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语相关论文
由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的普及与提高问题衍生出的语言问题,就是1934年的“大众语”运动。它是在新生活运动所促发出来的复古潮......
一般文学史认为,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是成功的,它对新文学和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该文以重回文学历史现场的态度,通......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一直强调“白话文”,但是有学者渐渐认为“白话文”与人民群众是有隔阂的,于是提出了“大众语”的口号,......
翻检 1917— 194 2年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 ,我们可以发现“人民问题”是这一历史时期诸多文艺运动无法回避的话语焦点 :从文学革......
从《潜规则》到《血酬定律》,作者吴思先生的两本读史随笔集,开启了中国人理解中国历史的另一扇窗户。首先得承认,主要由25篇随笔......
一般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众语文运动"是成功的.本文以重回文学历史现场的态度,通过史实的考证与分析,我们认为,相对于"五四"白......
大众语运动是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后的一场文学语言变革运动。运动的发起者虚设了一个文言、白话、大众语的"进化"图景。然而,正如大众......
教学语言,术语和大众语是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是相当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逻辑性。通过一种简单精干......
20世纪30年代是“大众的崛起”的时期,民族危亡形势赋予大众更大的历史责任,而要使大众明确自身的历史重任,就必须让他们具备基本的文......
通过对1930年代两次论争的梳理、比较和分析,试图说明,面对共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他们都从时代的精神症结"文艺与大众"入手,反思......
本文通过历史还原的方式解读鲁迅在1934年"大众语"论争时期的废除汉字论说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他的后期思想特征。鲁迅并非简单地重复......
世界性民主观念的普及,使大众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在驯服少数人的强权时,因为历史的机缘,大众又形成了新的强权,“人多势众的原则似......
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思潮,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占据着创作和理论的主流,至今依然具有生命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现实主义......
在中国试制有声电影之初(1930-1934年),有声电影该不该采用方言制片成为一个持久争论的问题。1930-1933年间,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批......
一、完整性思想和“为自己负责”完整性思想的说法,是郜元宝研究鲁迅的心得体会,“批评应该为自己负责”则是郜元宝自己对批评功能的......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五四运动时候,我是江南一个快要毕业的小学生。老师领着我们上街游行,每人手里拿一面小纸旗,上面写着革命口号。经过茶馆,就进去......
白先勇先生曾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的确,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汉语言母语写作在文学"现代化"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被逐渐消解的状态。......
该文对陶行知有关"大众语"、"大众文"的观点进行了梳理总结,并侧重从语言学的角度加以评析,认为他的大众语文观与其教育理论和实践......
徐嘉瑞以"平民文学"为其学术思想的核心,重视底层民众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也重视文学对平民大众之影响。基于此,徐嘉瑞的文学创......
<正>团结改造民间艺人是延安解放区文艺"大众化"运动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艺事件,是解放区文学"大众化"实验的重要方式。在延......
<正>年轻时读卢那察尔斯基论述托尔斯泰的文章,印象深的是对其复杂、矛盾精神的批评,以为陷在一种旧文人的窄路里,看不清行走的方......
鲁迅语文改革观的基本内涵是为大众的,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打破士大夫垄断,将本属于大众的语文工具重新交还大众,是其语文改革的根本目......
<正>研究语言.体验语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启发,国内学界普遍关注语言包括现代汉语问题。我在研究中国现当......
当我们把现代汉语放在与西方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就能发现,无论是五四时期提倡 的欧化的白话,还是三十年代倡导的大众语。都没能摆脱西......
道不自器与之圆方李陀汪曾祺外表谦和,但骨子里相当好胜。有人若不信,只要读一读他在一九八二年写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两文......
从五四时期的国民、平民、民众到三十年代的"大众"、"无产大众"、"被压迫阶级",作为数量的民众概念逐渐演化成作为阶级的政治意识......
20世纪30年代中期集中爆发了一次“大众语”问题的讨论,这是继“五四”白话文之后汉语书面语如何建设、发展和规范的一个重要命题。......
从大众语运动看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黄岭峻许多迹象表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的知识群......
文学评论界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热衷于对文学"叙述"功能的探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迷恋于文学的种种"话语".相信不少人会将这样的......
近代文学语言变革的核心内容是文言、白话之争,这场斗争实际上从作为书面语的白话在唐代正式兴起之后就已经开始,直到1930年代的大......
文学史上对于“大众语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一种认为它是失败的,因其讨论时期理论的混乱、思想的激进和创作的粗浅和匮乏;另外一......
一般文学史认为,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是成功的,它对新文学和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本文以重回文学历史现场的态度,通过......
<正>一五四到20世纪40年代末,围绕文学语言和一般应用文体的论争,先后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白话文运动时期,主题是"以白话代文......
陈望道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他所创办并主编的《太白》半月刊,虽然只有一年短暂的生命,但它......
<正> 1 写这样一篇东西有相当的困难,因为我不想把它写成一篇学术味十足的论文,汪曾祺不会喜欢这样的文字,在他温和的微笑后面,我......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勃兴的汉字拉丁化运动,外受苏联等东方国家文字拉丁化浪潮之促动,内则与国内风行一时的左翼思潮结合。大众语论战......
一般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众语文运动"是成功的.本文以重回文学历史现场的态度,通过史实的考证与分析,我们认为,相对于"五四"白......
一、汉语现代化问题:回到开端张曦:上世纪八十年代,受西方哲学“语言转向”影响,学界开始普遍关注语言,并涉及汉语现代化问题。你......
【正】 一、产生和演变汉语自古就有共同语存在。约在公元前1027年,建立周朝,其国都丰镐(今陕西省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就成了全国......
汉语“欧化”既是中国与世界之冲突、融合在语言上的反映,也是中国语言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这个进程始终面临着世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