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初期,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在思想改造运动中为西南师范学院教授吴宓"打补丁"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民国10年,吴宓从美国留学回国,先后在东南、东北、清华、川大、武大等国立大学,作了30年教授,其中在清华(包括联大)任教授近20年。这位学贯中西而通古今的国际知名学者,解放前夕放弃了回清华、赴岭南、去台湾、留武大等名牌大学的种种机遇,出于对大西南的钟爱,独身入蜀,当上重庆私立北碚相辉学院(后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的教授。缘此,他与邓小平有了一面之交,为其晚年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惊喜与悲欣。
吴宓:我见到了邓小平,邓-小-平
1951年夏,四川省进行首批土改。暑假后,吴宓的忘年交朋友、西南师院外语系的年轻教授张紫葛土改回来,向吴宓讲述了英语专业有个女学生,被农民脱光裤子遭打的悲惨故事。
这个女学生叫郭××,曾参加地下团组织,1950年考入西师外语系,其父亲是地主成份,从乡里逃来重庆,在西师找到女儿,说是两天未吃饭了,走投无路,来和女儿见最后一面。女儿把父亲领到寝室里,说是要给爸爸买面条吃,便出去了,谁知他面条未买,却引来两名公安,把父亲抓回家乡。土改工作队长表扬了郭××,并让她也参加斗争会,接受教育。斗争会上,贫雇农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控诉地主的罪行,有的还上前拳打脚踢。有人看见坐在主席台上工作队尾端的郭××,便大喊:"把姓郭的地主女儿拖下来斗争!"人群中一阵呼应,有几个飞步跳上台,把郭××拖下来,将其按倒在地,让其跪着。立即又有人把她按翻在地,拳打脚踢。混乱中又有人喊:"扯下她的裤子,打她的光屁股。"一群人拥上去脱掉她的裤子,对着她的屁股乱打一顿。
工作队长在台上呼叫不应,急命工作队中全体女大学生队员扑上去才抢救下来,却已被打得皮开肉绽。他们将她送回重庆,交西师治疗......
吴宓听说此事后,气得将手掌往桌上一击:"这孩子才19岁呀,真是岂有此理!"当夜愤不成眠。第二天上午的学习会上,他没说半句话。午饭后,他径自找到西南局统战部长程子健,说:"我是吴宓,要求见邓小平书记。"
程部长是认识吴宓的。半年前的镇反运动时,由于统战部下达了吴宓是高级统战对象的通知,使他顺利通过了登记这一关,一时成为西师的头面人物。程子健亲切地叫了一声:"吴宓教授,小平同志是第一书记,工作非常忙,你有什么事,对我说可以吗?"
吴宓当然知道邓小平工作忙,但他坚持说:"此事不属统战部管,请你代我向邓小平书记面求!"
程子健打过电话去,然后对吴宓说:"小平同志答应处理要紧公务后见你,请稍候。"
快六点时,程子健陪吴宓去见邓小平。吴宓见邓后,便将郭××大义灭亲,却在斗争地主的大会上被农民拉下裤子打了屁股一事说了一遍,要求严肃处理。
邓小平仔细听了吴宓的陈述,说道:"你反映的意见很正确,我要马上处理这件事。"并记下了该女生的姓名和那个斗争会的县、乡名,又说:"欢迎你给我们反映情况,以后有什么事,随时告诉我们,也可以打电话给程部长,我们派人和你联系。"
吴宓记下邓小平的话,当晚酣然大睡。
第二天,吴宓在系里找到张紫葛说:"我昨天见到了邓小平,邓-小-平!"
思想改造:吴宓的总结有"窟窿",被暂时"摆起"
"三反"运动开始了。一些高等学校的教授,只要在解放前任过行政职务的,都被揪出来,当作大大小小的"老虎"。运动扩大化,连一般的任课教师也被揪了出来。西师的工作组领导甚至在大会上辱骂教授为"臭肉",引起了吴宓的极大愤慨。
吴宓找到工作组长辩理,说:"你昨天在大会上喝骂教授是臭肉,太过分了吧!教授是教育的精英,怎么是臭肉呢?"
那位工作组长蛮不讲理,说:"骂了又怎样?"
吴宓针锋相对地说:"你这是歪曲党的政策!"
工作组长暴跳如雷:"对你们这些资产阶级臭货,有什么政策可讲。"
吴宓忽然记起那天邓小平说的话,便说:"我们到邓小平那里去,和你两个,说不清楚!"
