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报应相关论文
在中国传统社会,悲剧缺乏的现象与诗性正义密切相关。在诗性正义的思维模式中,悲剧内容不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悲剧情感无......
作为周代天命观核心理念的善恶报应论,其理论要点为德福一致。然而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施报往往不一,因而在西周末期,报应论开......
1608年初在北京刊印的《畸人十篇》是利玛窦晚年的一部道德伦理著作。该书共十篇,除末篇外均采用对话体,记录了利氏与七位明代士大......
表现了浓重的天命鬼魂及轮回报应观念.这种观念是糅合了中国古代天命鬼魂观念及儒、佛、道等家轮回报应思想并加以世俗化而形成的.......
分析了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创作的特点,指出善恶报应叙事是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认为基于明末清初社会道德滑坡的现实......
“承负”思想是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道教史和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照着时代的发展而不......
明清话本小说中广泛的善恶报应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深刻挖掘善恶报应所体现的和谐精神,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苍天终会开眼,善恶总有报应,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必将受到苍天的道德评判,这是土家族民间信仰中的坚定信念和道德诉求,也是其社会正义观......
“德-得”关联的精神取向在文明早期即巳出现,其关联体现在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两方面,既有“外在之得”的关联,也有“内在之得”的关......
《金瓶梅》的创作远承中国古代悠久的易学之道。小说“体天道以立言”,因果轮回、善恶报应思想贯穿全书,借以传达“劝善惩恶”的主题......
《夷坚志》是宋朝志怪笔记小说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作者洪迈(1123—1202年),字景庐,别号野处,南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曾在泉州、吉州、赣州、婺州......
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盛行,拟话本小说亦受浸染。从实学角度审视话本小说中的诸多善恶报应故事,亦可发现其中的实学精神。一方面是善......
善恶报应,是植根于中国的本土思想,最早见于先秦儒家的典籍当中,如《尚书》有言:“为善,天降之百祥;为恶,天降之百殃”、“天道福......
佛教众生平等的伦理思想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同时更深刻地阐释了所有存在的本性上的统一性,揭示了人和自然......
宋元时期,善恶报应观念作为普遍的信仰习俗,深刻地影响着戏曲作家的艺术思维和艺术情感,进而决定着宋元戏曲的艺术形态。其中,因果......
<正>《说文解字》称:"疫,民皆疾也。"《字林》称:"疫,病流行也。"而《集韵》则释"瘟"为"疫"。可见,瘟、疫在古代意即在大众间流行......
《聊斋志异》的伦理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其中许多故事借用了佛教的轮回报应和末日审判情节,对人世和冥界的善恶进行了公正无私的审判......
善恶报应是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行为和结果的道德上的因果联系的诉求。《管子》既以传统思想中神秘的"天"......
《聊斋志异》广泛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念及改造的佛教因果报应观念,以此为武器严惩贪官污吏、歹恶之徒,以此为手段来促人......
西方悲剧人物往往是出众的英雄,有着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意志,能够积极地行动,主动地控制局面,有力地将冲突推向高潮,并在自己蒙受......
《金瓶梅》表现了浓重的天命鬼魂及轮回报应观念。这种观念是糅合了中国古代天命鬼魂观念及儒、佛、道等家轮回报应思想并加以世俗......
《聊斋志异》又名《鬼狐传》,以“鬼”为题材的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创造了大量令人难忘的鬼魂艺术形象,把我国文言小说史上的志怪小......
功过格是盛行于晚明清初的通俗劝善书,功过格的流布,引发了一场关于劝善理念的争论。推行功过格的士人宣扬善恶报应、行善求福,其......
守法义务是公民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但是当其他人都不守法时,一个人仍然履行守法义务对他却是不公平的。要坚定守法者始终守法的信......
《聊斋志异》的伦理意义是十分鲜明的,其中许多故事借用了佛教的轮回报应和末日审判情节,对人世和冥界的善恶进行了公正无私的审判......
<正> (三)明道救世,经世致用的“博学”論顧炎武思想的第二个大节目是“博学于文”。这是他学术思想的总綱。什么叫“博学于文?”......
三言二拍中有很多涉吏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吏治的思考,对官吏的道德诉求,具体表现在:欲为官者不动利心存道心,现任官员要清廉,......
通过生活中发生的诅咒现象,我们发现内藏在纠纷中而独立于利益之外的报应系统,称之为民间报应正义。民间报应正义既是一种社会观念......
宋元时期,在三教融合并且不断世俗化的背景下,善恶报应信仰成为了时人最为普遍的一种信仰习俗,它的发展和盛行,不仅具有整顿人间伦......
先秦、秦汉的导人向善论述,一般以善福恶祸、善恶报应为诱因。然而天意难测、福祸无常,"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想模式在现世人生......
道教建立了"道"化生天地万物的宇宙论,强调天地自然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形皆含道性",从而建构了作为道教生态......
本文重点探讨了《易传》善恶思想的内涵、形成原因及哲学意义。指出:《易传》的善恶报应思想,超越了卜筮,强调由主体的道德行为来......
论道教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影响张玉芹一提起道教,就容易使人想起隐居深山、避世洞天、烧丹炼汞、修持内养的道家方士之流,似乎他们与笙......
一善恶报应的观念的产生显然是基于善恶观基础之上的。孟子认为,人天生有“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明清话本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报应思想,一些报应故事凝聚对吏治问题的思考。小说家以报应的形式表达他们尚贤德、尚忠良、崇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