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比 凸显形象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a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比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段。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形象。
  【关键词】对比 突出 人物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贯穿全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加凸显了蔺相如这一主要人物形象。
  首先,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这样一个情形: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并且“计未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这一情形。这不仅渲染了当时急迫紧张的氛围,更是让后面蔺相如在分析完“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和“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后,认为“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并自告奋勇“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前往”。这就使相如与诸大臣“谋而未定”无计可施甚至被秦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衬托出相如机智、胸有成竹的勇气和果断。在学生诵读认知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手法的体会在大脑中会出现了一幅明显的对比画面:大臣们的焦急无策,赵王的寝食不安,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并由此可推断出蔺相如在这件事中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一开始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比。
  其次,在渑池之会上激烈的争辩场面也是通过对比来完成的。第一,秦王与赵王的对比。秦王酒酣,请赵王奏瑟,赵王真的就鼓瑟了。当蔺相如上前让秦王击缶的时候,秦王“怒,不许。”秦王的盛气凌人与赵王鼓瑟的胆怯顺从与唯唯诺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都是一国之君,弱小国家国王的胆小懦弱、惟命是从与强大国家国王的盛气凌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文章通过神情与动作的对比让读者有了深刻的体会,真正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秦王的击缶是出于蔺相如的步步紧逼,蔺相如有勇有谋,很完美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第二,秦御史和赵御史的对比。秦御史前书——主动记录,示秦强,录入史册公然侮辱赵国。当秦王被逼“不怿,为一击缶”时,赵御史,相如顾召赵御史书——被动、胆怯、退缩。试想,连赵王都吓得唯命是从了,那些御史还能敢怎样呢?如果不是蔺相如回头喊他,他或许还要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呢!第三,秦国的群臣与赵国蔺相如一人的对比。当时,秦人多势众,有预谋在先,齐祝寿提无礼要求,渑池之会的紧张局势就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赵国也如面临悬崖,不慎即可坠入深渊。赵国唯相如一人,仓促应战,随机应变,针锋相对,而能力挽狂澜,能够保全赵国尊严。此时,秦国的强势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压力之下,蔺相如却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胆略战胜了秦国。可以说,蔺相如与所有的人形成了对比,不管是秦国人的强横,还是赵国人的懦弱。可见,司马迁巧妙地对运用比都是为了突出蔺相如的英勇和才略。
  再次,文章的结尾,蔺相如与廉颇的对比。廉颇宣言:“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我见相如,必辱之。”可见廉颇的气愤程度。而蔺相如不肯与会,每朝时,常称病,不欲廉颇争列。甚至望见廉颇,引车避匿。蔺相如的退缩程度甚至连他的门客都不能接受了“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可是,相如的一句“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故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如的无奈忍辱与廉颇傲慢形成的鲜明的对比会让读者更加敬佩这一英雄。尤其是当我们读到“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时候,这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并让人肃然起敬!人们感觉到了相如的大度与气量,看到了一个时刻为国家着想的英雄的宽广胸怀。这不能不说是对比在起着重要作用。
  司马迁在本文中运用了许多对比,而这些对比也是有所指向的,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蔺相如的伟大。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新浦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仅要能够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更要体会和理解通过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我们在背诵美文美句的时候,不能只是把它们当作文字来记忆,而应该深入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情”和“意”,这样我们就会灵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从而逐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审题 立意 选材 背诵 体会  日前我们进行了一次测试
【摘 要】当下的高中学生阅读存在着诸多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及未来的发展。笔者以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粗读 细读 悟读    当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了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客观因素之外,阅读教学本身的有效性备受质疑。阅读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什么样
【摘 要】“诗教”传统古已有之。我们可以利用古典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诸多优势,使它服务于中学生品德教育,以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操、独立人格、积极进取精神、悯世仁爱之心、健康的爱情观等等。  【关键词】“诗教”传统 古典诗歌 德育功效    “诗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古已有之。最早提出“诗教”的是孔子。很多大学者也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如理学家朱熹认为诗歌可以陶冶“性灵”,使人“师善”(
【摘要】巧妙设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的原则和方法: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且难易适度;问题要有启发性;问题要有梯度和整合性。  【关键词】问题 指向性 启发性 整合性    最高效的课堂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设疑是关键。设疑巧妙、得体,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其
【摘 要】学生是培养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只要让语文教学着眼于“人”——学生,就能使教学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就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 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很无奈,因为语文学科已经被学生遗忘在寂寞的角落里了。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学习有很强的功利性,在他们看来语文这门学科学与不学在成绩上不会拉很大
【摘 要】记叙文波澜起伏的情节设计方法很多,误会法是其中一种。误会事件的选择、误会缘由的交代、误会心理的描写等是误会法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记叙文 情节设计 误会法    所谓误会,即事件或人物行为等容易引起人们误解。这种方法该怎样设计?  一、看下面的文章  枪  [台湾]林双不  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也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
【摘 要】汪曾祺的《老舍先生》通过几桩事情展现了老舍留在他心中的印象。初读文章会觉得此文十分浅易,并且亦如汪曾祺其他作品,少有感情的大起大落,但其实他的散文“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文中有许多潜藏的话语,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  【关键词】《老舍先生》 绚烂 平淡    汪曾祺散文文字雅洁,少雕饰,委婉恬淡,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他的记人散文涉及人物有父母亲、恩师沈从文,以及邻里、师长、朋友。《老舍先
【摘 要】高考作文中,学生认为最难的是积累的素材太小,不能充分地体现文章的主题。其实,在选材方面,课本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范例,不少作品都是以小见大的经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作文选材 课本 以小见大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等等名言学生如数家珍,但并不明白语言除了具有哲理性之外,在作文写作中同样适用。  高明的作者常常由一物
【摘 要】对学生进行议论文创作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下水片段,渐进性地加以指导,采用课内片段与课外完篇有机结合的训练方式,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学会梳理整合课本知识并运用课本素材,化知识为能力,做到读写结合,最终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关键词】片段 下水 读写 论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摘 要】本文以一位同行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例,详细分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思维;步步深入,层次清晰;巧妙设问,激励提问,注重创造性阅读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 思维分析    最近,听了我校语文组吴老师上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感慨颇多。吴老师标准的普通话,适当的语速,沉着的启发,充沛的感情,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我,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让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