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从动机定向,激发兴趣;强化训练,形成技能两方面,探索了动机教学和强化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动机教学;技能训练
技能是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它是人们能力发展的条件、因素和中介。中等职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是培养服装加工业的个体和产业化的劳动者。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技术技能;而要真正把强化技能训练的环节抓紧、抓好,首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在近18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 动机定向,激发兴趣
动机是激起人们进行某种活动或不进行某种活动的意图和愿望,是一种失去人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内部动力。笔者在加强服装专业各种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充分利用动机的定向功能原理,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并逐步予以深化,促使学生刻苦学习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具体做法如下:
1. 设置情境,熏陶心灵
比如,在教室布置专业定向的横幅、条幅,在墙壁上悬挂服装生产活动和专业学习场景的图片、照片、作品等。学生一迈进教室,首先看到的是黑板上方的横幅——学好服装、一生辉煌,以及墙壁上的图片、照片、作品,触景生情,内心可产生一种新奇和向往之感。这样学生一入学,就在心里播下了热爱服装专业的种子。
在笔者任教的班级,第一堂课是“妙手回春、美化生活”;第一次主题班会是“我选择了服装专业”。教师动情的演讲和班会上热情洋溢的典型发言,深深感染了全班每一个学生,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服装专业是他们最佳的选择,也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2. 了解社会,深入引导
为了深化动机教育,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工人们整齐统一的工作服、紧张热烈的工作场面、先进的生产设备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还可以专门聘请有成就的往届毕业生给学生讲他们的创业史。那些不平凡的创业经历会深深地打动每个学生的心,启发学生要立志于服装行业。
当需要成为一种力量,就能转化为动机。为了使学生在心理上把需要转化为动机,要经常用生活实例告诉学生,不管是儿童、青年、老人,服装都将伴随其终生,所以服装行业是永不衰败的行业,在服装行业发展,前景无限。为了促使需要向动机的转化,还要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调查服装市场行情,然后汇总他们的调查结果,因势利导。另外,还要通过价格差别引导学生认识学好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3. 情感体验,激发兴趣
为了促使学生维持较为稳固的、正确的学习动机,还要从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着力。如举办我的第一件作品展和服装设计、制作比赛,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为自己的亲友制作成衣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临时接受外单位的加工任务,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术、苦练基本技能的积极性,为强化技能训练、为学生迅速形成技术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强化训练,形成技能
技能以操作训练的方式为人所掌握,并以延长操作训练时间、多次重复练习为条件,为使学生掌握服装加工流程中的各种技能, 在端正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应通过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从而形成令人满意的操作技能。
1. 严格要求,循序渐进
技能训练首先要从基础抓起,本着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循序渐进地练习,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服装专业的技能训练更应如此。因此,根据服装类型、款式品种的难易,我校制定三年六学期的教学规划,充分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比如一年级开始时的裁剪练习,可首先让学生在纸上练,从拿剪刀的指法,到大弧线、大直线、小弧线、小直线剪刀的走势,注意每个细节的动作要领,一步步一样样地练。又如机工训练,应从机器起动,到引线、缉线、缉布练习,再到零部件的缝制,最后到部件组合的操作训练。
平时教学应在强化学生基本功训练基础上,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而以分散为主的实习方法,加大实践操作量。每次学习的款式、品种,要先让学生用旧衣破布,练习做领、挖袋等零部件,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实物裁剪和缝制。这既节省了布料,又避免了出错。这样通过教师的示范辅导,学生的自我制作,可从中摸索规律,掌握方法技巧,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严格要求是关键,比如,教学结构制图时要求学生做到快、准、美,即速度快、线条清晰、比例协调、虚实分明、整体效果有美感。制图完成后,首先学生自己要满意,不满意则重做,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动力。
2. 精益求精,适应需要
当今时代,人们对服装的质料、工艺和品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服装专业教师在技能训练中着眼于生活,着眼于生产,精益求精,以适应社会需求。教师要训练学生打基础,要提出更高要求,强化训练,促使学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初步掌握技能技巧。比如量体,看似简单,但对同一个人的量体,不同操作者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这就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量体要领。笔者的做法是首先教授要领,然后让学生相互量体,反复实践,一直到熟练为止。
为适应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个体服装加工业的需要,笔者归纳、总结了成衣整体效果的四个条件:(1)根据设计意图,选择性能适宜的面料、辅料。(2)根据面料、辅料的性能选择裁剪方法(立体、平面、净、毛)。(3)制定整体与零部件的制作方法。(4)根据面料的性能、外观造型,选择整熨方法。让学生把这四个条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细心揣摸,融会贯通。实践的结果是在整个学习阶段,每个学生都制作过3~5件西服,其中80%以上学生作品都达到了较好的整体效果。
