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践行思政教育的途径探索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oyo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践行三全育人的使命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锁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发掘思政教育资源,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探索知行合一、文化育人的模式,从开展启发交互式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网络教学、参与体验式实践活动到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考核,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地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从而实现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协同育人、全程育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120-03
  【本文著录格式】王恩清.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践行思政教育的途径探索 [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1):120-121,149.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课协同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高职院校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肩负着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着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它与当代这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相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资源,它的基本精神、道德理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但目前该课程在落实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融入内容贫乏、生硬、随意,融入路径单一、狭窄等问题。笔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全方位探索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该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行合一、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修订课程标准,提炼思政教学目标
  着眼于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重新定位课程,明确教学目标。该课程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人文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发展脉络,理解精髓要义,着眼于“人文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力求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增强承继传统文化基因的使命意识,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以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重视知识传授与智力培养,轻视道德品质与综合能力培养的不足。重新修订该课程教学目标,并单独提炼出课程思政目标,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力求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思想引领的巧妙融合。笔者提炼出的课程思政目标如下:
  (1)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学生信仰教育。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坚定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信念。
  (2)开展以真诚善良为主的大学生品行教育。领悟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精髓,培育大学生的友善、诚信、自律等品德情操。
  (3)开展以自强不息精神为内容的大学生激励教育。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精神力量,激发大学生不畏艰难、奋勇拼搏、革新图强的进取意识。
  (4)开展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敬业乐群、业以济世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创新求变的职业道德。
  (5)开展以品味中国文化艺术为内容的审美教育。通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抵御庸俗文化侵袭,坚定社会主义文化方向。
  二、优化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品德修养、职业素养等。笔者依据选用的教材,参考大量资料,分析学情,将课程内容凝练成四大模块八个专题,深入挖掘课程资源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找准思政教育的融入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论
  通过学习,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充分认知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厚植家国情怀,自觉将个人理想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
  (二)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
  1.中华传统思想理念
  通过学习儒、道、墨、法等诸家的思想精华,正确把握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和当今的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解读儒家的仁爱思想、民本思想、义利观融入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民主”“和谐”“诚信”等;感受道家“天人合一”理论是人类生态保护思想的源泉,“各得其正”的自由愿景、“尊卑如一”的平等理念、“抱朴弃诈”的诚信美德同样是核心价值观生长的沃土;感悟墨家的“兼爱”“非攻”“节用”与我们现今倡导的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一致;厘清现在的“依法治国”与法家的“法治”思想的关系。
  2.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学习弘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厚植“和衷共济”的家国情怀;学习古人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律自守的处世观,传承“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风尚导向;遵守“重诺守信,崇礼尚义”的价值自律,养成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高尚情操。
  3.中华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仁者爱人”的价值规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价值包容,“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诉求,增强学生的精神归属感与获得感。感悟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人生追求,发扬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现代精神,展现“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
  1.中国古典文学
  通过指导学生品读中国古代文学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融入三观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从“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中,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格境界。
  2.中国古典艺术   通过了解中国古典音乐、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等艺术,使学生充分感受古典艺术的美学神韵,融合思政教育,实现以美育人、以情育人、以艺益德,实现由美入善、完善人格、德艺双馨、立德树人的永恒追求。
  3.中国古代科技
  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天文学、医药学、数学、工业等成就,使学生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求真务实精神和工匠精神,为推动科技创新、科教兴国作出积极贡献。
  (四)中華文化的发展优势与前景展望
  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迈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美好前景,引导学生自觉坚守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不断增强发挥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时代高度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文化。
  三、创新教学方式,开拓课程思政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通过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条路径开展全过程思政教学,以期达到思政教育作用于大脑、外显于行为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以问题和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交互式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师生问答、角色扮演等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围绕真实社会情境的问题设置、案例分析等,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等教育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将教书育人落实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视频赏析、热点问题探讨、不良行为案例分析等,在润物无声中完成思政教育任务。
  如学习儒家核心思想“仁”时,首先提出“你怎样看中国首善陈光标秀‘钱墙’高调慈善这件事”,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和特点,讨论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在学习民本思想和以德治国理念时,让学生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治国有常民为本”和“国无德不兴”等视频,让学生谈对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认识。
  (二)网络教学——以开放和互动融合为特点,开展探究式引导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互联网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采用开放式、自主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让教学灵动起来。通过职教云平台,提供案例、链接、图片等,特别是大量引入有声有像的思政教育资源,如慕课、名师讲座、《中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视频,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度、感知力、认同感。利用新媒体推送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学生自主参与阅览、点赞、评论、提问,教师随时答疑解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
  如在职教云上发起“如能穿越到古代,你最想与哪位历史人物对话”的学生讨论,有的说是文韬武略的曹操,有的说是达观自信的苏轼;有的说是技压群芳的李清照……针对学生发言,教师正面进行三观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担当,追求完美人格的人。
  (三)体验教学——以比赛和社会实践为依托,开拓多样性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思政教育应课堂及时拓展到课外,渗透到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中,通过丰富的课外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传统文化气息的浸染中获得文化和思政素养的双重提升。组织学生参加手工作品展、国学知识竞赛、经典诵读大赛、演讲比赛等,指导学生走进古建筑,参加志愿者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如举办端午节手抄报展,既让学生体会中国书法、绘画艺术之美,又能从端午节由来和习俗中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教育和防疫祛病的健康教育。开展寻找身边的匠人摄影比赛,让学生感受敬业、精益的工匠精神,培养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等。
  四、改革评价手段,适应思政教学需求
  根据课程思政的需求,改变采用闭卷考核的知识评价,或完成总结的结果评价的单一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结合学生学习全过程,包括学生出勤、课堂参与、网上学习、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其中实践活动考核,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考量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运用和文化精神领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是一项持续性、体系化的长期任务,我们要继续探索系统有效的途径实施课程思政,在引导学生学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接受先进政治思想的熏陶,在“以文化人”的春风细雨中,滋养出“立德树人”的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蒋洋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36-39.