经吴宓一提醒,工作组长的态度立即平和起来,忙说:"以后再说吧。"原来这位工作组长在运动扩大化时,曾打算把吴宓列入"老虎"行列,后来了解到吴宓是高级统战对象,认识邓小平,做过邓小平的客人,还在那里吃过饭,坐西南局的小车回的西师等情况,才没有认定。
运动继续扩大化,批斗步步升级,吴宓以西师工作组侮辱教授人格,谩骂教授为"臭肉"为例,写信给程部长,要求向邓小平汇报,管管这些违背党的政策的干部。
事情为邓小平获悉,并发现其他地方也有类似吊打俱全的情况,于是下令追查打手及斗争会主持人的责任,不准再搞逼供信,对凡是拷打逼出来的、虚套胡诌的交代概不作数。结果,原来打出来的"老虎",十个有九个是冤的。
吴宓抚掌赞叹:"贤哉邓公!圣哉邓公!"
"三反"过后,紧接着就是1952年的思想改造运动。以坦率、耿直著称的吴宓,写了三次书面交代,均未获通过。
第一次交代,分两段。第一段写他爱中华、爱祖国,列举了他没有在美、英、法定居的事实;第二段说明他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没跟蒋介石跑到台湾,而留在了大陆。言简意赅,吴宓极慢地念着,也不到半小时。学生们指责他态度不端正,吴宓以"写长文容易,写短文难",委婉地接受了小组意见,重写。
第二次交代,吴宓在会上足足念了一个半小时,但招来的指责比第一次更猛。一是说他是资产阶级加封建贵族的"杂拌";二是说吴宓即"学衡","学衡"即吴宓,是反对五四运动,反对鲁迅的反动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死敌;三是封建买办、法西斯的吹鼓手、卫道士、鹰犬。吴宓把学生的发言用文言纪录,也被指责为复古。于是,吴宓只有再写第二稿。
第三次交代,吴宓以"补充检查"为题,针对第二次交代会上提的主要意见作扼要说明,例如,当年《学衡》和鲁迅论战,鲁迅指责的只是第一期上面邵祖平的一些旧诗词。吴宓说,邵祖平的那些东西,我也看不起,当时就对朋友们说过,鲁迅指责得对。何况《学衡》第一期是胡先啸组稿,第二期起才由我主编呢!我不曾和鲁迅论战,怎么说我思想反动,反对鲁迅?第三次交代比第二次篇幅多了,足足念了两个小时。大家又说他是狡辩,变相宣扬"学衡"派的观点,交代又未获通过。工作组宣布吴宓的总结暂时"摆起"。
所谓"摆起",就是说吴宓的问题严重,主观意识上有着难以弥补的缺陷,距思想改造的差距甚远。
邓小平:能不能给吴宓打个补丁
1952年6月中旬,就在吴宓的总结未获通过、"摆起"后不几天的日子里,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召集宣传、统战等部门负责干部及各大学工作队负责人,听取高校思想改造运动情况的汇报。主持西师思想改造运动的西南局宣传部秘书长张非垢汇报情况后,邓小平忽然发问:"西南师范学院有个老教授吴宓怎么样?"
张非垢想了想,"吴宓?外文系的老教授。他比较顽固,群众提了许多意见,效果很差,最后,总结没有通过。"
邓小平问:"没有通过?他有些什么大问题?"
张非垢翻拣材料,且看且说:"此人出身地主,官僚家庭,16岁入清华,美国留学生,是哈佛派......"
邓小平:"你拣主要的说,他有些什么问题?"
张非垢:"主要问题:第一,反对五四运动,从那时起就坚决反共;第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反动的学术思想流派"学衡"派领袖;第三,恶毒攻击无产阶级伟大的文化旗手鲁迅;第四,反对新文化,反对白话,主张复古......"
邓小平语气平和:"一共有多少条?"
张非垢似有所感:"据群众所提,就是这些。"
邓小平:"群众提了这么四大问题,你们作领导的怎么论断呢?"
张非垢说不上来。
邓小平转问宣传部长张子意:"你看呢?"
张子意:"学校太多,我还没来得及分析。"
邓小平:"我也没有分析,且按常识来看看这四大问题吧。"又问张非垢:"你看看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时吴宓在哪里?"
