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相关论文
我一向关注吴宓,但对于吴宓的认识,尚有概念化之倾向,这与之前读过鲁迅、温源宁以及时下多人谈论吴宓的文章有关。《吴宓书信集》由吴......
建国初期,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在思想改造运动中为西南师范学院教授吴宓"打补丁"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
学好英语没有诀窍,唯有多读、多听、多写、多讲、多记。这样,我们才能在使用英语时做到眼疾、手快、耳明、嘴巧。当然,这些也是英语特......
昔时评骘士人,常言“道德文章”。所谓文章,亦可泛指学术,或其他艺文类,在这里,道德是第一位的;还有一层意思是说,道德与文章是一......
一个人的静,是不是有重量的?假如有的话,我认为衡量它最好的方式,是用一颗心做秤砣,用大地做星盘,才能称得起。 我认识一个人,就有这样......
一眨眼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时,张兆汪君在《湖南日报》文艺部主持笔政,因同乡关系,盛情约我为他负责的版面写稿。我十七岁就离开了故乡......
李思纯为民国时期的一名非主流史家,治史领域甚广,对蒙元史、中外关系史、民俗史、地方史、兵制史等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著有《元史学......
20 0 0年 10月 10日至 12日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和《文学评论》编辑部 ,在南京组织召开了“90年代文学思潮暨现当代文......
听说《读书》杂志一九九三年十一期有文章批评了我们编的《五四期刊介绍》(三联书店一九五九年版,共三卷)。把文章找来看一下,是这么......
对于《学衡》,对于吴宓先生,我所知不多,且未见过吴宓先生,没有专门研究,也不可能再来补课。不过,最近读了刘克敌同志的新著《花落......
本文从柳诒徵所参与创办的《学衡》与《国风》两刊入手,重点考察了在中西文化急剧动荡下,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处于“边缘”......
学者吴宓(1894-1978)曾多年主编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衡》杂志,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积极倡导者。在为人和为学方面,吴宓都......
上个世纪20年代,胡先骕在《学衡》发表多篇关于清代诗词集的评论。他独具慧眼,对赵熙、阮大铖、刘光第等人的研究,皆有开山奠基之功,后......
在以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为制导性力量的文化现代转型期,<学衡>以一种异质性思维与之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性撑拒力量,激进与保守以对峙又......
如果说《新青年》烹调了一道"民主""科学"大餐,那么《学衡》奉献的则是一桌"示正道,明大伦"的人文盛宴。遵循自由和理性的旨归,并......
本文以20世纪20年代的刘永济为中心,以“学衡”这一宽泛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为参照,以《湘君》与《学衡》的离合为焦点,旨在揭示刘永济......
《学衡》杂志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故,融化新知"为宗旨,对20世纪初期的学术弊端提出了严厉批评,并在此基础上呼唤对真正的......
吴宓在中国文坛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不管是在其事业的巅峰期,还是在他落魄时,他的人生都显得异常的孤独和寂寞,而他却用这......
本文以20世纪三大思潮保守主义的视角对20年代学衡派的评价做了重新的梳理,认为1922年学衡派的产生实质上代表了一种“学衡”现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