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为何杜而未绝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zheng52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杜绝应试教育,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有些年头了。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呢?笔者做过一些调查,发现素质教育已取得可喜进展。但就总体而言,依然处于“轰轰烈烈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状况。
  应试教育为何批而不到,杜而未绝?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科举意识影响
  我国一千多年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一旦金榜提名,就跳出农门,进入上层社会,出人头地,荣宗耀祖。天下人谁不孜孜以求?千万学子“头悬梁”“锥刺股”苦读十年寒窗,奋斗目标就是“考取”后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那时候的教育,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主要是应试教育。发展到后期的“八股文”教学,使应试教育变成了畸形。这种“学而优则仕”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人骨髓里边去了。应试教育被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是教育的主流。这种认识年久日深,短时期是很难消除殆尽的。自然而然影响现在的教育。
  二、精英教育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需要大量人才。“文革”中教育遭劫难,大学多年不招生。“文革”后更是人才奇缺。因此,我国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考取大学的,甚至考取中专、中技的,上学期间不但费用全免,而且还发零用钱。毕业之后全部分配工作,进人干部行列。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变相科举制。加之这期间我国就业面不宽,形成千军万马争过“考取大学分配工作”这一独木桥的场面蔚为壮观。“文革”前人们思想纯朴,能够较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不太张扬,问题也不太严重。“文革”后,人们思想活跃,一度时期露骨的搞应试教育。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理念,指望能拨乱反正,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大多停留在口头上。
  三、社会偏见的压力
  由于前两种影响力的作用,社会公众思维走人一个怪圈:人才依靠教育,选拔通过考试,考试就要应试,应试就是教育。形成偏见之后,社会公众看待当地教育就简单化,绝对化。如果本地学校考取大学人数比其它地区多,特别是考取名校的人数多,就认为当地教育搞得好。哪个学校考得最好,就会赢来一阵喝彩。接下来,家长便趋之若鹜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个学校,刮起一股择校风。如果哪个学校搞素质教育试验,考取人数少了点,就会招来一片辱骂声。没有多少人去认真分析这些骂声、喝彩声到底对还是不对,却笼统称之为群众的呼声。任何声音只要上升到群众呼声的高度,就会形成压力,引起官方注意,影响行政决策。
  四、行政干预的影响
  地方行政干部是非常在意群众反映和面子工程的。一昕到群众呼声,马上重视起来。用行政干部的习惯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决策,用处理经济问题的手段来处理教育问题。给教育局长下指标:今年考取总人数要达到多少,考取清华、北大要多少,明年要增加多少。行政干部的话就是命令,只能执行,无人争论。斧打口,口入木,局长把任务布置给校长,校长再把任务布置给老师。层层为完成任务而努力。怎么努力,还不是一切围绕考试旋转,整天忙于应考。
  五、教育评价体系影响
  现在上级政府评价下级政府,有一整套目标考核评价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下一年GDP和财政收入比上一年增长了多少。这并没有错。问题出在人们简单的把这种考核体系迁移到教育上来,也设置了一系列考核指标。指标体系设计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其中德育、美育等部分不好量化,标准是软的。只要学校不出事故,大家都得满分。而智育部分是硬的。要想得高分,那就要拾起加班加点,假期和双休日补课等老一套,把德育、美育和体育等都挤到一边去,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初中和小学没有高考,那就比考取重点学校人数多少,比人均分数多少,同样是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从高中到小学,有的甚至到幼儿园,都在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
  六、校长被迫于各种压力,成为搞应试教育的干将
  校长一般是学习教育的,懂得一些教育规律,知道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实行素质教育。但是,他的想法与社会公众想的是自己的孩子能考取名牌大学或重点中学,二者不符。地方行政干部想法是考取人数逐年增多,搏得群众好评,自己。脸上有光,与其也不符。怎么办?权衡利弊,如果坚持自己意见,可能被说成不听话。如果坚持搞素质教育试验,可能被说成工作没干好,有可能受到批评或降职。如果搞应试教育,没有风险,还可能政绩突出,受到表扬和提拔。二者比较,只能选择后者。校长讲不讲素质教育呢?也讲,只是口头上讲讲而已。
  七、教师被应试教育绑架。成为应试教育主力军
  广大一线教师本不想搞应试教育,但是,在学校管理评价体系中,或明或暗突出升学率的作用。例如,把升学率与教学实绩挂钩,教学实绩又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与评选先进,评定职称挂钩等等。升学率是通过考试结果计算出来的,那么,教师们只好围绕考试进行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教有利于考试就怎么教。教师被升学率绑架,成为应试教育主力军,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八、学生适应应试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奴隶
  学生是教育的末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上游人物影响。从校长到老师,都执行应试教育那一套,学生只好适应。适应速度快,适应程度高的学生则成为优秀生。反之,则成为差生或者问题学生。学生发现自己哪里有不适应的地方,则告诫自己要迅速改正,尽快适应。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显,爱好、兴趣得不到满足,心理不平衡。
  九、素质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一本系统介绍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书籍,更没有一套科学可行,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特别是没有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这边批应试教育不行,那边就应该树立一个素质教育“行”的给人看看。素质教育没有立起来,应试教育也就很难批得倒。
  教学目的是否正确,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是检验应试教育的三块试金石。如果我们能回避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在与选拔考试关系不大或不易考核的那些素质也得到健康发展。对那些不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在与选拔考试关系密切的素质方面降低标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其它方面素质得到健康发展。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教育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了。
其他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在组织数学学习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时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情感与态度等,同时帮助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紧张、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事实表明,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在和谐、民主、有安全感的课堂中更易流露真情、表现真我,学习积极性将会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率高。  基于以上认识
方案制定课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之一,是在学生选择了研究课题之后,在教师个体或集体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为了保证完成某一活动主题的任务,在研究某一活动主题之前进行的研究、编写活动方案的过程。方案制定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作好充足准备,是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它不仅仅是为某一节课做准备,而是为整个活动做好铺垫。但如何能让学生有效的进行方案制定我们还是缺乏具体思路,于是我就“奇
现在的小孩,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大人多、小孩少,孩子在家里便是小皇帝、小太阳,家里人都会对他们百般迁就,事事围着孩子转,使一些独生子女养成了任性、自私等不良的个性品质。每当我看到班上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无理,不喜欢和小伙伴分享玩具或点心时,我真的很痛心。再看看现在家长的心态:“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只求“聪明”生活上迁就放纵等,我们的心揪紧了。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大声疾呼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不可轻易丢掉。”但识字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常见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少有用,心打磨,精雕细琢。究其原因,不是教师不重视,更多的是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那么识字教学怎样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呢?    一、激发识字兴趣,营造自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定、推理等熟悉活动的过程,它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教学活动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实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必须围绕如何启迪和发展积极思维这个核心下功夫。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质疑、争论,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善于运用充分的事实依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爱国之心才能有报国之志。立足家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们学校少先队的主要工作内容。也许有人会想,爱国主义概念太大,对
低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但是他们生性好奇,活泼积极,乐于模仿,善于表现。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上进心。容易受感染,可塑性强。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根据低年级孩子们的这些年龄
研究菌株Lactobacillusplantarum-12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对6种致病菌(Escherichiacoli,Staphyloccocusaureus,Salmonella,Listeriamonocytogenes,VibrioParahae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诸多的问题中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差,考试中失分严重,即学习英语的时间少,只限于课堂,平时很少有听、说、读、写的机会。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以上情况,应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一“七步教学法”  1、预学。在教学课文前,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借助词典、单词表或有关资料,能对文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过程性目标就是强调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一个“做数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