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赢了”什么东西,“醒来”要干什么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挨打、挨饿、挨骂,却在逆流中昂然挺立、在逆风中茁壮成长。环顾全球,还找不到可以与之媲美的第二个大国。上世纪90年代末,西方开始有人问:“中国是怎么挺过这100多年的?”本世纪第一个10年,西方又有人问:“中国是怎么强大起来的?”到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的时候,西方舆论陡然一变,美国《时代》周刊和德国《明镜》周刊不约而同地在封面上用中文和汉语拼音惊呼:“中国赢了”“醒来”。这种变化说明世道真的变了,人们的认识也不得不变。对此,我们很值得对中国“赢了什么”和中国“醒来作甚”做一番深入思考。

中国“赢了”什么东西


  2017年11月13日,美国的《时代》周刊在封面上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印上“中国赢了”,这在该刊历史上还是首次。
  与封面相呼应的是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伊恩·布雷默的文章《中国经济是如何做好赢得未来的准备的?》。文章说,西方曾预言要么中国按西方的理念改革,否则一定无法在全球自由市场中生存,“如今,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更为完善,甚至可能比美国的制度更具可持续性……尽管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利用国有企业增强中国共产党国内影响力的能力,使得这个新兴大国有望在2029年超越美国的经济总量。”
  中国“赢了”什么?准确地说,是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赢了又一个回合。当然,中国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
  首先,我们在政治上赢了。中国没有走一条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政治优势,充分体现了我们制度的优势。
  回顾过去三四十年,中国可以说经历了一段凶险的时光。有段时间,有的刊物公然鼓吹改变社会制度,打的旗号是“要民主”。他们攻击党的领袖,篡改历史,污化英雄人物,嘲笑拥护党的言论。我们要以苏联改革的失败为镜鉴,其主要教训就是怀疑乃至彻底否定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推翻重来,全盘西化,结果苏联人民遭了殃,一大批开始跟着手舞足蹈的知识分子,等到残酷的现实来临时,醒来已晚。
  几十年的事实证明,思想上松一松,对方就攻一攻。万幸,中国共产党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就断了很多人的妄想,从而保证“中国赢了”。若是在这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上我们糊涂、让步,绝不会有中国扬眉吐气的今天。
  其次,我们在经济上赢了。中国不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而且在人类历史上闯出了一条新路,那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点正是西方极为反感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改革开放之初,正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盛行之时,也正是进入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的时候。什么是新自由主义?用波兰前副总理格泽高滋·科勒德克的话来讲就是:“新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经济学派,也是一种经济政策,一种依靠自由、自主选择、民主、私有制、企业家精神和竞争等关键因素的自由主义理念,并偏向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令少数人致富的经济政策。”
  把这种学派变为政策的始作俑者是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他们的继任者一个个变本加厉,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在资本主义忘形狂欢的20多年里,虚拟资本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天文数字。正当华尔街陶醉在赚钱的疯狂中,2008年,一场大危机突然爆发。有名望的西方经济学家几乎没有人预见到。科勒德克如今更深切地感到:“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10年了,业内人士几乎一致认为新自由主义是那场危机的根本原因。”
  第三,也许更可贵的是,我们在思想上赢了。我们抵制了政治上的全盘西化和经济上照搬西方理论与制度,用自己的探索取得了令世界惊讶的经济成果,西方舆论承认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更令他们觉得可怕的是中国人自信了,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在民族危亡的时候,“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根本上扭转了亡国亡种的衰败趋势,领导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现在正在强起来。我们的自信来自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自于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来自于我们知道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改革经过40年的努力,成绩斐然,进入了新时代。有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例子:詹天佑从美国学来了修铁路的技术,历尽艰险修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但近百年来,他的家乡江西婺源,没有一条铁路。而近10年来,不止一条铁路修到了婺源,而且是高铁。今天我们要到外国修高铁。如果美国放下架子,我们也可以在美国修高铁。抚今追昔,我们就会明白,今天的自信来自哪里。

