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说《项链》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长文短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说教学;《项链》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但并不复杂,况且学生在高一时已在英语教材中学过,对内容较为熟悉。现在小说的译文又成为高二语文的讲读课文。如何教学这篇小说?我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拟定了完成小说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从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发展观察、思维、想象及创造能力。
  尝试探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文学欣赏教学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对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定位教学目的是在文学欣赏中启迪人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释放出来,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见仁见智,自由评说。于是我决定尝试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长文短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激发兴趣找“一发”
  既然学生在高一已接触过此篇文章,所以一上课我便用设疑激趣导入:
   师: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高一英语课已学过,为什么高二语文课本又选作教材呢?
  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多学两遍。
  生:也许是编者的失误吧。
  ……
  生:那是英语课,而这是语文课。英语课学习的是语言,重在积累词汇、句式。语文课学习的是语言文学,不仅读懂词句含义,更重要的是鉴赏小说,对文学形象进行理性思考,把握主题,体味小说的精妙。
  师:这节课我们就从语文角度来鉴赏《项链》。小说的三大要素是情节、环境、人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理由是什么?
  在学生已知的情况下,联系已知而又在无疑处生疑,激发兴趣。并且把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当作是牵动小说全身的“一发”,确定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生明确“一发”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品评小说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前瞻后顾定品性,勿忘体察作者情。
  学生迅速在课本上圈点勾画,积极思索,总结发言,阐述分析。
  生: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从她的心理、动作、语言、神情、外貌作分析:她对豪华奢侈生活的梦想;她的痛苦无奈的感受;她借项链时的动作心理;她在舞会上的陶醉;她在舞会后的逃走……
  生:不能只说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也是一个爱美的诚实的妇女形象。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可看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那个社会的时尚。上流社会的佛来思节夫人是爱慕虚荣者——假项链要装在精美的盒子中;人们是爱慕虚荣者——女人嫁人要有钱财,男人娶妻要有钱有势;小职员是爱慕虚荣者——省吃俭用也要买杆猎枪去打猎;下层人是爱慕虚荣者——拉着破马车自惭形秽……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玛蒂尔德难以跳出这个圈,她的命运被这只无形的手紧紧控制着,她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那个社会的牺牲品。
  生:玛蒂尔德是一个诚实守信之人。她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从“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过程中可看出来,即使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而是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
  生:玛蒂尔德是一个勤劳坚强之人。从“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的情节中可看出。在项链丢失后她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钱。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生:玛蒂尔德是一个纯洁之人。从其赔项链的行动中可看出。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美貌。她并没有出卖自己的美貌和姿色。
  生:玛蒂尔德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从其心理、行动及小说的情节中可看出。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好些、丰富多彩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诚实地生活。
  师:这个人物形象给你什么启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又展开对小说的主题讨论……
  这堂课通过人物形象分析这“一发”带动情节、环境、细节、主题及体味小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精妙之处的鉴赏。把本来需要二至三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一课时完成。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语文阅读鉴赏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可以说是一举几得。
  总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说教学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实现掌握知识(学会)和发展能力(会学)的两者统一,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就李清照词作主题进行解读,揭示“愁”是其作品的最重要的主题,并从三个方面论述“愁”在词中是如何体现的,即用“愁”作词眼,巧选意象体现愁,善用联想和想像表现愁。  【关键词】愁;主题解读;李清照词作    李清照的主要成就是词作,《漱玉词》所收70多首词作,几乎篇篇佳美。李清照词作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主要写她贵族少女、少妇的美满生活,表现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以
【摘 要】诗歌的外在形式带有时代的烙印,与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创作主体的创作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形式美的人文内涵。本文从美学的视角,以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美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例,通过对诗歌的色彩、句式、押韵、节奏等外在形式的分析,探讨诗歌的形式所蕴涵的深厚韵味。  【关键词】形式美 色彩 句式 韵律    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形式美是指色、形、声等在整齐一律、平
【摘要】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怎样继承和传播汉语,保持汉语独特的魅力,是每一位国人特别是担负传承任务的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使命。而语言的传承又离不开语法的指导,只有掌握了语法,学语言、教语言才会有章可循,运用语言才会正确规范。然而,中学语文教材几经改革,语法内容基本从教材中消失。学校不教语法,学生不学语法,造成语言不规范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的不良影响流毒深远。因此,复归语法教学势在必行。 
【摘 要】在中学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关于《采薇》这篇作品的文本解读存在着一些编排的疏漏,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与引文作者韦凤娟老师商榷。  【关键词】语文教材 教学用书 主题研究 《采薇》    教过《采薇》也听过年轻老师上公开课《采薇》,教后反思发现教师教学用书在编排和分析上存在下列问题:    一、前后编排矛盾不统一    编者在34页《采薇》讲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一方面写“思念故
【摘 要】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着重抒发了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之情。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点化、朗读、理解、体味、感悟、引发联想想象等手法,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心灵和作者对语,并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养成一种在经典文本中寻求情感的诉求与共鸣的精神和情怀,不失为散文教学的另一种成功。  【关键词】《项脊轩志》 女性形象 教学
【摘要】插图是语文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形象再现抽象文本、增强读者印象、深化文本内涵、促进情感教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插图教学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插图代替对文本的研读。  【关键词】插图教学资源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
【摘 要】优秀的古诗文是我们写作中重要的资源,如能将其恰如其分地用在点题上,则能一语中的、点明题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古诗文 点题 文学素养 文化底蕴    古诗文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往往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就让人回味无穷,所谓“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如能将古诗文恰如其分地用在点题上,则能一语中的、点明题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古诗文为
【摘要】审题是作文的关键,不同的作文类型,在审题上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命题作文的审题,就要从标题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分清词语间逻辑关系;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的文章内容,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有关联。只有对所给题目或所供材料深入理解,对具体要求细心推敲,在材料中找出体现主旨的关键事件、对
【摘 要】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钓趣和思想精神是截然不同的:一放贬角落与世抗俗,一放浪江湖与世无争;一悲愤难平,一心平气和。  【关键词】《江雪》 《渔歌子》 思想差异    唐朝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唐文人词张志和的《渔歌子》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钓趣和思想精神是截然不同的。  张志和(约730——约810),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县)人。唐肃宗
【摘 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写出一篇有创新价值的作文,是每个应考考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论述了构建考场创新作文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期对学生的应考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创新作文 考试 方法 思维能力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这是高考对考生作文的创新要求。考生该如何释放自己的个性,展现创新的风采呢?    一、发散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