张非垢翻后答:"他在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求学。"
邓小平:"好像有关五四运动的历史资料上没有提过当时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留美学生出来反对过五四运动,这一条罪状不能成立。《学衡》,你们不知道,我是亲自看过《学衡》的,断断续续,大概看到十多期,它是月刊,中华书局出版的,吴宓是主编,不是主将。我那时的印象,它是综合性刊物,偏重文学,诗、词、小说都有,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它介绍西方文学,好像并不像胡适、林语堂他们那样崇洋媚外;它使用梁启超的文言文,好像也并不倡导复古。至于反对鲁迅,《学衡》出了几十期,我并未读遍,不敢断言。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学衡》出版于20年代,而鲁迅在我们党的长期影响之下,到左翼文联时期才成为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文化伟大旗手,那么,20年代的《学衡》,即使严重反对了鲁迅,也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他那时就反对了无产阶级,反对了我们党。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讲究时间、空间,脱离或混淆时间、空间,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性。评价吴宓对五四运动的态度,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五四运动时,吴宓远在美国,却要论证吴宓那时就同我们党对着干,岂不是脱离了时间、空间?我看哪,可以说吴宓思想落后,却不能把他论为顽固分子。你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事实,即吴宓进步的具体表现,他坚决留在大陆。要知道,以他的名誉、社会关系,他完全有资格及早飞到台湾去的。还有,他是很信任我们党,靠近我们党的。"
邓小平转问程子健:"不是你陪他来见我,反映过重要问题的吗?"
程子健点头:"是的,是的。"
邓小平:"我看你们给吴宓下的结论不大正确。"他转向张子意,"你觉得怎么样?"
张子意、程子健、任白戈(西南文教部党组负责人)首先称是,全场应和。
邓小平又说:"这次高等学校搞民主改革,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因此,要充分考虑到高等学校的特点,知识分子的特点,要和风细雨,多推动、鼓励,要多树立自觉追求进步的人士,少抓落后典型,像吴宓这样的学者,是文科领域的李四光,早在20年代,他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就他的实际表现,并不落后,本来该树他为靠拢党、追求进步的典型,你们却搞反了,把他当顽固分子。把他树起来,可鼓舞一大片,而踏下去,则会挫伤许多人的积极性。还有国际影响问题,要让资本主义国家看到,文史哲老牌学者、专家们,也一样拥护我们,自觉改造思想,并得到我们的信任和重视。北京是怎么做的?像冯友兰这样的人,他的声望、资历、国际知名度,并不比吴宓高,--早就见报了!"
张子意、程子健、张非垢等都争着发言检讨。
邓小平说:"不必忙着检讨,还是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打个‘补丁‘吧!"
之后,有关方面给吴宓的"补丁",可以说是打了又打。先是在西师党委书记方敬的多方奔走之下,吴宓洋洋八千言的《改造思想,站稳立场,勉为人民教师》的文章,于1952年7月8日《新华日报》第三版全文照登出来,吴宓成了思想改造运动的先进典型,社会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了。其次是统战部长、工作组长登门致歉,并帮助解决课务、住房一系列实际问题。不久,吴宓又被推选为省政协委员。
吴宓得知这一切都是因邓小平的重要指示而安排的,激动地对人说:"1940年,蒋介石的文官长陈布雷来于右任私邸拜访我,执弟子礼,我避而不见;1947年,蒋介石大宴社会贤达,先托于右任致意,复三次专车相迎,我没有去,何以如此?就因我痛恨他们庸碌鄙吝,朝政腐败。如今共产党真了不起,毛公高瞻远瞩,中华民族振兴有望,从此,我皈依毛公之心虔诚寅敬矣。"
当然,吴宓对邓小平的仰慕和感激之情,更是与日俱增。
吴宓:做邓小平的"黑爪牙"光荣
思想改造之后,紧接着就是反右倾、反右派、内部肃反、拔白旗等运动。年近古稀的吴宓,专心以教学为业,由于有了和邓小平的结交以及高级统战对象的名气,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也被破格起用。一次,吴宓结合课文讲"......犹......况......"结构和"......者......也"句式的用法,脱口举了两个例句:"吴宓者,西师之教授也。""三两犹不够,况二两乎?"把同学们引笑了,效果很好,全都懂得。他马上警觉不妥,但已经收不回来了。这事让系党总支知道后,吴宓虽然承认了错误,并在课堂上做了检讨,但终于被通知停课。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吴宓在课堂上说的"三两犹不够,况二两乎"的言论,被指控为疯狂反对社会主义。由于他与邓小平的关系,被上纲为与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相呼应。历史的老账又重被翻出来了,什么"反动学术权威"、"买办文人"、"蒋介石的文化打手"、"美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等。每次吴宓被揪出来置于斗争台上,立正,屈膝,躬腰,低头,双臂前探,状如喷气式飞机;然后是喝令交代,揭发,批判,追问;接下来是拉、扯、踢、打,口号震天动地,吼声如雷。轮番的批斗,吴宓被折磨得九死一生,其残酷程度,从1972年7月12日吴宓写给姚文菁的信中可见一斑:
"1969年5月9日(宓等11人,第一次贬来梁乎),在斗争宓之大会上派两名学生拉宓(罪犯)入场(跑极快),中途在平铺砖地之‘食堂‘中,猛被向前推倒(宓向左前方跌倒在地上),结果左腿扭折(又被组长虐待:不许吃饭,每日强迫‘练习走路‘)--现今必须右手拄杖,否则不能站立,更不能起步......宓右目在1971年6月忽全盲,现惟靠左目代两眼之用。"
吴宓学识渊博、精湛,尤其对《易》,虽常说"我非常浅学",实际上却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论断。他曾预测自己的一生可分为三个28年,能享年84岁,即从出生至1921年留美归国为第一个28年;从1921年至1949年为第二个28年;在大西南,他将度过第三个28年。尽管他的腕关节扭伤了,膑骨折断了,眼睛盲了,被关进牛棚,每天照例四次挨打,可他顽强地忍受着,执拗地相信:我的第三个28年寿命短不了,造反派指骂和批判我的罪名,是邓小平早已给我澄清了的,邓小平最了解我,我一定坚持下去,熬到亲见邓小平复出......
