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着眼于“人”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leiz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培养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只要让语文教学着眼于“人”——学生,就能使教学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就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 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很无奈,因为语文学科已经被学生遗忘在寂寞的角落里了。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学习有很强的功利性,在他们看来语文这门学科学与不学在成绩上不会拉很大差距,即在考试中不会成为拉分科目;二是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课堂上学生学到的只是死板的知识,感受不到美的熏陶,体味不到学习的快乐,领受不到深刻的思想启迪!所以这种既不能满足学生考试得高分的功利性目的,又与学生成长发展相脱离的死板的学科,学生怎么会用心去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呢?我认为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语文课堂教学着眼于人。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设置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与以往完全不同:以前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以文本为主,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文本中的知识;而今天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以学生为本,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能够成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所以,教材已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了,而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凭借物,教学也只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关注的是每一课应让学生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每一课所具有的全部知识。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理念设置教学目标,所以学生学习没有热情。比如,有一位老师上《边城》一文,他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2.分析翠翠等主要人物的形象。3.赏析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学习重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学习难点: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教学关注的是文本而不是学生。让学生体会,分析,学习的都是死的知识,不但内容多,而且离学生的生活远。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能有多少实际的收获?《边城》一文是一篇非常美的小说,自然环境美,风土人情美,人性美!文中那样原始的优美的环境,那样淳朴的健康的人性与我们今天所生活的钢筋混泥土的城市环境,充满功利性的人际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就不会一节课设置那么多目标;如果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就应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中,紧扣文字去分析体味文中的环境美和人性美,进而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和美好人性的向往之情,并明白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如果一节课能达到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更有收获吗?至少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与现实有联系,感受到学有所用,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不仅学生学习感兴趣,而且可以达到发展式教育目标。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就好比是鲜活的跳动着的智慧之焰,将点燃整个课堂生命,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满腔热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但最易引起学生关注的教学情景,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所以,贴近学生生活,将学生实际生活与文本内容联系起来创设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关注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热情,才能实现高效教学。比如,七年级有一位教师上《羚羊木雕》一文,他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李白说‘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这些足以表现友情无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这一段导语设计得很精心,但这一情境创设却是失败的,因为这一段文字都是抽象的道理,而教学对象却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也许只有学完《羚羊木雕》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将本段文字作为导语,以创设引发学生学习激情的学习情景,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位教师在设计这一导语时,只考虑本段文字与将要学习的《羚羊木雕》一文的内容的联系,而忽视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而另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少年时光,同学们充满朝气,对将来充满憧憬,个性开始飞扬,自然生活中难免会与父母、朋友发生各种各样的争论碰撞,请说说生活中你与他人有过哪些争论碰撞?面对生活中这许多是非,你有没有想过‘谁对,谁错?”这一导入贴近学生实际,一下子就能将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开始积极思考与发言。所以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并生发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会学习,获取知识并创造出新的知识。而这一切是否能够有效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有价值。有价值的问题是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般都是开放性的问题,不是让学生猜教师答案的问题,不是记忆性的问题,不是引起回忆不能引起思考的问题,不是答案唯一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所设计的让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都是学生手头资料中完全有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根本就没有关注学生,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只能算作无效问题!要想让所设计的问题有价值,就必须关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并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创造新的知识。比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套中人的性格,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别理科夫死了,请同学们为别理科夫设计一个墓志铭。”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学们立刻活跃了起来,纷纷举手发言!他们所设计的墓志铭不但符合别理科夫的性格,而且极具创意。比如:“棺材是你最后一个套子”、“我又钻进了一个新的套子”、“我终于有大地这个套子作保护了”等。这一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理解别理科夫性格的基础上锻炼了能力,生发了新知识,拥有了学习的成就感,学生体验到了学有所获的愉悦。这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再比如这位教师在这一课结束时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想想现实中有那些套子,对你有何启发?”这一问题将别理科夫的套子与现实生活的套子联系了起来,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说,现实生活中套子有“骄傲、自私、虚伪、满足、嫉妒、网络游戏、贫穷”等。这些套子,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的发展,甚至会使人像别理科夫一样,最后走向死亡!这样的问题,不但激活了课本上的死知识,而且学生能够生发、延伸、创造出新知识,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这样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问题,因此,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就可以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作者单位: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钓趣和思想精神是截然不同的:一放贬角落与世抗俗,一放浪江湖与世无争;一悲愤难平,一心平气和。  【关键词】《江雪》 《渔歌子》 思想差异    唐朝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唐文人词张志和的《渔歌子》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钓趣和思想精神是截然不同的。  张志和(约730——约810),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县)人。唐肃宗
【摘 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写出一篇有创新价值的作文,是每个应考考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论述了构建考场创新作文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期对学生的应考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创新作文 考试 方法 思维能力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这是高考对考生作文的创新要求。考生该如何释放自己的个性,展现创新的风采呢?    一、发散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
【摘要】在小说《项链》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长文短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说教学;《项链》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但并不复杂,况且学生在高一时已在英语教材中学过,对内容较为熟悉。现在小说的译文又成为高二语文的讲读课文。如何教学这篇小说?我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拟定了完成小
【摘要】中学生作文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写作文时远离生活,远离体验,远离观察,或闭门造车,或无病呻吟,或胡编乱造。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现状,教师该怎么办呢?两节同课异构作文指导课,通过活生生的案例表明:写作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写作技法的训练,而应该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将生活真正变成学生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由此,我们必须倡导学生回归写作本源,回归生活,真正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关键词
【摘 要】在中学诗歌教学中,通过玩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词语和情感的关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打通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体味富有特点的意境,打通景物和情感的内在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诗歌教学 词语 句子 意境    2011年第1期的《课程教材教法》和《语文学习》都刊登了温儒敏教授在北大承办的“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的讲课整理稿
【摘 要】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是关键,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是其很好的突破口。文章结合具体实例从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的概念、实施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对这一教学法进行了解说及研讨。  【关键词】新课改 自主反刍 学案教学法 实施过程     “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是我们摸索实践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自主”指学生在课堂上自觉、自主、积极地认真地学习新知
【摘 要】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仅要能够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更要体会和理解通过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我们在背诵美文美句的时候,不能只是把它们当作文字来记忆,而应该深入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情”和“意”,这样我们就会灵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从而逐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审题 立意 选材 背诵 体会  日前我们进行了一次测试
【摘 要】当下的高中学生阅读存在着诸多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及未来的发展。笔者以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粗读 细读 悟读    当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了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客观因素之外,阅读教学本身的有效性备受质疑。阅读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什么样
【摘 要】“诗教”传统古已有之。我们可以利用古典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诸多优势,使它服务于中学生品德教育,以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操、独立人格、积极进取精神、悯世仁爱之心、健康的爱情观等等。  【关键词】“诗教”传统 古典诗歌 德育功效    “诗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古已有之。最早提出“诗教”的是孔子。很多大学者也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如理学家朱熹认为诗歌可以陶冶“性灵”,使人“师善”(
【摘要】巧妙设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的原则和方法: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且难易适度;问题要有启发性;问题要有梯度和整合性。  【关键词】问题 指向性 启发性 整合性    最高效的课堂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设疑是关键。设疑巧妙、得体,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