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史上对于“大众语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一种认为它是失败的,因其讨论时期理论的混乱、思想的激进和创作的粗浅和匮乏;另外一种观点从打击文言复古、推进语言通俗化的层面承认这个运动的积极意义,肯定大众语运动在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建设方面的贡献。1934年的这场语言革新运动同清末切音字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概念更宽泛的国语运动一样在中国语言由文言走向白话、由垄断走向通俗上起到重要作用,因其发生时间较短、论战内容混杂、重理论而轻实践等弊端,学术界对其研究的深度和成果与白话文运动不可相提并论。本文立足于运动发生期一个连接新文艺作家和普通民众的期刊《社会月报》,通过其刊登的“大众语特辑”中文人的讨论和其他各类文章语言内容的呈现以及该刊风格转变来窥探大众语运动的始末和各派观点梳理,探寻从近代向现代过渡过程中知识分子在语言运动中反应出的主体意识的衰落,由精英走向大众的过程。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月报》杂志概观。《社会月报》并不是新文艺的主战场历来很少受到学界关注,笔者梳理了该刊物上发表的各类文章和栏目设计,介绍主编陈灵犀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日报》、《社会周报》在当时上海文坛报业以及民众中影响,通过展现和分析这份杂志的主要面貌探讨它对于大众语运动的参与和影响。第二部分:论战中的“大众语”。大众语运动讨论时期的论争就较为驳杂,现在的研究也大多数浮于浅表,对其发生期的言论和观点多一带而过。本章节从“大众语”概念释义入手,依托《社会月报》、《申报》、《太白》、《大众语文论战》等重要史料,详细论述其运动目的和意义,并结合时代背景,还原历史场域分析其发生的历史渊源和其他语言运动与其关系。第三部分:《社会月报》的大众语研究。作为一个通俗化,以普通民众为广大读者的刊物积极参与新文艺讨论,它之刊发大众语文章的立场和态度值得关注。本节梳理大众语讨论时期的各派观点,从文字形式、创作主体、语言性质、实践方法四个方面条理清晰的展现出大众语讨论的风貌,打破其表面的乱象深入发掘《社会月报》在大众语讨论中的积极意义,在创作主体和语言性质这方面深入探讨作为历次语言变革主导的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和意识形态的变革中由精英阶层走向大众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