原来,吴宓于25年前见到邓小平时,以星相学观其举止风范,听其言语,领其思维,确信邓公属聪睿正直之士,周公、管仲之才,断定30年后,邓小平当建移星转斗之功。他把这个断言曾经向张紫葛教授透露过,张闻言大惊,说:"兄长,此话切忌乱传,涉嫌大逆,恐为邓公招来不测之祸。"吴宓接着说:"寄邓公移星转斗之功,是我的论断,在外不传,但我心实领悟之。"由此,即使是在最恶劣的处境中,他也常想起他的论断来,常说毛泽东主席年近耄耋,正需德高望重之元勋辅助之,以保国家正常运行,而邓公正年富力强,深信足可担此重任。
1975年,邓小平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出现了新气象。吴宓此时"虽已作完了所有的‘认罪‘、‘检查‘、‘批判‘,缴上了所有的文件材料,原说‘即将作出对宓的处理‘,但至今尚无下文。"原因是为了异姓兄弟张紫葛(右派)的粮食户口问题,吴宓多次以"成都多子巷273号赵书记收"的写信办法,隐蔽地向四川省委书记赵苍壁申诉,赵苍壁看到信后立即批示:"请重庆市公安局会同市委统战部迅速予以解决。"签字后,犹觉未尽其意,又批上一句:"我认为总该给碗饭吃!"再签上他的名字。不料批示下达不多日,"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狂潮,接着是天安门事件,大批邓小平。当时在四川的赵紫阳、赵苍壁被认为是邓小平的"黑干将",而吴宓为张紫葛翻案,写信给赵苍壁申诉,和邓小平的关系也未结论,因此和张紫葛都以"邓小平的黑爪牙"的罪名被批斗,被指责是"邓小平在上面叫,你们在下面跳!"
吴宓的断言:邓小平移星转斗为时不远
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
不久,重庆市委要在九龙坡区委召开一个紧急会议,工人们错把市委书记钱敏认作邓小平,聚集在区委门前,齐声啦叫:"我们要见邓小平同志!""四川工人想念邓小平同志!"区委负责人多次解释,邓小平并未来此,有些工人绘影绘声地说亲眼见邓小平坐那辆轿车来到这儿,下车进了区委大门。区委书记恍然大悟,请钱敏出来,笑容可掬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想念邓小平同志,我非常理解,我自己就很想念他,如果邓小平什么时候来重庆了,我一定请求他和大家见面。"工人们一看钱敏的背影、侧面酷似邓小平,知道误看了,才怏怏而去。
这件事在重庆被传得很广。原西师毕业的邓学东教授说,吴宓听到这个新闻后,窃窃地对左右朋友说,由此可见,人们何等盼望邓小平出山,邓小平出山有日,请大家务必坚持这个信念,我们的苦难快要结束了。
1976年11月,在吴宓眼日盲、耳日聋、脚日行艰难、生活难以自理的情况下,吴宓的胞妹吴须曼把年已82岁、独处大西南的兄长接回老家陕西泾阳居住。临走前夕,吴宓向前来送行的西师朋友告别,他拥抱着张紫葛、刘尊一等断断续续地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我断定中央必改弦易辙,移星转斗为时不远矣。我来日不多,熬过了困难,恐怕来不及迎接太平盛世的日子,在我的预言实现的时候,请千万别忘记奠告吴宓兄长的在天之灵......"
