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物相关论文
感物说和物哀说皆表现自我与外物的关系,浅略地比较二者的审美呈现结果已然不足以明白其真正的区别,必须溯源二者物我关系的心理根......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
这一系列的创作作品,皆因感物而起,故而笔者将之称为“感物”系列。感物,是中国画学传统的观察方法,缘于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的感物......
奥斯汀的《感觉与可感物》的文本清楚易读,不过,哲学从来就没有都说清楚了的时候,理后有理、理中有理。奥斯汀反对过度概括和整饬......
读后感在中学生作文训练中备受重视。但很多学生对读后感的写法,一直模糊不清。有不少学生长篇地描写介绍原文的内容,最后用一两句话......
哈佛的校长鲁登斯坦曾经讲过“诗歌进入我们的校园,使得哈佛不仅是学术胜地,更是人性胜地”。就是这样一个学术胜地,从20世纪70年......
六朝乐舞美学之状况、形态、特征 六朝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乐舞之生成原因。其一是流传所致。《宋书·音乐志》写道:“筑城相杵者,出......
中国画的意境、意象是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规范中孕育的。潘天寿解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两段甚为精辟:“画中之......
古人认为,感物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想象构思等一系列创作活动皆受其影响.恽南田的没骨花卉时常透露着明显的“感物”性,将恽南田的生......
一 两年多前,我在《上海摄影》杂志的“浙江摄影新力量”专题前言里就感叹过:“在提携、梳理、推广中国当代摄影新力量方面,无论是......
体物、感物与观物作为文学活动中主体把握世界、观照世界的重要方式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关涉到文学活动中最核心、最本质的物我关......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是构思的第一篇,其中的艺术想象理论在现如今的研究者多次研究,而对“心与物游”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感......
1南国风光多绮丽,感物伤怀做新诗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春末,李益离开幽州幕南赴扬州。他到扬州的原因,我们无从知道。蒋防《霍小玉......
对于一款尺寸只有10*3.5*1mm的RFID抗金属标签读取距离能够达到多少?答案是〉30cm,如此小的抗金属标签,拥有这样的读距实在让人惊喜。......
中国诗歌以“情”为本原,实际上体现了基于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在与“物”相感中追寻鲜活的“道”、以心理本体为归宿这种具......
大和民族(やまとみんぞく)起源虽久,但文字形成较晚,四世纪后以朝鲜为中介,开始系统接触汉字。从较早的《十七条宪法》《怀风藻》,......
<正> 什么是情?情,就是感情。人非木石,孰能无情。故刘勰说:人禀七情。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这可说是人们的基本感情。它是人们......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感受的民族,因而在触物兴情方面有着特殊的敏感,常常因客观事物而触发主观的思想情感,这便是所谓的“感物吟志”。的......
<正> 一《文心雕龙》有《物色》篇,把“物色”作为景色,在刘勰以前就有了,象《文选·颜延年秋胡诗》:“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
心与物的关系的研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以贯之且卓有成效的研究.从根本上讲,心物论是建立在感应论的基础之上,即心与物是双向建构......
中国诗论中“吟咏情性”与“吟咏性情”有着巨大的不同,标志着两种诗学理路。“吟咏情性”的主要内涵是“情”,是由“感物”而来的......
"感物"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文学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发生的概念,它是一切艺术的产生之源.这一理论的形成基于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
“感物”一方面注重自然景物,将景物视为作家创作的源泉与诱因;另一方面,又重视主体情感与客体景物的融会,讲究心物交应、物我同一。从......
【正】 地理环境、生态景观对文学艺术的制约和影响,是中国古代文艺家、批评家经常讨论的课题之一。“江山之助”便是古人对自然与......
今天的世界,各种艺术和文化是相互渗透、互动互补的,我们需要学习先进的艺术和文化,但我们不能放弃,而且必须着重中国音乐艺术精神......
人物形象是叙事文学以及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专利,它具体、生动、可感,要求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人物形象是作......
关于诗歌产生的本源,先秦以来多从“感物“说,但到了王国维则只讲“观物”而不讲“感物”。本文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并由此切......
唐代诗人以大量音乐内容入诗,诗中表现出多元的情感,这与唐代大起大落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物能产生多样审美体验的作用有关,加之作......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深情绵邈"著称,其语言典丽精工、意旨含蓄婉曲,情感真切动人,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论及李商隐无题诗的创作动机,......
“感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审美活动发生的初始阶段。“感物”审美体验方式有三个向度:虚而待物——“感物”......
《文心雕龙·物色》篇提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以及“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由“言志”说经“......
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借描绘大自然的怡人闪光 ,寄寓了作家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其相宜美的艺术力量尤为撼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