  [2]王田田.基于“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通识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211-212.
  [3]胡迪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北极光,2019(11):156-157.
  作者简介:王恩清(1971-),女,河北唐山,硕士,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教育、高职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本文以武昌工学院为例,分三个版块讨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建设与思考:(1)从钢琴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本校整体课程安排具有层次性,但是部分课程欠缺连续性。(2)与其他高校相比,本校具备丰富的教材资源、网络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建设条件。(3)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本校钢琴课程具有特色多媒体教学、探索混合式学习和改革学习评价模式的特点,并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大纲、编写特色教材、提升实验室建设等,使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技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本文概述学校的档案是学校60多年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记忆,也是新中国71年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伟大成就、民族高等教育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记忆缩影,讲述着民大人谱写中国梦西藏篇章的初心故事和使命担当。
【摘要】提升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因受原有汉语表达能力基础、母语负迁移和预科阶段汉语口语教学方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总体薄弱。为了提升其汉语口语表达能力,遵循学生主体、全员参与、课内外相结合、以赛促练、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开设汉语口语课、找寻每项汉语口语专项训练的切入点、精选经典视频丰富课堂、注重学生的点评和互动、进行过程考
【摘要】现如今在艺术院校所开设的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当中,艺术考查课已经作为一种必修课被高校所重视。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进行艺术考查和艺术写生是搜集创作素材、体验艺术生活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来建立艺术类专业考查课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使高校本科考核的艺术考查课能够更具特色和意义,是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的一项问题。本文针对艺术类专业考查课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分析,介绍了艺术考查课的考查性以及艺术考查
【摘要】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个人主义盛行。所谓的改革开放现场美术很容易就激发一个人的主体意识,就是一种个人性。很古老的一句话:“我欲成全你,所以毁灭你;我爱你,所以伤害你。”作为“85新潮”的先锋人物,谷文达和他当时的水墨创作就是这个态度,他要成全水墨,所以他要毁灭水墨,他爱水墨,所以他要伤害水墨,在而随着谷文达的脚步慢慢迈向世界,走出中国后,他在使用新的形式、材料或内容方面不断
【摘要】大学生心理情绪的抑郁、悲观、自卑、焦虑等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道路曲折,音乐疏导基于音乐治疗理论基础,结合音乐艺术对疏导对象进行不直接接触、不打针、不吃药通过“梳理-选择疏导歌曲-引导疏导过程、泄压-发生改变”的价值过程使之逐渐产生健康心理的梳理方法。  【关键词】音乐疏导;情绪调控;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
辅导员工作室,作为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其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方向的确定,即定位分析。本文以新建高职院校——贵州健康职业学院为例,基于其校本特征和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定位研究,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路径思考。
【摘要】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他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在教育领域有深远、广泛的影响,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基于此,文章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为例就泰勒原理下教育实践策略进行探讨,并结合泰勒原理对艺术课程教学的启示就课程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基于以生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目标;围绕课程目标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泰勒原理;
【摘要】劳动教育的开展是推进当前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从一定程度上决定高校文化建设的进程,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从劳动教育以及高校文化建设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当前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并从劳动教育思路、劳动教育机制、劳动教育场所以及劳动教育氛围方面入手,探讨了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途径。希望文章能为当前现代化劳动教育模式的开展奠定基础,促使我国
【摘要】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开始由收藏展览中心向传播知识与文化教育中心转变,发挥教育功能的研学活动也对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价值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曹县博物馆2007年运营以来的研学活动为例,具体分析了科举文化传播和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文旅融合;研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