1978年1月17日,吴宓带着他没有亲见预言实现的遗憾别世了。据吴须曼说,吴宓在弥留之际,于昏迷中一直念叨着:"我是吴宓,我有话向您汇报......"得知底细的人都明白,这是吴宓27年前见到邓小平时的开头语。这一面之缘,维系着吴宓整个后半生。
1979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神州大地开始进入拨乱反正的新时代,吴宓的预言终于实现了。
(责编周志清)
(题图为邓小平在1978年中国科学大会上与科学家亲切握手)
民国10年,吴宓从美国留学回国,先后在东南、东北、清华、川大、武大等国立大学,作了30年教授,其中在清华(包括联大)任教授近20年。这位学贯中西而通古今的国际知名学者,解放前夕放弃了回清华、赴岭南、去台湾、留武大等名牌大学的种种机遇,出于对大西南的钟爱,独身入蜀,当上重庆私立北碚相辉学院(后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的教授。缘此,他与邓小平有了一面之交,为其晚年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惊喜与悲欣。
吴宓:我见到了邓小平,邓-小-平
1951年夏,四川省进行首批土改。暑假后,吴宓的忘年交朋友、西南师院外语系的年轻教授张紫葛土改回来,向吴宓讲述了英语专业有个女学生,被农民脱光裤子遭打的悲惨故事。
这个女学生叫郭××,曾参加地下团组织,1950年考入西师外语系,其父亲是地主成份,从乡里逃来重庆,在西师找到女儿,说是两天未吃饭了,走投无路,来和女儿见最后一面。女儿把父亲领到寝室里,说是要给爸爸买面条吃,便出去了,谁知他面条未买,却引来两名公安,把父亲抓回家乡。土改工作队长表扬了郭××,并让她也参加斗争会,接受教育。斗争会上,贫雇农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控诉地主的罪行,有的还上前拳打脚踢。有人看见坐在主席台上工作队尾端的郭××,便大喊:"把姓郭的地主女儿拖下来斗争!"人群中一阵呼应,有几个飞步跳上台,把郭××拖下来,将其按倒在地,让其跪着。立即又有人把她按翻在地,拳打脚踢。混乱中又有人喊:"扯下她的裤子,打她的光屁股。"一群人拥上去脱掉她的裤子,对着她的屁股乱打一顿。
工作队长在台上呼叫不应,急命工作队中全体女大学生队员扑上去才抢救下来,却已被打得皮开肉绽。他们将她送回重庆,交西师治疗......
吴宓听说此事后,气得将手掌往桌上一击:"这孩子才19岁呀,真是岂有此理!"当夜愤不成眠。第二天上午的学习会上,他没说半句话。午饭后,他径自找到西南局统战部长程子健,说:"我是吴宓,要求见邓小平书记。"
程部长是认识吴宓的。半年前的镇反运动时,由于统战部下达了吴宓是高级统战对象的通知,使他顺利通过了登记这一关,一时成为西师的头面人物。程子健亲切地叫了一声:"吴宓教授,小平同志是第一书记,工作非常忙,你有什么事,对我说可以吗?"
吴宓当然知道邓小平工作忙,但他坚持说:"此事不属统战部管,请你代我向邓小平书记面求!"
程子健打过电话去,然后对吴宓说:"小平同志答应处理要紧公务后见你,请稍候。"
快六点时,程子健陪吴宓去见邓小平。吴宓见邓后,便将郭××大义灭亲,却在斗争地主的大会上被农民拉下裤子打了屁股一事说了一遍,要求严肃处理。
邓小平仔细听了吴宓的陈述,说道:"你反映的意见很正确,我要马上处理这件事。"并记下了该女生的姓名和那个斗争会的县、乡名,又说:"欢迎你给我们反映情况,以后有什么事,随时告诉我们,也可以打电话给程部长,我们派人和你联系。"
吴宓记下邓小平的话,当晚酣然大睡。
第二天,吴宓在系里找到张紫葛说:"我昨天见到了邓小平,邓-小-平!"
思想改造:吴宓的总结有"窟窿",被暂时"摆起"
"三反"运动开始了。一些高等学校的教授,只要在解放前任过行政职务的,都被揪出来,当作大大小小的"老虎"。运动扩大化,连一般的任课教师也被揪了出来。西师的工作组领导甚至在大会上辱骂教授为"臭肉",引起了吴宓的极大愤慨。
吴宓找到工作组长辩理,说:"你昨天在大会上喝骂教授是臭肉,太过分了吧!教授是教育的精英,怎么是臭肉呢?"
那位工作组长蛮不讲理,说:"骂了又怎样?"
吴宓针锋相对地说:"你这是歪曲党的政策!"
工作组长暴跳如雷:"对你们这些资产阶级臭货,有什么政策可讲。"
吴宓忽然记起那天邓小平说的话,便说:"我们到邓小平那里去,和你两个,说不清楚!"