中国“醒来”要干什么


  无独有偶,2017年11月11日,德国《明镜》周刊的封面上印了一行大大的汉语拼音“xǐng lǎi”(“醒来”),还打了个感叹号,底色是中国国旗的红色。细观全文,其实作者的重点不是说中国“醒来”了,而是中国“醒来”后,西方得快快“醒来”。他提醒,中国的了不起或可怕不仅仅在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而且更在于“中国政治制度模式是偉大的创造,是其他国家可以效仿的对象”。这一点更令西方担忧。一直以为自居“山巅之城”的傲慢的白人,忽然发现山下有一大群也很优秀的人在一条更合理的道路上做着出色的事情,仿佛地震了,山也摇动了。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说:“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的崛起,关系到一切。西方习惯于这样的思维,即世界是它的世界,国际社会是它的社会,国际机构是它的机构……普世价值是它的普世价值……今后情况将不再如此。”   于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流行了,硬说中国要挑战美国,要争夺美国的霸权。最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给中国扣了两顶帽子:“战略竞争者”和“修正主义国家”。无法改变的现实是,中国人说:我并不想挑战你,不想当头;但美国人说:你强大了,本身就是在挑战我、威胁我。
  找不到上帝来做裁判,中国唯一能做的是行动。中共十九大报告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在国内今后几十年要做的事情,也告诉世界我们在世界上要做的事情。习惯了冷战思维的西方总怀疑社会主义国家也像它们推广西方民主那样,会把自己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到它们的头上,同它们存在你死我活的矛盾。
  社会主义掌握政权100年的历史证明:用强力搞所谓的“赤遍全球”是行不通的,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来办。美国的资本主义搞了200多年,有过自己的辉煌(当然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今天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不决定于中国,而是决定于美国人民。最近一次大选中,桑德斯主张社会主义,落选了;特朗普主张恢复旧式的资本主义,正忙着。前途如何,大家都很关心,但大家都不会越俎代庖。中国的主张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追求的远大目标和行事的指导原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我们都说得明明白白、诚诚恳恳。至于美国及西方信不信,愿不愿意大家一同发展,也不取决于我们。这两年来,中国一些企业到美国投资和收购,美国以安全理由拒绝。中国的基金会向美国学术机构捐点小款子,美国人惊呼中国人要“和平演变”他们。美国人历来给人的印象是:虽然粗一点,但也还大气。为什么现在这么小气起来了呢?美国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是公然进行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每年都发钱,这算不算威胁中国呢?
  中美矛盾,说到底是两种思想、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矛盾。中国很大气,早就不喊“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了,也不会代替美国人来改革美国。美国何去何从,是不是也该“醒来”了?
  中国要做的是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想和行为准则,共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朋友越多越好,谁要来挑衅,我们也不客气。

