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00九年初,王蒙谈他的《老子的帮助》时,称自己是“青年作赋赋犹浓,皓首穷经经更明”。十年来边读边思边写,他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人文化性格和文化自信的著作,一本接一本陆续出版。《老子十八讲》(二00九)、《庄子的享受》《庄子的快活》(二0一0)、《庄子的奔腾》(二0一一)、《中国天机》(二0一二)、《与庄共舞:人生的自救之道》(二0一四)、《天下歸仁:王蒙说(论语)》(二0一五)、《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游刃有余:王蒙谈老庄》(二0一六)、《王蒙讲孔孟老庄》《王蒙的红楼梦·讲说本》《中华玄机》《王蒙谈文化自信》《赠给未来的人生哲学——王蒙池田大作对谈》(二0一七)等等,受到知识界的瞩目和大众的欢迎。贾平凹为《庄子的奔腾》作序,写道:“几十年来,我一直在仰视着他,一直高看王蒙先生,认为他是一个能‘贯通’的人,这样的人是少数。”他还书赠王蒙一条幅,称其“贯通先生”。王蒙近十年“讲经”著作,愈写愈丰富,愈厚重,愈放松,也愈加融会贯通。二0一八年三月王蒙出版的《中国人的思路》(“读懂中国”丛书之一),这一写作趋向更加突出。
《中国人的思路》是从汉字谈起的。“经书”阅遍再溯源,便聚焦到构成古代思想家经典和编织中华文化独特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元素和符码,也是与非中华文化最大的不同点——汉字了。以汉字为根,依次从中华古代经典、近代文化危机与新生、当代文化建设以至中国文化梦的光明展望,王蒙一路探根究底、纵贯横通、抚今追昔、抬望未来,甚至连“翠花,上酸菜”和《忐忑》这样的小曲也娓娓咂品,自成一幅中华文化“贯通”谈的颇为生动的“这边风景”。
汉字的诞生历来被看作石破天惊的大事。《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王蒙曾多次引用这个记载,他对于汉字的重视也是一以贯之。王蒙基于“中华文化是以汉语与汉字为本位的文化”“汉字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的命题,指出正是由于汉字特殊的整齐性、综合性、多义性、简练性、美术性与音乐性,培育形成了中国人“尚文:反道德论与性善论”“和谐与中庸”“泛哲学论:尚同与尚义”“混一与浑一”“中华相对论:尚化与尚新”的五种文化性格。王蒙并不仅仅以文化谈文化,而是对形成中国文化性格的诸因素进行全方位思考:“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从学理上……是儒家与儒道及与其他各家的互补……从思维上哲学上语言文字上看,是汉语与汉字文化,是概念崇拜、概念互联、概念递升、终极概念的追求与整体判断。从地域与经济上看,是黄河文化为主并补充以楚文化与边疆兄弟民族文化,主体是农业文化。从社会组织上看是封建专制与民本思想的平衡与冲突。从民间文化上看是阴阳八卦,是宗法血缘,是中餐、中医、中药与多神混合崇拜,是戏曲里大肆宣扬的忠孝节义。”
以农业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发端流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沉淀定型。《中国人的思路》对中华古代经典的论述,可看作王蒙十年读经思考的一个综合贯通,他的总结概括颇为精辟:“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的文化繁盛局面,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共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石。特别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最主要的‘基因团’,后来衍变成了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北魏之后的儒释道三教合一论,则极其独特地反映了中华文化一生多、多归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方法论。
最能体现王蒙“贯通”特点的,是他对晚清以降传统文化的危机、焦虑、转换与新生的论述,以及深刻影响与文化展望。主要观点:其一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虽然灿烂辉煌,但月满则亏,再优秀的文化怕的是停滞老化、断裂崩塌,“问题很简单,请这些人读一下《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就会知道……悠久、精到、恢弘的中华文化传统中,有些方面包含着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人性为压制对象的颠倒”。其二是晚清以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它是矫枉过正,也是挽救民族危亡同时也是挽救、激活、更新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这一历程也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坚韧、柔性与耐性和再造进取能力。其三是德先生、赛先生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人民革命的成功,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顺乎民心的结果,并“使中华传统文化革命化、大众化,从而开始实现创造性的转变、创造性的发展,获得新的活力”。其四是一九四九年以后文化建设的成就与曲折,特别是中华文化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生、走向繁荣的历史经验,再一次证明中华文化的自省能力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旺盛生命力。王蒙的态度是求实求是、说大实话,其文化价值观是有效性,即顺民心、利国运和“郁郁乎文哉”,其分析方法是以对辩证法和立足当今的长短焦透视的运用之妙,以此究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王蒙对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和当代文化生活的评述,多以作家的亲历视角观察。新疆的水磨风景和坎土曼的渐渐消失,郭兰英苦大仇深的《妇女自由歌》,莫言的获诺奖和网络语言“囧”“杯具”……一路读来自是切肤可亲,灼见频出。而王蒙的文化立场是坚守与乐观:阅读永远不可动摇,而且要有费劲一点儿的精神劳动的阅读;我们需要攀登得更高一点儿,让文化成为真正的文化;有传统文化的泽润滋养,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大匠和文化果实,中华文化的光明梦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为期不应太远。