经吴宓一提醒,工作组长的态度立即平和起来,忙说:"以后再说吧。"原来这位工作组长在运动扩大化时,曾打算把吴宓列入"老虎"行列,后来了解到吴宓是高级统战对象,认识邓小平,做过邓小平的客人,还在那里吃过饭,坐西南局的小车回的西师等情况,才没有认定。
运动继续扩大化,批斗步步升级,吴宓以西师工作组侮辱教授人格,谩骂教授为"臭肉"为例,写信给程部长,要求向邓小平汇报,管管这些违背党的政策的干部。
事情为邓小平获悉,并发现其他地方也有类似吊打俱全的情况,于是下令追查打手及斗争会主持人的责任,不准再搞逼供信,对凡是拷打逼出来的、虚套胡诌的交代概不作数。结果,原来打出来的"老虎",十个有九个是冤的。
吴宓抚掌赞叹:"贤哉邓公!圣哉邓公!"
"三反"过后,紧接着就是1952年的思想改造运动。以坦率、耿直著称的吴宓,写了三次书面交代,均未获通过。
第一次交代,分两段。第一段写他爱中华、爱祖国,列举了他没有在美、英、法定居的事实;第二段说明他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没跟蒋介石跑到台湾,而留在了大陆。言简意赅,吴宓极慢地念着,也不到半小时。学生们指责他态度不端正,吴宓以"写长文容易,写短文难",委婉地接受了小组意见,重写。
第二次交代,吴宓在会上足足念了一个半小时,但招来的指责比第一次更猛。一是说他是资产阶级加封建贵族的"杂拌";二是说吴宓即"学衡","学衡"即吴宓,是反对五四运动,反对鲁迅的反动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死敌;三是封建买办、法西斯的吹鼓手、卫道士、鹰犬。吴宓把学生的发言用文言纪录,也被指责为复古。于是,吴宓只有再写第二稿。
第三次交代,吴宓以"补充检查"为题,针对第二次交代会上提的主要意见作扼要说明,例如,当年《学衡》和鲁迅论战,鲁迅指责的只是第一期上面邵祖平的一些旧诗词。吴宓说,邵祖平的那些东西,我也看不起,当时就对朋友们说过,鲁迅指责得对。何况《学衡》第一期是胡先啸组稿,第二期起才由我主编呢!我不曾和鲁迅论战,怎么说我思想反动,反对鲁迅?第三次交代比第二次篇幅多了,足足念了两个小时。大家又说他是狡辩,变相宣扬"学衡"派的观点,交代又未获通过。工作组宣布吴宓的总结暂时"摆起"。
所谓"摆起",就是说吴宓的问题严重,主观意识上有着难以弥补的缺陷,距思想改造的差距甚远。
邓小平:能不能给吴宓打个补丁
1952年6月中旬,就在吴宓的总结未获通过、"摆起"后不几天的日子里,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召集宣传、统战等部门负责干部及各大学工作队负责人,听取高校思想改造运动情况的汇报。主持西师思想改造运动的西南局宣传部秘书长张非垢汇报情况后,邓小平忽然发问:"西南师范学院有个老教授吴宓怎么样?"
张非垢想了想,"吴宓?外文系的老教授。他比较顽固,群众提了许多意见,效果很差,最后,总结没有通过。"
邓小平问:"没有通过?他有些什么大问题?"
张非垢翻拣材料,且看且说:"此人出身地主,官僚家庭,16岁入清华,美国留学生,是哈佛派......"
邓小平:"你拣主要的说,他有些什么问题?"
张非垢:"主要问题:第一,反对五四运动,从那时起就坚决反共;第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反动的学术思想流派"学衡"派领袖;第三,恶毒攻击无产阶级伟大的文化旗手鲁迅;第四,反对新文化,反对白话,主张复古......"
邓小平语气平和:"一共有多少条?"
张非垢似有所感:"据群众所提,就是这些。"
邓小平:"群众提了这么四大问题,你们作领导的怎么论断呢?"
张非垢说不上来。
邓小平转问宣传部长张子意:"你看呢?"
张子意:"学校太多,我还没来得及分析。"
邓小平:"我也没有分析,且按常识来看看这四大问题吧。"又问张非垢:"你看看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时吴宓在哪里?"
