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论相关论文
心性之学从告、孟、荀开始即有"二性"或"二心"问题。《大乘起信论》以真如心和生灭心明确分开又统于一心的方式来解决二性之间......
理学既昌,则有理学家诗话,然黄彻处南北宋历史变局之中,受孟子升格运动与宋代《春秋》学的影响甚重,于《?溪诗话》中流露出以理学......
罗钦顺是明代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对于理气观与心性论的认识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面貌。学界大多从气本论的视角出发理解其理......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道教发生了重要变化,在重玄学向心性论过渡并进而转向内丹学的过程中,一批道教学者为唐宋道教......
宋翼弼是16世纪朝鲜朝性理学鼎盛时期的名儒之一。他对性理学、礼学造诣颇深,他的性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宋翼弼的性理学思想......
自唐宋来,由于传统儒学在形而上哲学方面的欠缺,使得精妙幽微的佛老学说名赫一时。促使思想家不得不从佛老学说中寻找出路。面对儒......
古琴音乐的审美典范经历了从写悲到求静的转变。十七世纪琴学集大成作品徐青山的《溪山琴况》明确提出了“声中求静”的命题。朱熹......
本论文主要是在儒释之辨的视角下,对胡宏性学建构进行研究。胡宏是两宋时期著名理学家,但其思想长时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新儒家......
先秦儒学中,孔子谈论心性较少,相较于孔子,孟子和荀子则有大量心性思想的言论,能够清晰的看出孔孟荀之间心性学说的发展呈现出思维......
杜道坚是活跃于宋元之际的茅山宗高道,与两朝权贵、文人多有交游,门下弟子众多,在江浙地区影响颇大,以至有茅山宗中心随之转移至苏......
明代“气学”心性论建构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分别以王廷相的“性由心主之”与吴廷翰的“心由性主之”为代表.王廷相建构了现实、动......
《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四句,被宋明理学家称为“虞廷十六字”,它对于宋明新儒学的道统论......
西崖柳成龙(1542-1607)是朝鲜朝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既是退溪李混的门人,又是西崖学派的创始人。柳成龙对朝鲜朝学术史上的最......
孟子心性之学,一直是中国心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果可谓蔚为大观。但因不同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所得结论,时有不尽一致之处......
在熊十力看来,历来哲学家多未能证见本体。在《新唯识论》以及其他一些著述中,熊十力给予本体以诸多不同称谓。其意在从多层面揭示......
北宋初年的部分学者在当时官方政策的鼓励之下,继承了中唐以来前辈进步学者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在全面考较儒释道三家特点的情况下,......
劳思光用基源问题研究法给孔孟儒学定了一个设准,便是“心性论中心”理论,所有儒家学说的展开都离不开这一设准,而孟子作为儒家学......
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后的又一重要理论范式.相较于汉唐儒学,这一新范式的显著思想标识就是偏重形上之......
一个知识分子的哲学或宗教思想往往是他安顿灵魂与生命的家园。用黄庭坚的话语来讲就是“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与洪驹父书......
一代大师栗谷是朝鲜朝中期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不仅重视内圣,还强调外王,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具体表现为......
黄干(1152-1221年)是我国南宋时代著名的朱子学家,“谭阳七贤”之一,是朱子殁后朱子门人的领袖,对朱子学的发展做出过较大的贡献。但......
明代中后期,由于受阳明心学及泰州学派的直接影响,在文人士大夫中禅宗心性理论广泛流行。他们在晚明社会掀起了重主体、崇自我,肯......
在先秦和汉唐儒学的基础上,宋明理学继承儒学对天道人道的深切关注和思考,深刻发展了天道性命相贯通的思想。与此同时,人道的核心问题......
朱陆之辨、朱陆异同是南宋后期理学的重要话题,并一直伴随南宋的灭亡。元代的儒学,相对于宋代理学、明代心学而言,在义理上并无很大创......
“回到三代”是朱熹梦寐以求的理想追求,也是儒家思想的中心价值原则。他的“三代”理论建立是它政治实践活动的基础。朱熹首先建立......
五代末宋初,佛教在发展至顶峰后逐渐式微。禅宗内部毁经诃佛,“狂禅”、“乱禅”之风甚嚣尘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永明延寿提出将“诸......
刘宗周(1578-1645)是明代儒学的的殿军,其学术宗旨在于救治晚明王学之流弊。王学在万历、天启间,几与禅学混为一谈。救治王学的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