二0一八年三月,王蒙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话题——我确实是有点着急……自命为文化人或被认为是文化人的我们,应该有所回应——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做到文化自信?为什么不能不自信?我就是希望通过切磋琢磨,能够起到扶正、补缺、去邪的作用。”作为颇经沧桑的当代重要作家,和十年“读经”思悟丰赡的思想者,王蒙笔健不老,新作迭出,其思考和诉说的语速很快,有不吐不快、只争朝夕之感。《中国人的思路》展现了王蒙对中国文化纵横“贯通”谈的取向,我期待他进一步的著作。
《中国人的思路》是从汉字谈起的。“经书”阅遍再溯源,便聚焦到构成古代思想家经典和编织中华文化独特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元素和符码,也是与非中华文化最大的不同点——汉字了。以汉字为根,依次从中华古代经典、近代文化危机与新生、当代文化建设以至中国文化梦的光明展望,王蒙一路探根究底、纵贯横通、抚今追昔、抬望未来,甚至连“翠花,上酸菜”和《忐忑》这样的小曲也娓娓咂品,自成一幅中华文化“贯通”谈的颇为生动的“这边风景”。
汉字的诞生历来被看作石破天惊的大事。《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王蒙曾多次引用这个记载,他对于汉字的重视也是一以贯之。王蒙基于“中华文化是以汉语与汉字为本位的文化”“汉字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的命题,指出正是由于汉字特殊的整齐性、综合性、多义性、简练性、美术性与音乐性,培育形成了中国人“尚文:反道德论与性善论”“和谐与中庸”“泛哲学论:尚同与尚义”“混一与浑一”“中华相对论:尚化与尚新”的五种文化性格。王蒙并不仅仅以文化谈文化,而是对形成中国文化性格的诸因素进行全方位思考:“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从学理上……是儒家与儒道及与其他各家的互补……从思维上哲学上语言文字上看,是汉语与汉字文化,是概念崇拜、概念互联、概念递升、终极概念的追求与整体判断。从地域与经济上看,是黄河文化为主并补充以楚文化与边疆兄弟民族文化,主体是农业文化。从社会组织上看是封建专制与民本思想的平衡与冲突。从民间文化上看是阴阳八卦,是宗法血缘,是中餐、中医、中药与多神混合崇拜,是戏曲里大肆宣扬的忠孝节义。”
以农业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发端流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沉淀定型。《中国人的思路》对中华古代经典的论述,可看作王蒙十年读经思考的一个综合贯通,他的总结概括颇为精辟:“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的文化繁盛局面,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共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石。特别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最主要的‘基因团’,后来衍变成了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北魏之后的儒释道三教合一论,则极其独特地反映了中华文化一生多、多归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方法论。
最能体现王蒙“贯通”特点的,是他对晚清以降传统文化的危机、焦虑、转换与新生的论述,以及深刻影响与文化展望。主要观点:其一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虽然灿烂辉煌,但月满则亏,再优秀的文化怕的是停滞老化、断裂崩塌,“问题很简单,请这些人读一下《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就会知道……悠久、精到、恢弘的中华文化传统中,有些方面包含着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人性为压制对象的颠倒”。其二是晚清以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它是矫枉过正,也是挽救民族危亡同时也是挽救、激活、更新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这一历程也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坚韧、柔性与耐性和再造进取能力。其三是德先生、赛先生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人民革命的成功,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顺乎民心的结果,并“使中华传统文化革命化、大众化,从而开始实现创造性的转变、创造性的发展,获得新的活力”。其四是一九四九年以后文化建设的成就与曲折,特别是中华文化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生、走向繁荣的历史经验,再一次证明中华文化的自省能力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旺盛生命力。王蒙的态度是求实求是、说大实话,其文化价值观是有效性,即顺民心、利国运和“郁郁乎文哉”,其分析方法是以对辩证法和立足当今的长短焦透视的运用之妙,以此究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王蒙对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和当代文化生活的评述,多以作家的亲历视角观察。新疆的水磨风景和坎土曼的渐渐消失,郭兰英苦大仇深的《妇女自由歌》,莫言的获诺奖和网络语言“囧”“杯具”……一路读来自是切肤可亲,灼见频出。而王蒙的文化立场是坚守与乐观:阅读永远不可动摇,而且要有费劲一点儿的精神劳动的阅读;我们需要攀登得更高一点儿,让文化成为真正的文化;有传统文化的泽润滋养,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大匠和文化果实,中华文化的光明梦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为期不应太远。
二0一八年三月,王蒙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话题——我确实是有点着急……自命为文化人或被认为是文化人的我们,应该有所回应——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做到文化自信?为什么不能不自信?我就是希望通过切磋琢磨,能够起到扶正、补缺、去邪的作用。”作为颇经沧桑的当代重要作家,和十年“读经”思悟丰赡的思想者,王蒙笔健不老,新作迭出,其思考和诉说的语速很快,有不吐不快、只争朝夕之感。《中国人的思路》展现了王蒙对中国文化纵横“贯通”谈的取向,我期待他进一步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