张非垢翻后答:"他在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求学。"
邓小平:"好像有关五四运动的历史资料上没有提过当时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留美学生出来反对过五四运动,这一条罪状不能成立。《学衡》,你们不知道,我是亲自看过《学衡》的,断断续续,大概看到十多期,它是月刊,中华书局出版的,吴宓是主编,不是主将。我那时的印象,它是综合性刊物,偏重文学,诗、词、小说都有,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它介绍西方文学,好像并不像胡适、林语堂他们那样崇洋媚外;它使用梁启超的文言文,好像也并不倡导复古。至于反对鲁迅,《学衡》出了几十期,我并未读遍,不敢断言。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学衡》出版于20年代,而鲁迅在我们党的长期影响之下,到左翼文联时期才成为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文化伟大旗手,那么,20年代的《学衡》,即使严重反对了鲁迅,也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他那时就反对了无产阶级,反对了我们党。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讲究时间、空间,脱离或混淆时间、空间,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性。评价吴宓对五四运动的态度,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五四运动时,吴宓远在美国,却要论证吴宓那时就同我们党对着干,岂不是脱离了时间、空间?我看哪,可以说吴宓思想落后,却不能把他论为顽固分子。你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事实,即吴宓进步的具体表现,他坚决留在大陆。要知道,以他的名誉、社会关系,他完全有资格及早飞到台湾去的。还有,他是很信任我们党,靠近我们党的。"
邓小平转问程子健:"不是你陪他来见我,反映过重要问题的吗?"
程子健点头:"是的,是的。"
邓小平:"我看你们给吴宓下的结论不大正确。"他转向张子意,"你觉得怎么样?"
张子意、程子健、任白戈(西南文教部党组负责人)首先称是,全场应和。
邓小平又说:"这次高等学校搞民主改革,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因此,要充分考虑到高等学校的特点,知识分子的特点,要和风细雨,多推动、鼓励,要多树立自觉追求进步的人士,少抓落后典型,像吴宓这样的学者,是文科领域的李四光,早在20年代,他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就他的实际表现,并不落后,本来该树他为靠拢党、追求进步的典型,你们却搞反了,把他当顽固分子。把他树起来,可鼓舞一大片,而踏下去,则会挫伤许多人的积极性。还有国际影响问题,要让资本主义国家看到,文史哲老牌学者、专家们,也一样拥护我们,自觉改造思想,并得到我们的信任和重视。北京是怎么做的?像冯友兰这样的人,他的声望、资历、国际知名度,并不比吴宓高,--早就见报了!"
张子意、程子健、张非垢等都争着发言检讨。
邓小平说:"不必忙着检讨,还是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打个‘补丁‘吧!"
之后,有关方面给吴宓的"补丁",可以说是打了又打。先是在西师党委书记方敬的多方奔走之下,吴宓洋洋八千言的《改造思想,站稳立场,勉为人民教师》的文章,于1952年7月8日《新华日报》第三版全文照登出来,吴宓成了思想改造运动的先进典型,社会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了。其次是统战部长、工作组长登门致歉,并帮助解决课务、住房一系列实际问题。不久,吴宓又被推选为省政协委员。
吴宓得知这一切都是因邓小平的重要指示而安排的,激动地对人说:"1940年,蒋介石的文官长陈布雷来于右任私邸拜访我,执弟子礼,我避而不见;1947年,蒋介石大宴社会贤达,先托于右任致意,复三次专车相迎,我没有去,何以如此?就因我痛恨他们庸碌鄙吝,朝政腐败。如今共产党真了不起,毛公高瞻远瞩,中华民族振兴有望,从此,我皈依毛公之心虔诚寅敬矣。"
当然,吴宓对邓小平的仰慕和感激之情,更是与日俱增。
吴宓:做邓小平的"黑爪牙"光荣
思想改造之后,紧接着就是反右倾、反右派、内部肃反、拔白旗等运动。年近古稀的吴宓,专心以教学为业,由于有了和邓小平的结交以及高级统战对象的名气,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也被破格起用。一次,吴宓结合课文讲"......犹......况......"结构和"......者......也"句式的用法,脱口举了两个例句:"吴宓者,西师之教授也。""三两犹不够,况二两乎?"把同学们引笑了,效果很好,全都懂得。他马上警觉不妥,但已经收不回来了。这事让系党总支知道后,吴宓虽然承认了错误,并在课堂上做了检讨,但终于被通知停课。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吴宓在课堂上说的"三两犹不够,况二两乎"的言论,被指控为疯狂反对社会主义。由于他与邓小平的关系,被上纲为与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相呼应。历史的老账又重被翻出来了,什么"反动学术权威"、"买办文人"、"蒋介石的文化打手"、"美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等。每次吴宓被揪出来置于斗争台上,立正,屈膝,躬腰,低头,双臂前探,状如喷气式飞机;然后是喝令交代,揭发,批判,追问;接下来是拉、扯、踢、打,口号震天动地,吼声如雷。轮番的批斗,吴宓被折磨得九死一生,其残酷程度,从1972年7月12日吴宓写给姚文菁的信中可见一斑:
"1969年5月9日(宓等11人,第一次贬来梁乎),在斗争宓之大会上派两名学生拉宓(罪犯)入场(跑极快),中途在平铺砖地之‘食堂‘中,猛被向前推倒(宓向左前方跌倒在地上),结果左腿扭折(又被组长虐待:不许吃饭,每日强迫‘练习走路‘)--现今必须右手拄杖,否则不能站立,更不能起步......宓右目在1971年6月忽全盲,现惟靠左目代两眼之用。"
吴宓学识渊博、精湛,尤其对《易》,虽常说"我非常浅学",实际上却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论断。他曾预测自己的一生可分为三个28年,能享年84岁,即从出生至1921年留美归国为第一个28年;从1921年至1949年为第二个28年;在大西南,他将度过第三个28年。尽管他的腕关节扭伤了,膑骨折断了,眼睛盲了,被关进牛棚,每天照例四次挨打,可他顽强地忍受着,执拗地相信:我的第三个28年寿命短不了,造反派指骂和批判我的罪名,是邓小平早已给我澄清了的,邓小平最了解我,我一定坚持下去,熬到亲见邓小平复出......
