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文化的民族性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da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文化作为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与民族有着紧密的关系,文化构造共同的“情感结构”,民族则是“表现于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民族是有文化的民族。我国当代文化是三种思想,即立国思想、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交融贯通的产物,应成为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文化 民族 情感结构 三种思想
  当前,现代体育已告别单纯地对具体体育运动及其现象进行研究的阶段,学者开始越来越多地热衷于探讨丰富的体育现象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次问题,这种趋势不断开拓了体育研究的新领域。在此意义上,现代体育已成为综合性和开放性很强的大学科,这意味着:一方面体育被烙上了太多与其原始含义不同的内容,体育越来越丧失其“纯粹性”,另一方面,体育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使其能与各种现代思潮的发展保持同步。
  体育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体育与文化的结合开辟了现代体育全新的研究领域,随着当代各种泛文化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热衷于从事体育文化研究,他们试图发掘丰富的体育现象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体育的文化意义也随之成为人文体育研究领域的最为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的关系,我国学者刘湘溶、刘雪丰认为,体育虽然源于人类的身体运动,但是唯有在其成为指导身体运动的系统的体育科学后,才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体育。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体育日益成为指导人类身体运动的理论基石,其与人类关系的越来越紧密,“必然就有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及其成果的积淀,于是就有了体育文化”①,体育文化的出现则代表着现代体育的形成。按照他们的观点,现代体育包括四个密切相连的研究领域,即体育运动、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这四者间的关系是“体育文化的承载,是由体育运动、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产业来实现的”②,这意味着,一方面,体育文化与其他三者间的关系处于较为体育文化确定了现代体育的精神内容,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价值评判方向;另一方面,体育文化作为具有较多精神与文化取向的维度,其特性唯有在与其它三个领域的相互交融之中才能见出。
  虽然体育文化与其他三个领域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也有很大差异,尤其是与体育运动之间存在显著区别。关于这点,卢元镇先生在《中国体育社会学》一书中指出:“体育文化这个概念,……它的意义在于:一是把体育运动当作一种文化现象看待和研究;二是研究体育运动的文化背景,观察体育运动与文化的关系;三是考察体育运动的文化意义,确定体育在人类文化大系统的关系;四是研究如何自觉地塑造具有独立价值形态的体育文化,等等。”③按此观点,体育文化研究的中心显然应该在“文化”维度。这种关注于体育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倾向,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现代体育与文化的真实关系,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对现代体育文化研究的适用范围做出恰如其分的理解和描述;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对“文化”尤其是当代文化的差异性与丰富性做出系统的梳理,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理解体育现象所包含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但正如我们所提到的,泛文化研究本身具有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导致人们很难形成一个关于文化的共同标准。因此,当学者们关注隐藏在体育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时,其首要任务也许并不是要对这些具体的现象加以说明和辨析,而是对“文化”加以区分。
  关于“文化”,西方思想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这样认为:“文化一词的当代用法似乎有三个意义,而且最重要的是三个意义相互关联。第一,文化可以指价值得到认同的具体的思想和艺术作品以及制作和分享该作品的过程。第二,由此扩展开来,可以指一个社会的所谓‘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是社会的生活方式、习俗、道德、价值观等组成的不断变迁但无法触摸的综合体,是习得行为和信念所形成的渗透性氛围,它将自己相当含混地记载社会意识里,即躲躲闪闪地、辩证融入所谓‘看不见的日常生活的本身的颜色’。第三,进一步扩展开去,文化当然可以指制度意义上的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包括艺术、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相互作用的所有部分,它们构成生活经验的总体,决定了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社会。”④
  伊格尔顿对文化所做的三个意义层次的区分是相互关联的,展示出一个连续的文化序列。简言之,伊格尔顿所说的文化首先指向艺术(审美)领域,是一种能够实现艺术作品价值的审美同构,更是人同此心的艺术(审美)认同。由此艺术认同出发,文化被带入第二个意义层次,即“情感结构”,这时的文化指向某种相似性情感结构,而此“情感结构”本身则暗含在社会意识之中,并集中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伦理道德、价值标准等诸多领域。在此“情感结构”的基础上,文化走向第三个意义的层次,转化为带有实体性的制度层面,这时的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方式,成为决定某个社会具体样式的标准和依据。在此“文化”,其实质体现出个体向社会化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化起自于激发个体情感,进而转化为某种带有共同性的情感结构,最后塑造出实体性的社会样式。这种所谓“共同情感结构”指向文化的民族特性。因为民族是“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⑤,民族不仅包含某些实体性的限定(语言、地域、经济生活等),而且具有精神的共同性(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表现于共同文化”,是有着“共同心理素质结构”的稳定的共同体。联系伊格尔顿关于文化的界定,“共同心理素质”与“情感结构”具有同义性,因此伊格尔顿的文化是对民族的另类表达,即民族与文化都与塑造人类共同的情感结构密切相连。在此意义上,文化即民族的文化,民族即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不可分割。
  中华民族共同情感结构的思想基础
  在此意义上,就体育这种开放性的大学科而言,其文化研究也应以民族文化为其基础。那么,在当代中国文化中,哪些思想体系能够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情感结构”的呢?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感结构”是由三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分别是立国思想、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第一种思想即立国思想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遵循的建国思想,整体上看,这种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是我国的正统思想;就其构成而言,这种思想充分地表达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论述之中,构造出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意识形态性。在体育文化研究中,立国思想既是我们分析和研究各种文化现象的方法论,也是我们从事体育文化研究的政治保证。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运用。第二种思想资源则源于传统文化,具体而言,指的是以儒、道、禅三家为中心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构成了当代体育文化研究的主体部分。儒、道、禅三种思想是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当代体育文化研究如果离开这种思想资源,等于放弃了中华文化最具民族性的部分,在此意义上,儒、道、禅三家传统的思想应成为体育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当然,这种思想既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有其自然性的特征,如何理性地发掘三家思想的精华,使其在全球化时代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特质,这是学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第三种资源指向西方思想,主要是我国学者对西方观点与理论的引入与借鉴。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全方位的,面对挑战,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既有过全盘西化与坚持国粹等多次激烈的论战,也有过如何在强势文化中保持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努力。就世界范围而言,在西方文明的引入过程中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鲜活的生命力,是所有近代国家和民族都曾经历过的痛苦抉择,這种趋势在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这三种思想资源各有其特色,共同构造出当代中华民族情感结构。对于我国从事体育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文化”的秘密就隐藏在这三种思想的交融与转化中,需要体育文化研究者对这些思想继承与创新。