中国“新时代”面对的世界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清楚了中国“赢了”什么和中国“醒来”要干什么,我们还要从国际环境变化的角度,面对和思考下列这样一些问题,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更稳更好。
  1.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人类经历了资本主义从兴旺到衰落的过程,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9·11”恐怖袭击、金融和经济危机,以及社会主义苏联的诞生、强盛和瓦解。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伴随着科技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呈波浪形前进。人类是带着一个大问号进入21世纪的:这个世界会好吗?
  2.我们改革开放之初,正遇上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狂欢和苏联的瓦解,西方陶醉在“历史终结”的虚幻之中,信心满满地要把中国引入“世界主流”,俯视我们,往往流露出一种“怜悯”和“仁慈”,关系似乎好处一些。现在西方惊呼对中国犯了大错,譬如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以说什么也不肯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西方正琢磨如何对付一个它们不喜欢却又已经开始强大起来的中国。是硬一点还是软一点?可中国似乎软硬不吃。
  3.美国现在已认定中国是“战略竞争者”,是对既有秩序的“修正主义者”,打算处处同中国竞争,设法遏制中国。生意还是要做的,但希望占便宜越多越好。我国今后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但是,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拥有两股气,即正气和底气。中国人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比于霸权,这是正气;中国有近70年发展的伟大成就,早已不是“小米加步枪”,这是我们的底气。因此,今天中国抗风险的能力已大大提高,不怕任何风浪。
  4.今后几十年,世界的变化取决于资本主义如何演变和社会主义如何发展。西方的一人一票能否推动社会变革?是变得福利越来越高、政府债台高筑、政局持续动荡,还是理性占了上风,出现一个中兴?现在西方知识界的回答是不知道,前途暗淡。按传统的理论,资本主义会在一场革命中变为人民掌权,目前看来不可能。西方国内矛盾激化时,有可能将人民不满引向国外,中国常常是它们转移矛头、嫁祸于人的最好对象。我们要有思想准备。这就是我们今后改革开放的一个最不可忽视的外部环境。
  5.世界的变化往往与地球上人类的新老更替密切相关,目前有“一老一少”的问题。一个是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发达国家,我国是“未富先老”,这对各国来讲都是巨大挑战。另一个是青少年问题,似乎各国都在担心年轻人贪图享乐,胸无大志,超越道德底线。还有一个新动向,西方青年突然觉得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弊病太多。这些倾向都值得重视。继续往前走的,永远是年轻人。随着高科技的突飞猛进,相信他们会思考和解决新的问题。
  6.中國是人类的希望。伊恩·布雷默说:“2018年的世界将悬而未决,继续对中国模式和世界模式进行比较。”对美欧来说,中国模式让他们深感不安;而对其他多数国家来说,中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选择。中国过去40年学了西方很多好东西,但也深受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今后要扎扎实实地改正过来,把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大大地发扬起来,才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重任。
其他文献
“中國很大,不过这个很大的国家,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块是城市,另外一块是乡村。”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周其仁教授开篇直陈要义,揭示了解读中国问题的重要面向。  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此起彼伏,“城市雄心”有如一座座“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摩天大楼,开放进取、自信昂然;而在城市光芒的映照下,“乡村失落”则呈现出另一幅发展图景,年轻人纷纷加入“流动中国”的热潮,人丁兴旺、四世同堂的热闹场
关键词:科举;进士追赐;追忆;文人心态  学界对于科举制度、科举与文学文化、科举与士人心态等方面的研究早已造端,孜孜矻矻,洋洋大观,可谓珠玉琳琅。然而,经过文献爬梳,发现在古代的科举取士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非常规举措,即“进士追赐”——对身殁士子的科名追赐。1这一举措属于“特赐第”制度的延伸,2在科举时代比较少见,施行频率亦较低。每次施行,背后都潜藏着当时独特的历史动因,在一次次偶发中,成为科举制
全球金融危机已现,今年的大学应届生就业肯定会受到影响。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被大学生列为最期待进入的20家企业更成为香饽饽中的香饽饽。    一、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    中国移动人力资源部刘德彪总经理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去年校园招聘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华师大的女学生。由于她不是中国移动所需要的市场方面专业的学生,没有进入笔试和面试名单。但是她并没有就此放弃。当她得知某日是中国移动笔试和面试的日子
在战火中,他为他挡过炮弹,他从敌人的包围中救过他的命。一起走过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共同经历生死相依的烽火人生,对于战争年代为祖国奉献青春、挥洒热血的91岁老兵袁林昌而言,他有一个最大的人生心愿:寻找到和他分别64年的“老排长”,再给排长敬个礼,说说话。  2019年5月,CCTV-1周日晚八点档,《等着我》栏目现场,91岁的老兵袁林昌打开记忆的匣子,深情回忆起他和老排长周国民的“生死战斗情”。战壕
黑夜,万籁俱寂,我躺在床上,身上有如千斤负荷,想起身却丝毫不能动弹,手拂过脸颊,冰凉的感觉触醒了我的脑神经,此刻我才清醒,是的,只是个梦,可梦里的感觉却是如此真实,妈妈,这是第一次,我是如此想念你。  这也是第一次,我提起笔写你。  手中的笔拿起,又放下,再拿起。我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写,只是要写的太多,却不知从何写起。  从小,我就不听你的话。我性格倔强,而你也是一个要强的人。我想,这点我应该是遗传
“欢迎来到虚幻世界”(Welcome to Shadowland),美国《大西洋月刊》新设的网页专题如是说。该专题辑录了数篇调查和评论文章,从解构阴谋论的角度,对美国当代政治和社会生态做了详细描述。这些阴谋论中最显著者,当属于二0一七年在美国兴起的QAnon(“匿名者Q”)运动,它由一个匿名人士Q发起,在特朗普支持者之间广泛传播。这些人认为一群崇拜撒旦的恋童癖者统治着世界,他们通过民主党的组织秘密
两次参加学术会议,旁听议论“小产权房”,因而琢磨“小产权”以及——连带着——“农民工”如何英译的事。两次都是这样,真是积习难改。翻译作业,转换词语,总不免端详词语背后的历史现实、社会文化,这一回因为身在学术的现场,听到的想起的比一向都多。当然,“小产权”英文怎样讲,也有年轻的媒体同仁问起。看来即使就媒体而言,“小产权房”之说也还是新鲜事。  “小产权”是新闻,“产权”却不是。以英译而论,“产权”二
〔关键词〕故事续编;心理建构;心理活动课  一、故事续编法创造一种集体的疗愈与成长  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其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故事即生命,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故事,他们在故事中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方式和处事习惯。叙事心理疗法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因为,人们可以在叙述自
在众多的古诗词中,西安有一個永恒的名字——长安。这个名字的底蕴是:半坡的萌动,西周的雄起,大秦的统一,刘汉的刚健,李唐的盛世……彼时,八百里秦川的富庶,堪与今比,水系的发达,泾渭诸河的“八水绕长安”,不仅凝聚了长安的王者之气,更孕育了历代文人诗词歌赋层出不穷,如卢照邻那“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的千秋绝句,丝毫联想不到它位于黄土高原。  在西安,我感受最深的,当属城墙。  出西安站,抬头便
摘要:导入语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语文教学怎样导入却是一门艺术。本文从导入的作用、要求、方法等方面入手介绍了导入语的技巧,以便为语文教学导入语的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导入语;设计策略     何谓导入语?上课伊始,教师就能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出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气氛,这就是课的导入。导入语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