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从教育理论方面对知识与能力关系进行探讨,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应该以基础知识教学为基础,以程序性知识教学为重点。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好语文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语文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关系。
[关键词]知识 能力 建构主义 语文教学
知识与能力孰轻孰重,历来都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教育史上经常出现两者对立的观点。近年来,钟、王二人关于新旧知识观之争更是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再思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尤为突出。
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能力的高低。正如王策三先生所说:“知识之于人(尤其学生个体)的发展,就如同经济之于社会发展一样,是基础,是中心,是水之源,木之本。”但知识的增长又不完全等同于能力的发展。因为知识与智能增长的机理不是同步的,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智能参与程度有深浅之别。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没有提供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表达创新见解的机会。
过分强调知识习得,畸能现象必将持续蔓延下去一忽视知识的基础地位,知识与能力都不能健康发展。无论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发展,都统一于实践,不可偏废。
二、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在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中,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终身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学生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更有助于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安德森等人认为,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关于事实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操作活动的知识。现代学校教育应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以程序性知识为重点。基础教育新课程确立的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显然,现代学校教育仅致力于知识的传承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新要求。程序性知识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认识,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协调处理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呢?下面将给出一些建议。
三、语文教学中协调处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合理处理好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关系,首先要正确处理好语文基础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关系。
(一)扎实落实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如文体知识、语言知识比较容易为学生掌握,教师只需在课堂中花少量的时间就能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有些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的理念,一味追求语文教学的人文气息,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使语文教学走向华而不实的道路。回归基础,回归文本,返璞归真的语文教育才是有效的语文教育。
(二)与训练相结合掌握程序性知識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方法集中训练学生的某一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文本解读的某一具体策略性知识。归纳法和演绎法都可以达到集中训练的目的,但演绎法比归纳法更适合用来学习新知识或对学生有一定难度的知识。教师需要在研读文本之前给出明确的研读方向以及在研读过程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
四、语文教学中协调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的知识观建立在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基础上,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建构并非由外界原封不动地灌输到一个人的头脑中,而是由个人不断组织其经验而得。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因此,在浯文教学中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必须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体能动性。
(一)调动学生一切可调动的经验学习新知识
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习得离不开个体已有的经验,新知识进入视域激活了个体已有的相关经验,在新旧知识的相互碰撞中产生了新知识的同化和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此时新知识观已内化为个体知识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搭建沟通平台实现知识内化
通过相互交流不仅能提高学生沟通表达的能力,还能促进知识的内化。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感觉到了文本的思想内蕴却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对思想的梳理过程。
(三)整体感知文本培养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对文本的主体感受,因为感受到的东西远比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多,这就是所谓的“默会知识”。能够用语言的表达出来的东西是学生已经明确的东西,而那些感受到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随着文本研习的深入,学生之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感受可能会成为创造性阅读的触发点。
(四)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培养质疑创新精神
学生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虽面对同一文本也可能因调动不同的生活经验而碰撞出多彩的火花。只要学生对文本的阐释是合理的,我们就应该尊重并鼓励这种独创性的阅读。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质疑是创新的第一步,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以诗性净化心灵以文化提高素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文明,因此语文教育对涵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开展意味着我们正在告别灌输知识的时代,知识的学得与能力的发展都为实践服务,如何协调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正式新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谢[M].
[2]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
[3]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一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
[关键词]知识 能力 建构主义 语文教学
知识与能力孰轻孰重,历来都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教育史上经常出现两者对立的观点。近年来,钟、王二人关于新旧知识观之争更是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再思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尤为突出。
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能力的高低。正如王策三先生所说:“知识之于人(尤其学生个体)的发展,就如同经济之于社会发展一样,是基础,是中心,是水之源,木之本。”但知识的增长又不完全等同于能力的发展。因为知识与智能增长的机理不是同步的,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智能参与程度有深浅之别。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没有提供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表达创新见解的机会。
过分强调知识习得,畸能现象必将持续蔓延下去一忽视知识的基础地位,知识与能力都不能健康发展。无论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发展,都统一于实践,不可偏废。
二、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在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中,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终身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学生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更有助于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安德森等人认为,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关于事实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操作活动的知识。现代学校教育应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以程序性知识为重点。基础教育新课程确立的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显然,现代学校教育仅致力于知识的传承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新要求。程序性知识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认识,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协调处理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呢?下面将给出一些建议。
三、语文教学中协调处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合理处理好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关系,首先要正确处理好语文基础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关系。
(一)扎实落实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如文体知识、语言知识比较容易为学生掌握,教师只需在课堂中花少量的时间就能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有些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的理念,一味追求语文教学的人文气息,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使语文教学走向华而不实的道路。回归基础,回归文本,返璞归真的语文教育才是有效的语文教育。
(二)与训练相结合掌握程序性知識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方法集中训练学生的某一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文本解读的某一具体策略性知识。归纳法和演绎法都可以达到集中训练的目的,但演绎法比归纳法更适合用来学习新知识或对学生有一定难度的知识。教师需要在研读文本之前给出明确的研读方向以及在研读过程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
四、语文教学中协调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的知识观建立在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基础上,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建构并非由外界原封不动地灌输到一个人的头脑中,而是由个人不断组织其经验而得。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因此,在浯文教学中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必须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体能动性。
(一)调动学生一切可调动的经验学习新知识
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习得离不开个体已有的经验,新知识进入视域激活了个体已有的相关经验,在新旧知识的相互碰撞中产生了新知识的同化和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此时新知识观已内化为个体知识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搭建沟通平台实现知识内化
通过相互交流不仅能提高学生沟通表达的能力,还能促进知识的内化。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感觉到了文本的思想内蕴却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对思想的梳理过程。
(三)整体感知文本培养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对文本的主体感受,因为感受到的东西远比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多,这就是所谓的“默会知识”。能够用语言的表达出来的东西是学生已经明确的东西,而那些感受到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随着文本研习的深入,学生之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感受可能会成为创造性阅读的触发点。
(四)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培养质疑创新精神
学生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虽面对同一文本也可能因调动不同的生活经验而碰撞出多彩的火花。只要学生对文本的阐释是合理的,我们就应该尊重并鼓励这种独创性的阅读。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质疑是创新的第一步,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以诗性净化心灵以文化提高素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文明,因此语文教育对涵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开展意味着我们正在告别灌输知识的时代,知识的学得与能力的发展都为实践服务,如何协调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正式新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谢[M].
[2]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
[3]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一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