为了更进一步使服装专业的毕业生适应所从事行业的设计与生产需要,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后,笔者还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身为一个服装设计者,如果缺乏创新超前的意识,总是步他人的后尘,必定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因此,引导学生在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已获得的技术技能,创造性地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势在必行。鉴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任务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安排任务),引导学生多方面审思构想、科学实践。因为任务具体,又符合学生实际,当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后,很容易放开手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个体任务完成后,老师又趁热打铁,抛出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分组实践,在不断的争论中完成自己的构思。因为教学内容的新颖,教学方法的灵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践热情。经过教师的指导、纠正,成品通过橱窗、小型表演等形式加以展示,让学生获取成就感。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去服装厂、服装市场采风,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后作业的新颖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利因素。每节课讲完后,笔者依据所教授的内容,给学生留些有选择余地的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及能力选择作业,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讲完领型设计与制作后,笔者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依据选择对象设计领型。这种针对学生个性进行的创造性培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强化了学生技能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检验每一阶段学生的技能水平,应于每个学期期中、期末举行现场专业技术比赛,当场为学生自行设计、裁剪、制作的服装评分。
每学年年末,我校都要面向社会总结、汇报专业学习成绩,精心设计并举办丰富多彩、规模较大的服装设计展,从而充分发动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独立完成参展作品。这些举措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我强化训练的积极性,为学生专业技能的迅速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能通过生产实践的强化训练形成技能,并适应社会需要,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我校还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时,学生努力学习知识、新技术,在工作中勤勤恳恳,毕业后许多都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力量,受到了厂家的好评。
可见,只有重视动机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服装专业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在强化技能训练中迅速学会技能,服装专业的毕业生才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庄河市职业教育中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动机教学;技能训练
技能是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它是人们能力发展的条件、因素和中介。中等职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是培养服装加工业的个体和产业化的劳动者。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技术技能;而要真正把强化技能训练的环节抓紧、抓好,首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在近18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 动机定向,激发兴趣
动机是激起人们进行某种活动或不进行某种活动的意图和愿望,是一种失去人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内部动力。笔者在加强服装专业各种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充分利用动机的定向功能原理,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并逐步予以深化,促使学生刻苦学习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具体做法如下:
1. 设置情境,熏陶心灵
比如,在教室布置专业定向的横幅、条幅,在墙壁上悬挂服装生产活动和专业学习场景的图片、照片、作品等。学生一迈进教室,首先看到的是黑板上方的横幅——学好服装、一生辉煌,以及墙壁上的图片、照片、作品,触景生情,内心可产生一种新奇和向往之感。这样学生一入学,就在心里播下了热爱服装专业的种子。
在笔者任教的班级,第一堂课是“妙手回春、美化生活”;第一次主题班会是“我选择了服装专业”。教师动情的演讲和班会上热情洋溢的典型发言,深深感染了全班每一个学生,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服装专业是他们最佳的选择,也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2. 了解社会,深入引导
为了深化动机教育,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工人们整齐统一的工作服、紧张热烈的工作场面、先进的生产设备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还可以专门聘请有成就的往届毕业生给学生讲他们的创业史。那些不平凡的创业经历会深深地打动每个学生的心,启发学生要立志于服装行业。
当需要成为一种力量,就能转化为动机。为了使学生在心理上把需要转化为动机,要经常用生活实例告诉学生,不管是儿童、青年、老人,服装都将伴随其终生,所以服装行业是永不衰败的行业,在服装行业发展,前景无限。为了促使需要向动机的转化,还要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调查服装市场行情,然后汇总他们的调查结果,因势利导。另外,还要通过价格差别引导学生认识学好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3. 情感体验,激发兴趣
为了促使学生维持较为稳固的、正确的学习动机,还要从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着力。如举办我的第一件作品展和服装设计、制作比赛,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为自己的亲友制作成衣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临时接受外单位的加工任务,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术、苦练基本技能的积极性,为强化技能训练、为学生迅速形成技术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强化训练,形成技能
