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低碳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at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使城市成为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高强度地区,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难题与挑战。文章通过SWOT分析法对河北省建设低碳宜居城市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目标指标体系,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战略对策:规划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绿色消费、建立低碳生活方式等。
  【关键词】低碳宜居城市 SWOT分析 目标指标 战略对策
  引言
  高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使城市集中了人口、工商业、建筑和交通,成为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高强度地区,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与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紧缺、垃圾围城,以及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开始探索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英国城市规划专家Ebenezer Howard 早在1898年就提出了“花园城市”理论。1984年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1992年我国提出“园林城市”概念并制定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上提出了“宜居城市”概念。全球气候变暖使许多城市认识到城市在减缓气候变化进程中的责任和重要性,在对城市规划、建设和改造时开始关注其是否低碳和环保。以低碳生态理念规划、建设和改造城市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作为试点推出了“低碳城市”示范项目,标志着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正式起步。2010年7月和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分别下发文件,确立了两批试点省市进行低碳试点,目前生态、低碳、宜居城市建设已经蔚然成风,各市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低碳宜居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组织现实情况的方法,该方法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风险(Threats)四方面情况结合起来进行较客观的态势分析,目的是找寻出最优发展策略。
  低碳宜居城市建设的优势。河北省低碳宜居城市建设基础良好。2005年河北省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之一,编制实施了《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2030)》,有力推动了生态环保建设;1992年至2012年全国十五批共评出166个园林城市中有河北省的秦皇岛市、唐山市、廊坊市、邯郸市、石家庄市、张家口市和保定市7个;保定低碳城市建设已初具成效,成为中国首个公布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城市;承德坚持把生态宜居宜游作为城市的核心价值来追求,目前全市已有33个城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城镇”,11个城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城镇验收;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已经进入加速建设阶段;工业节能减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单位GDP能耗不断降低;建筑节能也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80%。
  低碳宜居城市建设的劣势。河北省低碳宜居城市建设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高能源消费、高排放等问题。
  二是河北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2011年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各种能源占比分别为:煤炭89.61%、石油7.73%、天然气1.58%、一次电力1.08%,这种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
  三是河北省产业结构偏重,201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1.9%、53.5%和34.6%,传统产业占工业总量的80%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较大。
  四是市区仍存在医药、钢铁、热电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企业,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水资源贫乏,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改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另外,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交通拥堵已趋常态化,以及植被少、脏乱差等都影响着城市的低碳宜居。
  低碳宜居城市建设的机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并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促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以生态文明理念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已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我省邯郸市、邢台市纳入《规划》,这标志着冀南地区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保定、石家庄两市已先后被批准为低碳试点城市;2009年承德市被环保部批准列为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编制出台了《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2年河北省提出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把两个改善作为河北省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5月召开的省八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全力打好四大攻坚战,河北沿海地区将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环首都地区将建设一批重点宜居宜业的卫星城。这些都为河北省低碳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环境和平台。
  低碳宜居城市建设的挑战。低碳宜居城市建设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受到众多因素影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2013年以来河北省石家庄、邯郸等一些主要城市连续多次被列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表面上看是空气质量问题,深层次却反映出城市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不优、能源使用方式落后、绿地空间不够、公共交通不足等问题,城市总体环境质量较差。具体表现为:一是河北省经济发展对煤炭的消耗与依赖较强,发展方式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压力大。短期内能源结构不可能大幅改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不可能成为支柱产业,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钢铁、化工、纺织、医药等行业在较长时期内还将占主导地位,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将增加。二是城市功能不完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各种设施建设不系统、不配套,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三是城市面貌缺乏特色,在城市建设中模仿、复制现象较多,城市地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不够。四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氛围和主体意识还不强。   低碳宜居城市建设的战略对策