原来,吴宓于25年前见到邓小平时,以星相学观其举止风范,听其言语,领其思维,确信邓公属聪睿正直之士,周公、管仲之才,断定30年后,邓小平当建移星转斗之功。他把这个断言曾经向张紫葛教授透露过,张闻言大惊,说:"兄长,此话切忌乱传,涉嫌大逆,恐为邓公招来不测之祸。"吴宓接着说:"寄邓公移星转斗之功,是我的论断,在外不传,但我心实领悟之。"由此,即使是在最恶劣的处境中,他也常想起他的论断来,常说毛泽东主席年近耄耋,正需德高望重之元勋辅助之,以保国家正常运行,而邓公正年富力强,深信足可担此重任。
1975年,邓小平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出现了新气象。吴宓此时"虽已作完了所有的‘认罪‘、‘检查‘、‘批判‘,缴上了所有的文件材料,原说‘即将作出对宓的处理‘,但至今尚无下文。"原因是为了异姓兄弟张紫葛(右派)的粮食户口问题,吴宓多次以"成都多子巷273号赵书记收"的写信办法,隐蔽地向四川省委书记赵苍壁申诉,赵苍壁看到信后立即批示:"请重庆市公安局会同市委统战部迅速予以解决。"签字后,犹觉未尽其意,又批上一句:"我认为总该给碗饭吃!"再签上他的名字。不料批示下达不多日,"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狂潮,接着是天安门事件,大批邓小平。当时在四川的赵紫阳、赵苍壁被认为是邓小平的"黑干将",而吴宓为张紫葛翻案,写信给赵苍壁申诉,和邓小平的关系也未结论,因此和张紫葛都以"邓小平的黑爪牙"的罪名被批斗,被指责是"邓小平在上面叫,你们在下面跳!"
吴宓的断言:邓小平移星转斗为时不远
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
不久,重庆市委要在九龙坡区委召开一个紧急会议,工人们错把市委书记钱敏认作邓小平,聚集在区委门前,齐声啦叫:"我们要见邓小平同志!""四川工人想念邓小平同志!"区委负责人多次解释,邓小平并未来此,有些工人绘影绘声地说亲眼见邓小平坐那辆轿车来到这儿,下车进了区委大门。区委书记恍然大悟,请钱敏出来,笑容可掬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想念邓小平同志,我非常理解,我自己就很想念他,如果邓小平什么时候来重庆了,我一定请求他和大家见面。"工人们一看钱敏的背影、侧面酷似邓小平,知道误看了,才怏怏而去。
这件事在重庆被传得很广。原西师毕业的邓学东教授说,吴宓听到这个新闻后,窃窃地对左右朋友说,由此可见,人们何等盼望邓小平出山,邓小平出山有日,请大家务必坚持这个信念,我们的苦难快要结束了。
1976年11月,在吴宓眼日盲、耳日聋、脚日行艰难、生活难以自理的情况下,吴宓的胞妹吴须曼把年已82岁、独处大西南的兄长接回老家陕西泾阳居住。临走前夕,吴宓向前来送行的西师朋友告别,他拥抱着张紫葛、刘尊一等断断续续地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我断定中央必改弦易辙,移星转斗为时不远矣。我来日不多,熬过了困难,恐怕来不及迎接太平盛世的日子,在我的预言实现的时候,请千万别忘记奠告吴宓兄长的在天之灵......"
1978年1月17日,吴宓带着他没有亲见预言实现的遗憾别世了。据吴须曼说,吴宓在弥留之际,于昏迷中一直念叨着:"我是吴宓,我有话向您汇报......"得知底细的人都明白,这是吴宓27年前见到邓小平时的开头语。这一面之缘,维系着吴宓整个后半生。
1979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神州大地开始进入拨乱反正的新时代,吴宓的预言终于实现了。
(责编周志清)
(题图为邓小平在1978年中国科学大会上与科学家亲切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