-83.
  [3]赵慧.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研学产品开发问题探析[J].西部学刊,2020(19):140-143.
  作者简介:王颖(1973-),女,山东曹县,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管理工作。
其他文献
中国梦是我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支持,中国体育电影能以较为生动的形式向人民群众传播我国中国梦的发展理念.文章以中国体育电影为例,首先对中国体育电影的四个主要发展历
本文以武昌工学院为例,分三个版块讨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建设与思考:(1)从钢琴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本校整体课程安排具有层次性,但是部分课程欠缺连续性。(2)与其他高校相比,本校具备丰富的教材资源、网络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建设条件。(3)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本校钢琴课程具有特色多媒体教学、探索混合式学习和改革学习评价模式的特点,并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大纲、编写特色教材、提升实验室建设等,使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技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本文概述学校的档案是学校60多年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记忆,也是新中国71年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伟大成就、民族高等教育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记忆缩影,讲述着民大人谱写中国梦西藏篇章的初心故事和使命担当。
【摘要】提升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因受原有汉语表达能力基础、母语负迁移和预科阶段汉语口语教学方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总体薄弱。为了提升其汉语口语表达能力,遵循学生主体、全员参与、课内外相结合、以赛促练、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开设汉语口语课、找寻每项汉语口语专项训练的切入点、精选经典视频丰富课堂、注重学生的点评和互动、进行过程考
【摘要】现如今在艺术院校所开设的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当中,艺术考查课已经作为一种必修课被高校所重视。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进行艺术考查和艺术写生是搜集创作素材、体验艺术生活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来建立艺术类专业考查课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使高校本科考核的艺术考查课能够更具特色和意义,是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的一项问题。本文针对艺术类专业考查课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分析,介绍了艺术考查课的考查性以及艺术考查
【摘要】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个人主义盛行。所谓的改革开放现场美术很容易就激发一个人的主体意识,就是一种个人性。很古老的一句话:“我欲成全你,所以毁灭你;我爱你,所以伤害你。”作为“85新潮”的先锋人物,谷文达和他当时的水墨创作就是这个态度,他要成全水墨,所以他要毁灭水墨,他爱水墨,所以他要伤害水墨,在而随着谷文达的脚步慢慢迈向世界,走出中国后,他在使用新的形式、材料或内容方面不断
【摘要】大学生心理情绪的抑郁、悲观、自卑、焦虑等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道路曲折,音乐疏导基于音乐治疗理论基础,结合音乐艺术对疏导对象进行不直接接触、不打针、不吃药通过“梳理-选择疏导歌曲-引导疏导过程、泄压-发生改变”的价值过程使之逐渐产生健康心理的梳理方法。  【关键词】音乐疏导;情绪调控;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
辅导员工作室,作为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其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方向的确定,即定位分析。本文以新建高职院校——贵州健康职业学院为例,基于其校本特征和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定位研究,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路径思考。
【摘要】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他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在教育领域有深远、广泛的影响,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基于此,文章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为例就泰勒原理下教育实践策略进行探讨,并结合泰勒原理对艺术课程教学的启示就课程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基于以生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目标;围绕课程目标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泰勒原理;
【摘要】劳动教育的开展是推进当前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从一定程度上决定高校文化建设的进程,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从劳动教育以及高校文化建设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当前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并从劳动教育思路、劳动教育机制、劳动教育场所以及劳动教育氛围方面入手,探讨了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途径。希望文章能为当前现代化劳动教育模式的开展奠定基础,促使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