  结语
  随着全球化在思想与文化层面的深入,在可见的未来,我们所处的时代将是多个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简单的物质财富增长,更表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而这取决于当代文化研究者们对民族文化内在的精神继承与创新。作为国家、民族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现代体育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碰撞更是首当其冲,唯有将属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其中,体育文化研究才可能更好地展现其独有的精神面貌。
  【作者为河南大学武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
  【注释】
  ①②刘湘溶,刘雪丰:《体育伦理:理论视域与价值范导》,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第4页。
  ③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9页。
  ④[英]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94页。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建设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在完成全域城市化进程后,城市农转非土地中存在的政府组织的“名义产权”与原农村集体及村民“实际占有”之间的尖锐矛盾。盘活存量土地必须化解这一矛盾,可行的出路是通过协调“实际占有”土地的增值收益分配,实现对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农转非 土地 增值收益 分配  前言  2013年初,深圳可用建设用地约33平方公里,至2020年,平均
期刊
【摘要】文章从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定义的界定入手,探究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施对策,并将其归纳为政府主导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发展成本最小化,通过人才培养互补模式实现教育质量最优化,紧贴社会要求实现产业人才需求最大化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 区域经济 京津冀 独立学院  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人才内涵  根据国家发
期刊
【摘要】“汶川大地震”和“八·八水灾”都是由于自然原因导致的危机事件,都在执政当局主导下进行了抗灾和重建活动,反映出的政府危机处理效能和民意支持度却差异甚大。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和“八·八水灾”的处置和效果分析,一方面强调危机处理中的效能,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执政当局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运作,以夯实执政基础。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 “八·八水灾” 危机处理 政治社会化  2008年5月在中国大陆发生
期刊
【摘要】近30年来,中国民航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民航业进一步发展。文章对西方发达国家自然垄断行业规制变迁进行简单介绍,并结合国内自然垄断行业规制变迁及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实际情况,试图寻找出在现有政府规制制度下,适合我国民航业企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自然垄断 微观规制 价格规制 进入规制 竞争战略  2002年三大航空集团的重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航业改革进入一个全新阶
期刊
【摘要】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必须做出城市适应性行为选择,但在这一过程中,失地农民往往存在着难以实现职业期待、难以安居乐业、没有归属感等适应性障碍。我们应从失地农民的利益出发,制定符合失地农民实际需要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消除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障碍,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城镇化。  【关键词】城镇化 失地农民 城市适应性 障碍 途径  城镇化使失地农民必须作出城市适应性行为选择  我国在大规模推
期刊
【摘要】20世纪以来,政治参与成为人们解释并衡量政治现代化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外理论界对政治参与的价值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背后是两种对立的民主理论。文章认为,它们之间的对立不是绝对的,适宜的民主应是多种民主因时因地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政治参与 价值 论争 民主  公民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及其组成的团体为影响政府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通常包括政府投票、政府选举、政
期刊
【摘要】萨特以“个体”作为原点,将“群体”、“国家”纳入个体实践之整体化演进历程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三者的循环结构。其政治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超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简单对立,具有反对本质主义的深远意义。作为核心范畴的“个体”本质上是抽象的设定,在三者之间构建的三元结构最终成为一个无限循环,实质上是抽象的政治构图。  【关键词】个体 群体 国家 政治构图  “个体”、“社群”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市
期刊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的女性主义和“她性”的生态主义。文章首先在比较生态女性主义与其他环境伦理思潮的基础上,阐释生态女性主义的“她性”特质。其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起点出发,剖析“生态性”的两层意蕴:一方面,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其多元性显示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生态体系。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她性 生态性 生态系统 生态文明  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潮和“以自然为基础
期刊
【摘要】据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贵阳市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由于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选择哪条养老之路争论越来越多。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有弊端,不能完全解决老年人现存的养老问题。笔者认为,这种能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起来的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合贵阳市老年人的养老之路。  【关键词】贵阳市 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  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根据2005年贵阳市1
期刊
【摘要】高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使城市成为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高强度地区,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难题与挑战。文章通过SWOT分析法对河北省建设低碳宜居城市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目标指标体系,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战略对策:规划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绿色消费、建立低碳生活方式等。  【关键词】低碳宜居城市 SWOT分析 目标指标 战略对策  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