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学相关论文
东晋时期,鸠摩罗什通过译经讲经活动,使大乘般若中观学在关中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形成后人所称的关河旧学。在印度龙树中观学那里,“二谛......
中国佛教是一个独立的自生系统。经由西域传入的大乘佛学为中国社会所接受并最终形成深远影响,经历了译经、讲经和形成学派等一系列......
东汉末年,佛教传播的内容以小乘禅法为主,主要通过“禅定”以讲“三科”、“五阴”来破除“我执”,进而达到“无我”的境界,其实质......
吕澂先生揭示了如何用唯识学勾连出印度佛学的律动性.首先,他积极搜寻出唯识学与小乘佛学的线索,发现了唯识学根本论典《瑜伽师地......
在我国晋宋之际,涅-学替代盛极一时的般若学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无论是般若学还是涅-学,这些学说的盛行原因,不能单从某个思想家......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
中国美学在东晋时期实现自觉转型,是以般若学与中国美学的内在耦合为前提的。这种耦舍最根本的体现在本体论的价值构成上,完成了由直......
【正】 “格义”是佛教讲经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始于东汉之末,盛于魏晋,是中国早期佛教的一种奇特的现象。慧皎《高僧传》说:“以经......
佛教与道家的历史交涉,有三个重要的阶段:早期佛经翻译对道家思想观念的比附;魏晋时期道家玄学与佛教般若学的合流;隋唐宋元时期以......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庐山慧远的法身观。其一,慧远的法身生成论。这主要是关于菩萨的法性生身如何产生的问题而提出。慧远推测......
一直以来,儒家与佛教为颜延之思想之源头的观点已成为学者之共识,但有关道教对颜延之思想影响的研究却有所忽视。在传统的儒家思想......
两晋时期的般若学以"六家七宗"为代表,但是"六家七宗"都被认为对般若学的理解有偏颇,这也就是僧所说的"六家偏而不即".许多学者认......
东汉末年,刘表在襄阳开办了荆州官学。荆州官学教官宋忠等人儒道兼综,形成了荆州学派。魏晋时期,山阳王弼在荆州学派的基础上,通过......
僧肇佛学主观上承绪罗什般若学的思辨传统,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开对世界“真实”的追索以及人生“意义”的探求。在对中观“三......
在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而由此引发的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释、道三教论......
魏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儒家逐步丧失一统地位的同时,诸多新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使得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趋于复杂化。......
般若学是禅宗的重要思想基础,但是在如来藏佛学以及崇尚自然、固守当下的华夏精神背景下,禅宗不自觉地对般若思想产生了一些误读:......
本文考察了东晋佛教领袖道安毕生宣讲般若经义、研究阐释般若理论的宗教实践活动,然后讨论了中国式般若学理论与玄学理论的实质性区......
在魏晋玄学与般若学相互交涉和激扬的思想背景中.在与名士公卿交游清谈的学术环境下.具有名僧与名士双重特征的支遁在般若学上立即色......
玄学和佛学作为魏晋时期学术的两大思潮,两者之间必然会发生交流,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认为,在东晋西晋时期,玄学和......
般若学是天台宗的重要思想资源,但是其毕竟空的思想与华夏民族的思维特点存在很大距离,这使得处在华夏文化语境下的天台宗不自觉地......
以试图超越“迁逝”之感为视角,把僧肇《物不迁论》一文放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上来考查其价值、把握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发展史......
汉地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与此相应的伦理观念背景,小乘佛教在汉地无法形成气候。但是,笔者认为,小乘佛学,......
魏晋时期,佛学般若学与中国美学的历史交遇,是促成中国美学体系发生深刻转型的重要动因。魏晋般若范畴以印度宗教,尤其是佛教大乘般若......
魏晋时期佛教般若学言意观,在对教义的理解上,在“言语道断-假言假象-忘象息言-求理象外”的体系建立上,在论述语言及其表述方式上,受......
鸠摩罗什长安译经,对中国佛学的兴盛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印度佛学......
东晋时期,由于佛徒对般若学"空"的意义理解不一,形成了"六家七宗"等佛学流派。记录这些宗派宗义的原始文献大都失传,而后世志人小......
谢灵运是刘宋时期山水诗创作的代表人物。他与佛教之间渊源颇深,他的山水诗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佛教思想的具体体现。以一种审美的情......
吕澂先生揭示了如何用唯识学勾连出印度佛学的律动性。首先,他积极搜寻出唯识学与小乘佛学的线索,发现了唯识学根本论典《瑜伽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