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案制定课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之一,是在学生选择了研究课题之后,在教师个体或集体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为了保证完成某一活动主题的任务,在研究某一活动主题之前进行的研究、编写活动方案的过程。方案制定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作好充足准备,是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它不仅仅是为某一节课做准备,而是为整个活动做好铺垫。但如何能让学生有效的进行方案制定我们还是缺乏具体思路,于是我就“奇异的雷电”这一主题试着在各个班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孩子们果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这使得我也从中获得一些感悟。
一、先“做”后“教”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而不同阶段的指导、不同对象的指导、不同方法的指导都会达到不同的效果,但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可是学生在制定计划之前我们一定要先进行指导吗?在某一班级进行试讲时,我试着指导学生制定计划的方法和内容,显然我有些高估的学生的水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些什么,该怎样写,甚至有些人干脆什么也不做。当然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能力问题,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起步较晚,学生本身的能力不够,面对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新内容,我该怎么做呢?难道真的要手把手的一步一步将方案制定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孩子们吗?如果这样做不又回到了填鸭式的教学,这岂不是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即使这样做了,学生就能掌握方法吗,下次能为其他主题顺利制定方案吗?种种疑问在我心头缠绕。索性,与其教师“教”不如先让学生“做”。在另一个班级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先制定计划,而是在各组确定课题后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直接去研究。一周后,孩子们回到了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说说他们是怎样去研究的,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困难。这次,他们像一群刚刚睡醒的小鸟叽叽喳喳、争先恐后的说个不停,有的孩子说他们通过上网、查阅书籍了解了有关雷电的知识,有的找到学校的科学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有关雷电的实验,有的还到医院里请教医生遭遇雷击后的急救措施,他们甚至做了PPT课件来为大家展示他们了解的知识。然而,他们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孩子们第一次到医院去请教医生时,因医生太忙遭到了拒绝;上网查资料时网上的东西太多,他们都不知道改选哪些好了;做实验的材料不好搜集,实验经过多次才成功等等。有了孩子们的亲身体验,这时再来告诉他们要想顺利的研究课题,那么在活动之前先来制定活动方案就是必须的了。如何制定活动方案,那就要把你们的目的、做法写清楚,还要想想你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等等。制定活动方案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教师先“教”,学生后“做”,是教师对学生的实践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指点式的培养活动,它对受教育者提供一种帮助和引导。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先“做”教师后“教”,这样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达到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二者有机结合,灵活应用于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
完整的活动方案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活动的主题、活动的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方法、预设的活动成果等内容。通常活动方案会以表格和文字两种方式呈现,例如表一。
教师在活动开始前指导学生制定格式规范的活动计划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的态度,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这些概念性的名称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特别是对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完成这张表格实在是太为难,所以会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些什么,该怎样写。一定要使用我们所谓的计划表吗?我想不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是尊重自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自己决定成果呈现方式,指导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那我们可以先将活动方案的计划表改一改,让它更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于是,我将“奇异的雷电”活动方案计划表改成如下:
这样一来,学生就容易接受了,他们的小脑袋凑到一起很快就完成计划表,虽然计划当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他们的头脑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变得有话可说。
作者单位:徐州市西苑二小江苏221000
一、先“做”后“教”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而不同阶段的指导、不同对象的指导、不同方法的指导都会达到不同的效果,但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可是学生在制定计划之前我们一定要先进行指导吗?在某一班级进行试讲时,我试着指导学生制定计划的方法和内容,显然我有些高估的学生的水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些什么,该怎样写,甚至有些人干脆什么也不做。当然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能力问题,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起步较晚,学生本身的能力不够,面对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新内容,我该怎么做呢?难道真的要手把手的一步一步将方案制定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孩子们吗?如果这样做不又回到了填鸭式的教学,这岂不是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即使这样做了,学生就能掌握方法吗,下次能为其他主题顺利制定方案吗?种种疑问在我心头缠绕。索性,与其教师“教”不如先让学生“做”。在另一个班级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先制定计划,而是在各组确定课题后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直接去研究。一周后,孩子们回到了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说说他们是怎样去研究的,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困难。这次,他们像一群刚刚睡醒的小鸟叽叽喳喳、争先恐后的说个不停,有的孩子说他们通过上网、查阅书籍了解了有关雷电的知识,有的找到学校的科学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有关雷电的实验,有的还到医院里请教医生遭遇雷击后的急救措施,他们甚至做了PPT课件来为大家展示他们了解的知识。然而,他们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孩子们第一次到医院去请教医生时,因医生太忙遭到了拒绝;上网查资料时网上的东西太多,他们都不知道改选哪些好了;做实验的材料不好搜集,实验经过多次才成功等等。有了孩子们的亲身体验,这时再来告诉他们要想顺利的研究课题,那么在活动之前先来制定活动方案就是必须的了。如何制定活动方案,那就要把你们的目的、做法写清楚,还要想想你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等等。制定活动方案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教师先“教”,学生后“做”,是教师对学生的实践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指点式的培养活动,它对受教育者提供一种帮助和引导。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先“做”教师后“教”,这样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达到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二者有机结合,灵活应用于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
完整的活动方案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活动的主题、活动的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方法、预设的活动成果等内容。通常活动方案会以表格和文字两种方式呈现,例如表一。
教师在活动开始前指导学生制定格式规范的活动计划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的态度,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这些概念性的名称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特别是对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完成这张表格实在是太为难,所以会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些什么,该怎样写。一定要使用我们所谓的计划表吗?我想不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是尊重自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自己决定成果呈现方式,指导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那我们可以先将活动方案的计划表改一改,让它更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于是,我将“奇异的雷电”活动方案计划表改成如下:
这样一来,学生就容易接受了,他们的小脑袋凑到一起很快就完成计划表,虽然计划当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他们的头脑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变得有话可说。
作者单位:徐州市西苑二小江苏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