  编制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部署和安排。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城市中的工业、建筑物、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将存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对碳排放有“锁定”作用,因此正确合理的城市规划对低碳宜居建设至关重要。城市规划应是多部门协调、跨专业合作,采用“技术专家+政府官员”模式,技术专家应背景多元—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交通规划、市政工程、生态环境、社区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社会学等,城市规划需要听取多部门的意见和进行协调,需要利益相关方和公众的参与,需要有成本—效益(包括环境影响)的分析。当前特别要注意以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为基础,以保障辖区环境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为根本的城市环境规划和减少碳排放的生态低碳发展规划。要学习借鉴城市规划中成功的经验如:紧凑型的城区和住宅、土地的有效混合利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构建低碳排放的产业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装备制造、医药化工、食品、建材、纺织服装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但河北省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模式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因此需要建设低碳宜居城市必须构建低碳排放的产业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继续坚持对标行动,通过产业集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下大气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在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发方面实现突破;支持建设廊坊、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四大信息产业基地,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着力建设一批低碳产业园区;加快服务业全面发展,努力将金融业培育成战略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独特的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在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努力开创新局面。
  发展低碳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随着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汽车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大气污染的加剧,雾霾天气产生与车辆尾气排放密切相关。低碳宜居城市建设必须发展低碳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首先应整合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通过以公交为导向的用地开发(TOD)和预先规划的交通网络引导城市的未来增长,构建“职住平衡”模式,减少“钟摆式”交通。
  其次应加快建设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是城市居民重要的出行方式,具有节约道路资源、节省能源、增进健康的作用,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应给予优先支持,享受优先权。要通过加强管理、完善设施解决非机动交通安全问题,推进慢行通道和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城的慢行交通网络。
  再次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力度,通过增加公交线路和车辆、提高换乘便捷程度、改善公交车环境等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质量和出行分担率,同时制订限制小汽车过快增长的措施,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另外还应强化交通组织管理,通过完善道路交通路网建设、交通通行信号和交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制定有效措施,加大交通需求调控力度,提高车辆通行效率,推进机动车用油达到国IV标准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油站、油库及油罐车的油气回收,减少污染排放。
  普及绿色建筑。城市的实体部分主要由建筑物构成,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呈现不断上扬趋势,建设低碳宜居城市必须从建筑设计、建设、供暖、照明等多环节共同努力,达到既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又实现能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减少碳排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优化建筑设计,落实建筑节能标准,设计是建筑节能的源头,对建筑形体、结构、内部分隔及对围护结构的不同设计会导致能耗的巨大差别,特别是对建筑围护结构组成部件—屋顶、墙、地基、隔热材料、密封材料、门窗和遮阳设施等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物与外部环境的热交换、通风和采光,而且具有锁定效应。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广使用新型材料,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发展。
  二是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开展能耗统计、能耗审计等工作基础上,全面推进既有建筑大规模节能改造,特别是对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空调、照明、办公设备及建筑围护结构实施节能改造,实施“阳光屋顶”和“绿屋顶”工程,促进建筑低碳化。
  三是要制定城镇采暖节能规划,通过改善保温,降低采暖需热量;落实供热体制改革,实行计量收费,减少城市供热系统浪费;开发推广热电联产供热、利用工业余热等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热源效率等多种措施实现采暖节能减碳。
  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三个原因促使河北必须把节能和提高能效作为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一是河北省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二是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较大;三是高耗能产品技术水平低。节能和提高能效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因此要重视和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如燃煤电站的清洁煤发电技术(IGCC)、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及智能电网技术,钢铁工业的干法熄焦技术、煤调湿技术、高炉喷煤技术等;要逐渐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油气资源,加强资源勘查,加快唐山南堡和渤海湾油气资源开发,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油气资源,加大天然气管网及储配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如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水电和风电,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扩大太阳能热利用规模,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加强低碳生态环境建设。低碳宜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持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落实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总体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防控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在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实施高效除尘技术改造,推进道路与建筑扬尘控制,防止二次污染。加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煤改气”工程建设,提高集中供热率和供气率。推进机动车用油达到国IV标准,加强油站、油库及油罐车的油气回收,减少污染排放。
  二是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和分类资源化利用。严肃分类标准的法制性,提高分类标志的强制性,制定奖惩措施,根据垃圾分类程度实行不同收费标准,实行垃圾按量收费,最终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三是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升级改造,实施污水集中处理,使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浓度达到一级标准。建立雨水收集和污水回用系统,增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实现水循环利用,分质供水。
