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是社会的要求,本文阐述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七个策略: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成;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视互动教学的实施;重视教学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策略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强调“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目前“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已形成社会共识。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能通过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来实现,而是要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手。本文就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策略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定律、公式等,其中概念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学好其他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的前提条件。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法时,学生必须先掌握分数、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等概念,才能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加减法法则和通分的作用。
策略2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数学蕴含着许多与中高等数学相通的数学思想,如集合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等,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往往比较简单,是指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手段,如图形法、通分法、公式法、比较法、实验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中,就要渗透化归思想、转换思想等,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间同化与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识结构。如教学“9加几”得出“凑十法”后,就可以迁移到“8加几”、“7加几”……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能力。
策略3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学生实施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教育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知识传授,但又不能处处依靠教师,还得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取。指导学生认真研究课本的内容,提出疑问,让学生反思所学的概念、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单元的总结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师及其他同学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比较自己的分析和解题思路,搜寻不足之处。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学生往往只是把除数化为整数而未能正确处理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解题过程是否已经是恒等变换,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商不变的性质”应用到小数除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完成解题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从错解和正解的比较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从而把握小数除法法则的本质。
策略4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对于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要通过有效方法清晰形象地展示出过程,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可以先让学生比较一眼就能看出的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然后引发学生用重叠法比较两个给出的图形的大小,再更换图形,设置重叠法比较的障碍,接着激发学生创新性地运用“小方块”进行间接比较,为了解决因“小方块”大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一问题,就有了统一“小方块”大小的必要。通过以上的过程,学生不仅清楚地理解了“面积单位”的含义,而且也了解面积单位产生的简单过程。
策略5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写道“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因此我们要在整理和复习课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帮助学生构筑知识体系,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概念、性质、知识点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复习“小数”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将小数作为主干,以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法、小数的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近似数等作为枝叶,绘制一棵大树。复习从让学生写几个小数入手,让学生追忆所学过的有关小数的知识,展开讨论追踪,追溯知识的纵横联系,追踪知识的相互作用,逐步梳理,形成知识树。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使无序、零散的知识变为有序、系统、使所学知识更条理化、系统化。这样形成的“知识之树”,既有主干,又有细枝和树叶,这样可避免各部分知识的混淆、重迭、交叉,做到高屋建瓴,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把握好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与融合,深刻领会数学的实质。
策略6重视互动教学的实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必会带来学生的依赖心理,不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学习活动中注意力容易移位,严重影响了学生接收信息的质和量,造成低效教学。而互动教学面向最广泛的学生群体,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形成知识信息的网状传输系统,尽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接受和理解知识,利用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集体提高、共同进步。在实施互动教学时,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的真实想法是教师难以预计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调度教学进程,顺应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学过程要民主、平等、自由。教师的提问要富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挑战性,是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师在提问之后要学会等待,给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留出时间。
策略7重视教学结构的优化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各个环节时间安排的科学性。用于导入新课或者复习旧知识的课堂教学时间就不能过长,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最佳学习时间完成新课的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要注意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巩固在时间上分配的合理性,要避免教师满堂灌和学生放羊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只重视局部的优化,应当着眼整体的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万能的模式。在当代众多教育家的努力实践下,创造了许多的适应现代化教学思想的课堂结构。例如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新授课的课堂结构: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尝试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复习课的课堂结构:组建知识结构→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学生自己订正;练习课的课堂结构:巩固阶段,重在“双基”→深化阶段,变换练习,重在思维训练→综合阶段,发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综合课题,需要方方面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当然离不开以上七个策略,但只抓住一二个策略而忽略了其他策略,则发挥的效果是有限的。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越来越有效,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越来越轻。
参考文献
[1]刘莉. 教师应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5
[2]王向阳,王丽. 有效互动成就精彩课堂.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7
[3]孙昌识,姚平之. 儿童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高慎英. 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策略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强调“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目前“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已形成社会共识。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能通过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来实现,而是要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手。本文就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策略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定律、公式等,其中概念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学好其他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的前提条件。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法时,学生必须先掌握分数、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等概念,才能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加减法法则和通分的作用。
策略2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数学蕴含着许多与中高等数学相通的数学思想,如集合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等,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往往比较简单,是指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手段,如图形法、通分法、公式法、比较法、实验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中,就要渗透化归思想、转换思想等,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间同化与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识结构。如教学“9加几”得出“凑十法”后,就可以迁移到“8加几”、“7加几”……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能力。
策略3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学生实施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教育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知识传授,但又不能处处依靠教师,还得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取。指导学生认真研究课本的内容,提出疑问,让学生反思所学的概念、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单元的总结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师及其他同学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比较自己的分析和解题思路,搜寻不足之处。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学生往往只是把除数化为整数而未能正确处理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解题过程是否已经是恒等变换,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商不变的性质”应用到小数除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完成解题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从错解和正解的比较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从而把握小数除法法则的本质。
策略4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对于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要通过有效方法清晰形象地展示出过程,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可以先让学生比较一眼就能看出的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然后引发学生用重叠法比较两个给出的图形的大小,再更换图形,设置重叠法比较的障碍,接着激发学生创新性地运用“小方块”进行间接比较,为了解决因“小方块”大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一问题,就有了统一“小方块”大小的必要。通过以上的过程,学生不仅清楚地理解了“面积单位”的含义,而且也了解面积单位产生的简单过程。
策略5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写道“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因此我们要在整理和复习课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帮助学生构筑知识体系,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概念、性质、知识点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复习“小数”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将小数作为主干,以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法、小数的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近似数等作为枝叶,绘制一棵大树。复习从让学生写几个小数入手,让学生追忆所学过的有关小数的知识,展开讨论追踪,追溯知识的纵横联系,追踪知识的相互作用,逐步梳理,形成知识树。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使无序、零散的知识变为有序、系统、使所学知识更条理化、系统化。这样形成的“知识之树”,既有主干,又有细枝和树叶,这样可避免各部分知识的混淆、重迭、交叉,做到高屋建瓴,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把握好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与融合,深刻领会数学的实质。
策略6重视互动教学的实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必会带来学生的依赖心理,不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学习活动中注意力容易移位,严重影响了学生接收信息的质和量,造成低效教学。而互动教学面向最广泛的学生群体,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形成知识信息的网状传输系统,尽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接受和理解知识,利用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集体提高、共同进步。在实施互动教学时,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的真实想法是教师难以预计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调度教学进程,顺应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学过程要民主、平等、自由。教师的提问要富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挑战性,是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师在提问之后要学会等待,给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留出时间。
策略7重视教学结构的优化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各个环节时间安排的科学性。用于导入新课或者复习旧知识的课堂教学时间就不能过长,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最佳学习时间完成新课的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要注意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巩固在时间上分配的合理性,要避免教师满堂灌和学生放羊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只重视局部的优化,应当着眼整体的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万能的模式。在当代众多教育家的努力实践下,创造了许多的适应现代化教学思想的课堂结构。例如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新授课的课堂结构: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尝试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复习课的课堂结构:组建知识结构→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学生自己订正;练习课的课堂结构:巩固阶段,重在“双基”→深化阶段,变换练习,重在思维训练→综合阶段,发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综合课题,需要方方面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当然离不开以上七个策略,但只抓住一二个策略而忽略了其他策略,则发挥的效果是有限的。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越来越有效,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越来越轻。
参考文献
[1]刘莉. 教师应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5
[2]王向阳,王丽. 有效互动成就精彩课堂.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7
[3]孙昌识,姚平之. 儿童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高慎英. 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