技能以操作训练的方式为人所掌握,并以延长操作训练时间、多次重复练习为条件,为使学生掌握服装加工流程中的各种技能, 在端正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应通过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从而形成令人满意的操作技能。
1. 严格要求,循序渐进
技能训练首先要从基础抓起,本着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循序渐进地练习,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服装专业的技能训练更应如此。因此,根据服装类型、款式品种的难易,我校制定三年六学期的教学规划,充分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比如一年级开始时的裁剪练习,可首先让学生在纸上练,从拿剪刀的指法,到大弧线、大直线、小弧线、小直线剪刀的走势,注意每个细节的动作要领,一步步一样样地练。又如机工训练,应从机器起动,到引线、缉线、缉布练习,再到零部件的缝制,最后到部件组合的操作训练。
平时教学应在强化学生基本功训练基础上,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而以分散为主的实习方法,加大实践操作量。每次学习的款式、品种,要先让学生用旧衣破布,练习做领、挖袋等零部件,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实物裁剪和缝制。这既节省了布料,又避免了出错。这样通过教师的示范辅导,学生的自我制作,可从中摸索规律,掌握方法技巧,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严格要求是关键,比如,教学结构制图时要求学生做到快、准、美,即速度快、线条清晰、比例协调、虚实分明、整体效果有美感。制图完成后,首先学生自己要满意,不满意则重做,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动力。
2. 精益求精,适应需要
当今时代,人们对服装的质料、工艺和品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服装专业教师在技能训练中着眼于生活,着眼于生产,精益求精,以适应社会需求。教师要训练学生打基础,要提出更高要求,强化训练,促使学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初步掌握技能技巧。比如量体,看似简单,但对同一个人的量体,不同操作者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这就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量体要领。笔者的做法是首先教授要领,然后让学生相互量体,反复实践,一直到熟练为止。
为适应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个体服装加工业的需要,笔者归纳、总结了成衣整体效果的四个条件:(1)根据设计意图,选择性能适宜的面料、辅料。(2)根据面料、辅料的性能选择裁剪方法(立体、平面、净、毛)。(3)制定整体与零部件的制作方法。(4)根据面料的性能、外观造型,选择整熨方法。让学生把这四个条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细心揣摸,融会贯通。实践的结果是在整个学习阶段,每个学生都制作过3~5件西服,其中80%以上学生作品都达到了较好的整体效果。
为了更进一步使服装专业的毕业生适应所从事行业的设计与生产需要,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后,笔者还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身为一个服装设计者,如果缺乏创新超前的意识,总是步他人的后尘,必定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因此,引导学生在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已获得的技术技能,创造性地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势在必行。鉴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任务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安排任务),引导学生多方面审思构想、科学实践。因为任务具体,又符合学生实际,当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后,很容易放开手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个体任务完成后,老师又趁热打铁,抛出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分组实践,在不断的争论中完成自己的构思。因为教学内容的新颖,教学方法的灵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践热情。经过教师的指导、纠正,成品通过橱窗、小型表演等形式加以展示,让学生获取成就感。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去服装厂、服装市场采风,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后作业的新颖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利因素。每节课讲完后,笔者依据所教授的内容,给学生留些有选择余地的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及能力选择作业,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讲完领型设计与制作后,笔者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依据选择对象设计领型。这种针对学生个性进行的创造性培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强化了学生技能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检验每一阶段学生的技能水平,应于每个学期期中、期末举行现场专业技术比赛,当场为学生自行设计、裁剪、制作的服装评分。
每学年年末,我校都要面向社会总结、汇报专业学习成绩,精心设计并举办丰富多彩、规模较大的服装设计展,从而充分发动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独立完成参展作品。这些举措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我强化训练的积极性,为学生专业技能的迅速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能通过生产实践的强化训练形成技能,并适应社会需要,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我校还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时,学生努力学习知识、新技术,在工作中勤勤恳恳,毕业后许多都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力量,受到了厂家的好评。
可见,只有重视动机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服装专业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在强化技能训练中迅速学会技能,服装专业的毕业生才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庄河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