  四是多渠道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开展城市立体绿化,推广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增加城市三维绿量。在城市交通主干线、出入口等重点部位开展绿化建设,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形象。增强绿化的生态效益,实行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绿化体系。在现有公园基础上规划建设多层次公园体系,加强大型城市绿廊保护和建设。
  推进低碳政府治理。建设低碳生态宜居城市,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政策法规,发挥立法、执法保障作用。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低碳文化宣传教育,加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和力度,倡导适度、节约、绿色环保的低碳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使“低碳消费”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提倡均衡健康饮食,减少食物浪费,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完善碳排放监督机制。健全考核机制,加大低碳生态绩效考核与激励,明确责任目标,强化问责制度。
  (作者分别为河北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河北行政学院经济学教部教授;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我省统筹园林、生态、低碳、宜居城市建设思路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HB13JJ074)
  责编/张蕾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亟待进一步完善。文章对前来广元市委党校参加学习的226名乡镇党委书记提交的社会管理创新经典案例进行了抽样,借此系统地梳理了基层社会管理的内衍性现实要素,着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因应性动力机制,探索乡镇善治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变革与重构路径。  【关键词】基层社会 管理创新 变革 重构 善治  社会管理,特别是基层社会管理,正日益成为当今社会转型时
期刊
【摘要】当前,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建设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在完成全域城市化进程后,城市农转非土地中存在的政府组织的“名义产权”与原农村集体及村民“实际占有”之间的尖锐矛盾。盘活存量土地必须化解这一矛盾,可行的出路是通过协调“实际占有”土地的增值收益分配,实现对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农转非 土地 增值收益 分配  前言  2013年初,深圳可用建设用地约33平方公里,至2020年,平均
期刊
【摘要】文章从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定义的界定入手,探究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施对策,并将其归纳为政府主导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发展成本最小化,通过人才培养互补模式实现教育质量最优化,紧贴社会要求实现产业人才需求最大化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 区域经济 京津冀 独立学院  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人才内涵  根据国家发
期刊
【摘要】“汶川大地震”和“八·八水灾”都是由于自然原因导致的危机事件,都在执政当局主导下进行了抗灾和重建活动,反映出的政府危机处理效能和民意支持度却差异甚大。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和“八·八水灾”的处置和效果分析,一方面强调危机处理中的效能,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执政当局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运作,以夯实执政基础。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 “八·八水灾” 危机处理 政治社会化  2008年5月在中国大陆发生
期刊
【摘要】近30年来,中国民航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民航业进一步发展。文章对西方发达国家自然垄断行业规制变迁进行简单介绍,并结合国内自然垄断行业规制变迁及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实际情况,试图寻找出在现有政府规制制度下,适合我国民航业企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自然垄断 微观规制 价格规制 进入规制 竞争战略  2002年三大航空集团的重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航业改革进入一个全新阶
期刊
【摘要】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必须做出城市适应性行为选择,但在这一过程中,失地农民往往存在着难以实现职业期待、难以安居乐业、没有归属感等适应性障碍。我们应从失地农民的利益出发,制定符合失地农民实际需要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消除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障碍,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城镇化。  【关键词】城镇化 失地农民 城市适应性 障碍 途径  城镇化使失地农民必须作出城市适应性行为选择  我国在大规模推
期刊
【摘要】20世纪以来,政治参与成为人们解释并衡量政治现代化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外理论界对政治参与的价值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背后是两种对立的民主理论。文章认为,它们之间的对立不是绝对的,适宜的民主应是多种民主因时因地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政治参与 价值 论争 民主  公民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及其组成的团体为影响政府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通常包括政府投票、政府选举、政
期刊
【摘要】萨特以“个体”作为原点,将“群体”、“国家”纳入个体实践之整体化演进历程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三者的循环结构。其政治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超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简单对立,具有反对本质主义的深远意义。作为核心范畴的“个体”本质上是抽象的设定,在三者之间构建的三元结构最终成为一个无限循环,实质上是抽象的政治构图。  【关键词】个体 群体 国家 政治构图  “个体”、“社群”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市
期刊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的女性主义和“她性”的生态主义。文章首先在比较生态女性主义与其他环境伦理思潮的基础上,阐释生态女性主义的“她性”特质。其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起点出发,剖析“生态性”的两层意蕴:一方面,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其多元性显示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生态体系。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她性 生态性 生态系统 生态文明  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潮和“以自然为基础
期刊
【摘要】据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贵阳市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由于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选择哪条养老之路争论越来越多。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有弊端,不能完全解决老年人现存的养老问题。笔者认为,这种能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起来的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合贵阳市老年人的养老之路。  【关键词】贵阳市 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  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根据2005年贵阳市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